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書君
摘 要:“體驗”在教育學上是一種活動的結果,更是一種活動過程。“體驗”作為活動的結果,指的是學生從經歷中獲得情感體驗和認識結果;作為活動過程,指的是學生從親身經歷中可以得到相應的情感和認識。體驗學習指的事教師在開展教學時,積極的提供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化依賴為自主、化被動為主動、化接受為創造的體驗各種教育情境,并且學會避免、轉化和戰勝體驗中存在的錯誤認識和消極情感,發展、利用、享受正確認識和積極情感,讓學生可以在這種教學活動中感受的愉悅和快樂,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的學習。體驗在數學學習中指的是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通過情感、認知和行為的參與,可以獲得對數學經驗和事實的情感態度以及理性認識。
關鍵詞:數學能力 學生 生活 培養 引領 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5(b)-0252-02
1 體驗生活,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但卻不是生活的摹本。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對于缺少生活經驗、以具體形象為主的小學生來說,很難能夠進行通透的理解。因此,在教學時,教師需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能夠讓學生感受的到、聽得到、摸得到、看得見的生活情境,從而可以讓學生感受生活、走進生活,在生活中進行感知、理解,保證技能和知識都得到發展,相得益彰。
教學《千米的認識》一課時,由于這個數學概念及其所含概的知識離學生的生活較遠,理解較困難。于是,我萌發一個想法,把課堂搬到教室外面去。我帶領學生來到操場上,首先讓學生了解操場的樹膠跑道一圈是200 m,然后追問兩圈是多少米?三圈呢?……直至5圈是1000 m。然后我計時,讓學生沿跑道跑5圈,親自感受1000 m究竟有多長,跑完1000 m有什么感受?讓學生在親自經歷和體驗的過程中理解新知、內化新知。
另外,為了加深學生對千米的感性認識,我布置了一項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可以自己親自嘗試也可以收集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切實感受對千米的認識。匯報時由于個人采取的方式不同,體驗也就不相同,但都起到了加深對千米的理解和認識的作用。如:人大約每小時行5 km;摩托車大約每小時行駛40 km;飛機大約每小時飛行800 km等。有了這些感性認識,學生再做練習時,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因為“千米”的概念在他們頭腦中已經形成,并且相當牢固。通過教師對教學環節與教學內容的創新,真正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同時也是新課程改革理念在數學教學中的完美實施。由此得出數學教學不是簡單地傳授書本知識的機械過程,而是將生活經驗與體驗甚至是某項技能讓同學們懂得并掌握的復雜認知與學習過程,而且數學學習的過程也不能通過一味的灌輸來完成教學任務,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獲得一種或幾種技能,同時具備多項能力,例如獲得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意識等。
2 體驗生活,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數學既來源于實踐,也服務于實踐。在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等方面,實踐占有重要的地位。人們往往會忘掉聽到的事物,但是會記住看到的事物,只有親身體驗過,人們才可以更好的理解并運用所學的知識。陶行知曾提出了“教、學、做合一”和“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學,就怎么教。”的理論。因此,必須把生活中的新鮮內涵和新鮮血液融入到教育中,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運用。通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可以初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用數學方法、思維,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的實際應用中,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得到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教學《用比例解決問題》時,由于課本上呈現的例題既可以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答,又可以用歸一法和歸總法解答,并且在實際解答中用后者要比前者簡單得多,體現不出用比例解答問題的優勢,于是上課時我把學生帶到了操場上,站在學校升國旗的旗桿前,問學生:“你們有辦法測量旗桿的高度嗎?”學生的想法很多,但都不切實際。這時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旗桿和自己的影子,再觀察其他物體的影子,看看有沒有什么啟示?學生慢慢體會到不同物體和影子之間似乎有一種相同的關系。我要同學們測量出一些數據回到教室,我們把數據之間的關系進行整理,學生很容易發現:不同人的身高和影長的比值都是一樣的,這樣把這個比值同旗桿的高度和影長組合起來不就可以測量出旗桿的高度了嗎?這樣再講起用比例解決問題學生就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也深刻體驗到用比例解決問題的價值。
通過對以上教學內容的改革與探討,我們更進一步體會到讓學生體驗生活具備應用能力的重要性。因為由于學生的生活環境、認知局限、理解能力等的差異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認知能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差異來進行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要不斷地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認知面、觀察面和體驗面,讓同學們多注意觀察與體驗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并靈活地掌握與運用這些知識,并把通過觀察與體驗生活得到的寶貴數學知識與課堂教學中學到的數學知識進行比較、歸納與再認識,從而學到更多的應用能力。
3 體驗生活,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觀察是智慧的源泉,教師在數學教學時,應該有計劃、有目的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提高,還可以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出發,觀察自己的生活環境,從而養成學生留心觀察的習慣,讓學生學會觀察、善于觀察,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我們都知道孩子們通過眼睛觀察來不斷地感知世界和認識世界,通過不斷地觀察與認識來獲得未知的知識,這是一個簡單而又復雜的認知過程。因此數學教師不可忽略這一認知過程,而要恰當地擴大化這一認知過程,讓孩子們在學習課堂上新知識之前就要學會先知先覺,并不斷地培養他們的這一能力。我們知道世界上的很多偉大發明都需要通過觀察這一重要過程與環節,如果沒有觀察這一過程作為前提,很多的發明與創造就是紙上談兵。因此觀察的重要性在學生們牢固掌握數學知識的起始階段是尤為重要的,數學教師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知識的傳授過程,也不能只會運用某幾種數學教學技巧就能教好數學,要充分認識到讓同學們走出課堂,學會觀察并具有觀察能力的重要性。
