李響
摘 要: 綠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學界圍繞著綠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與功能、綠色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綠色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綠色文化與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及綠色高職院校等論題展開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研究多從某一角度切入,缺乏整體性,研究成果也多關注教育主體如何利用綠色文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較少關注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揮。下一步的研究應提高研究的整體性,加強綠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綠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近年來,學術界對綠色文化的內涵、特征、功能等進行了研究,成果豐碩。隨著研究的深入,綠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成為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本文試圖對十年來綠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和概括,進一步深化對這一命題的研究,更好地發揮綠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通過中國知網數據檢索,2004~2014年共發表學術論文569篇,其中核心期刊100篇。代表作有:楊叔子《綠色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1](注:楊叔子,我國著名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提出綠色教育理念)、邵軍《簡論楊叔子“綠色教育觀”的思想政治教育蘊涵》[2]、李火秀、何小路《綠色教育視閾下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課程體系的構建》[3]等。
2002年11月教育研究刊發的楊叔子文章《綠色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目前檢索到的最早研究綠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此后,關于綠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論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建設生態文明,有關綠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形成了一個小高峰,發表的論文篇數逐年增多。這一趨勢說明學界對中央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呼應與探索。
一、綠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內容
從研究成果內容來看,近十年來關于綠色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綠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與功能研究;二是綠色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三是綠色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四是綠色文化與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研究;五是綠色高職院校研究。
(一)綠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與功能研究
2001年11月23日開幕的“中外中小學校長論壇”上,我國著名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做了題為《現代教育:綠色人文科學》的主體發言,提出了綠色教育這一新理念。他率先提出的“綠色教育觀”不僅直接指導著我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而且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蘊涵。
楊叔子界定“綠色教育”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交融而形成一個整體的現代教育,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綠色教育”作為全面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4]。董宇艷認為“綠色教育即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通過課堂教育和社會實踐等多種教育形式,向學生傳播環境保護知識,灌輸可持續發展思想,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充實學生的道德品質范疇”[5]。吳沙沙認為綠色教育可以從狹義和廣義角度解讀。“狹義的綠色教育在于踐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理念,側重于通過綠色教育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而廣義的綠色教育則注重教育過程中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不僅注重受教育者智商的提高,同時關注受教育者情商的發展,注重培養受教育者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6]。盛雙慶等人認為“綠色教育就是將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滲透到學校的綜合性教學和實踐環節中,使其成為學生的基本知識及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促使學生形成可持續生活與學習態度、價值觀,以及相應的生態文明行為習慣教育”[7]。王靜認為“綠色教育能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適合社會各階層工作、生活、學習需要,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文化科學水平,增強其勞動技能和身心素質的多種形式教育”[8]。
(二)綠色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綠色教育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慮到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在積極適應現代社會進步的發展需求的前提下,努力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李德才等人認為,“只有管理者保持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才能使其理念灌輸到實際工作中,才能在制定政策時充分考慮到鼓勵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在實際中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良好發展”[9]。他還認為“綠色教育對‘兩課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綠色教育理念下的‘兩課教學,應該是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讓學生課有所得,成為一個個潛滋暗長的‘新我的教學”[10]。
(三)綠色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
關于綠色校園建設,最早在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就有所表述,即“面向可持續發展而重建教育”。在我國,1994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明確提出,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從初等到高等的整個教育過程中。1996年,原國家環保總局等單位聯合頒發的《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1996-2010年)》提出創建“綠色學校”。1998年,清華大學率先提出“綠色大學建設”的倡議。1999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國家環保總局和教育部聯合頒布《2001—2005年全國環境教育宣傳教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在全國高校中逐漸開展創建綠色大學活動。”
關于“綠色大學”的概念,現在還沒有統一的觀點。前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院士認為:所謂“綠色大學”建設,就是圍繞人的教育這一核心,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原則、指導思想落實到大學各項活動中,融入大學教育全過程[11]。哈爾濱工業大學葉平教授認為:“綠色大學”主要指全面貫徹和滲透生態意識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新時代大學,是大學的“綠色”榮譽和形象,是在高等教育層面推進綠色文明的大學,是新世紀大學發展的文明方向,也是大學在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社會精神文明工程[12]。
關于綠色大學建設,盛雙慶等人認為,綠色校園建設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將環境教育納入傳統學校教育。這里的綠色校園是廣義上的綠色校園,區別于硬件設施建設范疇中的狹義綠色校園概念,實際上它容納了生態教育、環境教育內容。以往綠色校園研究強調環境的特殊性,但忽視生態的基本作用。生態文明視角下的綠色校園建設需要考慮作為社會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完整系統,綠色校園既具有一定獨立的生態功能,同時又和周圍生態、經濟和社會系統存在密切聯系[13]。唐昌維認為,綠色校園不僅指一所學校的綠色環境,還強調學校教育教學規范化、系統化、富有特色,并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發展的學校。在“綠色校園”建設過程中,應滲透人文氣息和綠色思想,堅持“以人為本”、“情景相融”,強調與周邊環境協調,突出人文特點,凸現文化氛圍[14]。鄒淑珍等人認為,“校園綠色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以生態文明觀為指導,更新傳統教育理念”[15]。
