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鵬 何仁琪
【摘要】本文從轉型應用本科院校的《先進制造技術》課程改革出發,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評價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探索了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發揚課程最大價值,并在教學中進行了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
【關鍵詞】先進制造技術 轉型院校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250-02
引言
《先進制造技術》課程作為本科機械專業的專業限選課程,通常開設在大學本科第6或第7學期,也有的高校在研究生階段開設此課程,一般為32~48學時。該課程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內容覆蓋廣,知識融合多,技術特點新,模式更新快。而相比之下,該課程的教材內容卻存在:內容滯后性,知識概述性,體系分散性和技術動態性等特點[1]。同時,自十八大以來,在全國改革一盤棋的背景下,現代高等教育正引領高校向著為社會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方向轉型發展。在此背景下,勢必要求技術特點鮮明的先進制造技術課程本科教學要未雨綢繆,做好應對措施,以更好地完成在本科人才培養任務中的學科使命[2]。對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先進制造技術的課程改革,旨在更好服務學校轉型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革新教學目標,完善評價方式
學科教學目標必須首先服從于人才培養目標。對于應用本科院校的技術類專業,其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為社會培養面向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學生具有開闊的視野,廣博的知識,專業的實踐能力和嫻熟的動手能力。所以先進制造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也應當轉變到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應用能力和綜合性創新能力上來。而相應的課程評價方式也不應僅僅局限于考試或期末考查的方式來進行,可以將課程考核貫穿于整個行課時段,根據內容特點區別性考核,全方位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例如,對于基本概念,重點理論等知識點可通過學生事先預習,再通過一次隨堂測驗考核;對于重要技術,前沿科學可通過設置課后開放性作業考核,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檢索文獻后以書面報告形式提交考核;對于綜合技術可通過學生匯報答辯考核;對于實踐能力除考查課上實驗報告外,還應將課外實驗次數,實驗內容,企業技術調研結果,工程訓練活動等內容納入進來。形成一套圍繞教學目標比較完備的考核體系。
二、精整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
先進制造技術課程內容知識涵蓋廣,在有限的學時里不可能做到一一盡述。所以,應根據應用型本科大學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挑選部分內容講解。可以適當增加先進制造工藝,制造自動化技術,先進管理技術的講授;相對縮減現代設計技術,先進制造模式章節的學時。而每個章節內部講授也應有詳略之分。比如先進制造工藝一章中,就可以強化對其他課程中未介紹且技術應用廣,發展前景好的特種加工,快速成型工藝等作詳細講授。而對其他課程中已介紹或技術相近的內容只作補充介紹,不必一一贅述,如材料成形工藝技術等。另外,教學的內容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最新的學術成果,技術應用和研究熱點,以補充教材內容相對滯后的不足。
先進制造技術課程涉及內容多,哲理深奧,綜合性強,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比較困難。同時由于先進制造技術在生產實際中的應用與學生現行的學習實習內容融合較少,造成學生感性認識欠缺,對學習的興趣不高,普遍感到枯燥難懂[3]。因此,授課時應避免只用講授的教學方式,應盡量豐富教學手段,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比如先進成型工藝一章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展實驗演示教學,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安排學生到周邊企業觀摩或是通過播放多媒體資料進行教學;又如介紹柔性制造技術時,可以結合學生前期到企業認識實習參觀的零件加工工藝,設置“同樣的零件通過柔性制造加工時在工藝,設備,工具等方面與現行的加工方式相比將發生怎樣的變化”這類問題,通過現場討論作答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再比如當介紹ERP的知識時,可只對ERP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作介紹,可通過讓學生課后自行搜集資料并課上匯報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增強共贏意識,培養創新思維
先進制造技術來源于應用實際,但并不僅僅局限于當前技術,它是用更新的工藝、設備、技術、管理方法優化或改造舊的生產模式。其本身的內涵就相當豐富且新穎,因此在制造類課程中它也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能引起學生極大興趣。利用這一點,采取一體化教學團學活動的方式,讓學過該門課的高年級帶動低年級同學良性互動,既可以鞏固高年級同學的知識結構,培育榜樣意識,也能夠促進低年級同學的求知欲望,發揚進取精神,是一種雙贏局面。通過開展一系列有益的專題講座、知識問答、技能訓練、模擬工程師、創新競賽,在全專業內形成團結互助,熱愛創新的濃厚氛圍。
結束語
總之,《先進制造技術》的課程教育應該摒棄不合理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革新長期不變的知識內容,探索與教學目標一致的過程式評價方式,盡最大力量發揚以課程特征為基本的價值效益。立足課程,服務于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更好地培養實踐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隆太.先進制造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1)
[2]劉喜雙,姚健.先進制造系統課程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探索,2010,(8):61-62
[3]李國偉,董達善,黃婉娟.面向“卓越計劃”的“先進制造技術”教學改革探索[J].課程教材改革,2014,(21):31-32
作者簡介:
易鵬(1987-),男,重慶墊江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先進制造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