在學習《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認識》后,給學生布置收集圖形的任務,讓學生在生活用品中尋找長方體和正方體,并且通過比較來發現物品的異同點。由于正方體與長方體是同學們生活中經常觀察到并認識的熟知物體,所以同學們在收集圖形時會比較容易,同時學習起來也會比較易于理解與掌握這部分數學知識,而教師在傳授這部分知識時也會較輕松些,課堂效率自然會得到明顯提高。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把課本上的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和現實生活中的事物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有目的、有選擇的進行收集,讓學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知識,同時也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提高。
4 體驗生活,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數學學習活動一般來說都是數學思維活動,數學思維的工具則是數學語言,因此數學學習活動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可以有效、順利的掌握數學語言。教師應該把學習數學知識和學習數學語言結合在一起,并且把它作為數學學習的重點。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的準確,并且具有邏輯性和條理性。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很多的數學知識,因此可以讓學生把在生活中所見到的數學知識說出來,既可以讓學生更好的了解生活,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在講授《時、分、秒》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在上課前收集一些與時間相關的知識,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行匯報、交流和討論,了解了時間的許多知識,如時間的記時方法;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對鐘表的認識,以及如何珍惜時間和利用時間等。既使學生了解、掌握時間的相關知識,又使學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兩全其美。
5 體驗生活,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做”指的是學生的動手操作。學生通過操作可以得到一些感性知識,另外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提高數學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創造愉快的學習環境,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這也是開展體驗學習的一種方法。
在講授《圓柱與圓錐》的內容時,讓學生把蘿卜切割成圓柱形和圓錐形,由于切割方式的不同,學生可以發現縱向的切割圓柱,切面是長方形,而橫向切割,切面是圓形;縱向的切割圓錐,切面是三角形,而橫向切割,切面是不同的圓形。學生經過自己的親身操作,可以更加深刻、真切的認識所學知識,學生在做練習時也就得心應手。 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深切體驗,使每個學生都興趣盎然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同時還可以更好的發展學生的數字情感、分析推理能力、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6 讓學生在自信、興趣和成功的體驗中學習數學
自信是人們對事物進行探索和實踐的動力,一件事物獲得成功與否與自信有很密切的關系。在數學學習中自信是學生學好數學的根本保證,而興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有自信與興趣才能不斷地進步。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與興趣顯得尤其重要。教師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了興趣才能提高積極性,學習起來才能更有動力,上課就會認真聽講,積極發言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所以教師首先要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并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二是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并改變教師以住的威嚴形象。教師應該走進學生中間,走進學生學習交流討論當中,平易近人切實做到與學生開成交流互動的學習氛圍。三是要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真正主人。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學生充分提出對知識的質疑,在質疑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主動動手、動腦、動口,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四是讓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要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得到提升,就要讓課堂活起來為學生創造出更多的發言機會與交流學習互動的學習空間,把提出的問題思考得更加透徹并能很快地接受新知識。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習基礎稍差的同學大膽發言與回答問題,教師還要適當地加以引導,并不斷地鼓勵他們使這部分同學產生自信與成功的感受,可以調動起他們積極學習數學的熱情。
總之,教學時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為學生設計生動有趣、喜聞樂見的可操作的學習內容,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這樣既可打開數學與生活的屏障,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享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又可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發展學生的數學技能,從而促進學生的體驗學習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 李洪玉,林崇德.中學生空間認知能力結構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2):269-271.
[2] 張奠宙.“與時俱進”談數學能力[J].數學教學,2002,(02):7-9.
[3] 胡中鋒.中小學生數學能力結構研究述評[J].課程.教材.教法,2001(6):45-48.
[4] 連四清,周春荔.數學能力發展的四等級模式[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6):00-104,
[5] 陳仁澤,陳孟達.數學學習能力的因素分析[J].心理學報,1997(2):17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