(四)綠色文化與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研究
綠色教育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教育,是教育領域新的發展方向和研究趨勢,綠色教育的廣泛深入開展有助于培育大學生人文精神。李娟等人認為“綠色教育的本質是在高校教育全過程中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包括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基礎教育、創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道德及法制教育及環境保護教育等多個方面”[16]。艾美華認為“綠色教育”的使命是喚起學生對人與自然和社會發展的整體關注,理解生態的基本規律,深刻認識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17]。
(五)綠色高職院校研究
綠色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基點是和諧思維,本質是素質教育,目的是培養人的遷移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最終實現人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學界對綠色高職院校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關于綠色教育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袁剛認為創設綠色課程引領人才培養、營造綠色文化烘托人才培養、實施綠色管理服務人才培養[18]。
關于綠色教育與師資隊伍建設:韓朝英等人認為,高職院校教師發展指在綠色教育情境下,高職教師個體圍繞其職業角色需求在認知、態度、技能、修養和行為等方面發生的積極變化[19]。
關于綠色教育在高職院校的實踐研究:彭遠菊等人認為,高職院校必須踐行綠色教育,以“提高校園生活質量,提升學生生命狀態”為出發點和歸宿點,以課堂教學為綠色教育主陣地,課內外相結合,通過環境熏陶、學科滲透、社會實踐、道德踐行等途徑,開展綠色教育,將綠色理念深入學生頭腦,培養學生綠色的自然觀、道德觀、文明觀、價值觀,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地健康成長[20]。
二、綠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十年來關于綠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學術界對綠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一是學術界對綠色文化的研究不論廣度還是深度,都有了新的進展,特別是綠色文化的豐富內涵與功能利用等成為更多學者關注研究的重點。二是充分發掘利用綠色文化資源,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學術界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都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成了近十年來關于綠色文化研究的最大亮點之一。
縱觀當前綠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繼續深入研究。
一是對綠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多從某一角度切入,缺乏整體性。縱覽現有研究成果,一部分學者以某一區域綠色文化為依托[21],具體研究綠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方法、實現路徑;另一部分學者注重研究綠色文化的德育功能,而把綠色文化作為一個整體的研究對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進一步理論探討還需深入研究。
二是研究成果多關注教育主體如何利用綠色資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較少關注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雙向互動的主體能動性教育,只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主體能動性充分發揮,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已有研究多集中在教育者如何利用現有綠色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而較少關注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揮。即使有少量涉及,也多集中在實踐操作層面,較少進行理論研究。
三、綠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未來走向及展望
經過對近年來文獻資料的梳理與存在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綠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未來走向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在彰顯學術性的同時,積極展開綠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關系的整體研究。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突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學術界在今后理論研究中,將更關注綠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開發與運用,從整體研究視角進一步深入研究。
二是在把握歷史性、現實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基本經驗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綠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體系,做好頂層設計,從總體原則、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加強宏觀指導與科學設計。找準各門思政課程開發利用綠色文化資源的側重點與切入點,使彼此間既相互區分,又相互銜接、相互支撐,協調統一。
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需要著力解決。對于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應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相信在未來理論研究中,學術界必將突破現有框架,創新研究視域,完善邏輯體系,呈現給大眾更多更優秀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4]楊叔子.綠色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02(11).
[2]邵軍.簡論楊叔子“綠色教育觀”的思想政治教育蘊涵[J].教育與職業,2008(6).
[3]李火秀,何小路.綠色教育視閾下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課程體系的構建[J].前沿,2013(7).
[5]董宇艷.透視“綠色大學”倡導綠色素質教育[J].環境教育,2009(8).
[6]吳沙沙.綠色高職教育的內涵與意義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4(12).
[7][13]盛雙慶、周景,綠色北京視野下的綠色校園建設探討[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
[8]王靜.綠色教育的思索[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9).
[9]李德才,馮小兵,孫曉燕.“綠色教育”理念引領下的高職思政課教學[J].職教論壇,2013(23).
[10]李德才.綠色教育理念引領下的“兩課”教學[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高校教育研究,2008(11).
[11]王大中.創建“綠色大學”示范工程,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做出更大貢獻[J].環境教育,1998(3).
[12]葉平.道法自然:生態智慧與理念[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14]唐昌維.低碳背景下高校綠色文化校園建設研究——基于貴州財經學院的實踐[J].教育研究,2011(6).
[15]鄒淑珍,張容萍.關于校園綠色文化建設的思考[J].理論研究,2012(3).
[16]李娟,張艷博.綠色教育視野下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4(12中).
[17]艾美華.加快綠色教育步伐,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J].教育探索,2002(6).
[18]袁剛.綠色教育與人才培養的實證探析[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J].2013(3).
[19]韓朝英,馬廣柏.“綠色教育”閾限下的高職人才戰略——基于“教學學術”理論的教師發展視角[J].職教論壇,2012(2).
[20]彭遠菊,楊維杰,閆剛.高職院校踐行“綠色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科教導刊,2013(4).
[21]彭希喬.湖南省職業院校綠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理論縱橫,2013(1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校思政研究一般委托項目《綠色文化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應用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