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盧艷萍
【摘要】基于本科課程《家庭教育指導》的學科性質特點、課程目標要求以及當前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和教學資源拓展等方面進行改革,結合教改成效,探索以實踐為核心的本科課程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思路。
【關鍵詞】實踐 家庭教育指導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241-02
一、課程改革背景
首先,隨著教育理念更新和人才市場需要變化,高校對教師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及學生綜合實踐應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掌握深廣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樹立強烈的“學生意識”,以實踐為先導合理統整設計教學;其次,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家庭教育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家庭教育指導》的教學過程須關注家庭教育熱點,讓學生參與到實際家庭教育情景中去;最后,傳統家庭教育課堂氣氛沉悶、師生關系處于單向傳輸狀態,學生走出課堂,與家長接觸的機會很少,對家長教育困惑不清晰。理論與實際脫離,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及依據理論分析家庭教育問題。
二、《家庭教育指導》課程改革思路及具體措施
(一)教學內容——注重創新,突顯家庭教育熱點問題
以實踐為先導的課程內容應與現實社會密切聯系,緊貼生活中突出的家庭教育問題。一方面,注重理論創新性,涉及家庭教育的特點、影響因素及家庭教育原則方法,探析人生不同時期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途徑;不僅研究正常家庭教育問題,還對特殊家庭(離異家庭、留守兒童家庭和流動兒童家庭等)進行論述,從全球化視覺審視家庭教育未來走向。另一方面,注重實踐指導性,將教師和學生成長的自身經驗、社區家庭案例作為教學素材。
(二)教學方法——注重應用,培養學生實踐操作技能
應避免純理論的講授方式,注重多種方法的靈活運用,引導鼓勵學生融入課堂。針對學生知識水平實際,采取講授、案例教學、小組合作、討論、情景劇創編演繹和社會實踐等方法。其中,基本原理以教師講述為主,發展性問題以討論為主,現實問題以案例分析為主,實際操作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創編情景劇和社區考查為主。
(三)教學組織形式——注重靈活,綜合運用多種組織形式
本課將綜合運用三種教學組織形式(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和個人學習),集體教學主要用于教師集中講解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教師到學校做家庭教育講座時的集中聆聽;小組合作用于情景劇創編演繹、主題討論活動和社區家庭教育考查中;個人學習用于學生依據教師的要求獨立思考和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
(四)現代教學技術應用——注重直觀,妙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技術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將生動的圖片、視頻等充分展現,增強教學直觀性和現實性。比如,在講解離異家庭問題時呈現《超級育兒師》中講述一位綿陽單親媽媽獨立撫養孩子,面臨與祖輩和孩子之間的親子情感疏遠以及祖輩與母輩教育理念不同等問題時的處理方法,學生能更全面直觀地了解一個家庭,學習育兒師的指導策略。
(五)課程和教學資源拓展——注重綜合,充分合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
綜合采用多本教材的優勢編排教材,擬定教師用書和學生課外參考用書;推薦中國家庭教育網;加入微信平臺“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新東方家庭教育”和“開心媽媽家庭教育”等;圖書館和系資料室購置家庭教育相關專業書籍和期刊雜志碩博論文;刻錄和復制家庭教育相關視頻和電影,方便學生課前和課后的自主性學習。
(六)考核和評價方式——注重過程,結合動態課堂表現和靜態結果考查
嘗試建構式評價法,結合動態表現和靜態結果考查,是課堂表現、實踐操作和理論成績的綜合。平時成績占50%,期末成績占50%。平時成績包括社區家庭考查和案例匯集分析占20%、家庭情景劇創編制作演繹自評互評師評占30%。期末考試注重理論知識的實踐性應用,采用一小時閉卷考試形式,考試內容涵蓋教材各章基本知識點,涉及家庭教育問題的綜合性案例分析,以便學生深層次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
三、課程改革中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
教師方面,課程內容多,教學時間短,應合理分配課程理論教學、學生討論分析、學生家庭情景劇創編演繹及社區考查的時間;合理整合教學內容,盡可能融入當下家庭教育中的熱點問題;合理調控課堂氛圍,將學生積極性激發出來,對案例及情景劇演繹效果進行充分評析。學生方面,如何結合當前家庭教育的熱點問題從理論和實踐方面對案例進行有效評析,發揮團隊合作、積極思索和勇于實踐溝通。
參考文獻:
[1]臧振力.高等職業院校《家庭教育學》課程改革探索[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 02).
[2]林小英,陳向明.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聲音——教師和學生對大學本科課程的看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2(04).
[3]蔡岳建.家庭教育理論與實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4]楊寶中.大教育視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張濤(1987-)女,四川都江堰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家庭教育。
通訊作者:盧艷萍(1986-)女,四川眉山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