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曉龍
摘要:順應城市發展潮流,在城市規劃中灌輸生態城市理念是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本文通過介紹分析我國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現狀,闡述了城市規劃的基本原則以及運用生態城市理念的措施與方法,希望通過完善城市的生態系統,促進自然與城市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城市;運用探討
1.生態城市的內涵
建設生態城市是人類保護自然的關鍵措施,是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當前我國的城市建設融入了文化、歷史等客觀因素,形成了更廣泛的生態觀念。由科學角度來看,城市是一個開放的建設系統,并與周圍的環境、區域不斷進行著能量與物質的相互轉換。但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進一步推進,生態系統面臨著不斷衰落的局面,發展生態城市已迫在眉睫。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的結果,其最終目標便是實現人與自然的高度契合,不斷提高城市的運行效率,形成利于人類發展的協調機制,為人類創造舒適的社會環境,保證城市建設的穩定持續發展。
2.我國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總體呈現惡化局面,治理污染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物種減少以及湖泊面積減少等環境問題不斷升級,生態系統的破壞導致社會財富的過度流失,影響著整體經濟的運行趨勢。
2.1人口壓力
人口基數過大是阻礙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障礙,也是造成我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壓力。受人類的生存發展影響,人們不斷毀林開荒,圍湖造田,導致大自然超負荷輸出,亂砍亂伐的行為使人們在獲取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2.2工業壓力
相較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工業化進程起步較晚,面臨著巨大繁重的經濟任務,為了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們不但高資本投入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同時還以高消費、污染環境等代價換取經濟繁榮。只重視經濟的發展,忽視環境的保護不符合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也會為城市建設帶來長遠且巨大的環境惡果。
2.3市場壓力
自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了顯著提升,但市場經濟也具備自身的負面作用,環境污染便是其中最為明顯的例子。作為人類的共同財產,環境可以為世界所有人民帶來利益與好處,缺失這種財產將會使所有人的利益受損。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壓力的不斷增大,城市人口過多、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現象層出不窮,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政府防治污染的責任也在逐漸增加,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改善目前的城市環境。為此,我們應在城市規劃過程中灌輸生態理念,協調城市規劃與城市生態之間的關系,改善當前的城市生活環境。
3.生態城市規劃的基本原則
3.1生態位最優化
生態位主要指的是物種在空間與營養關系中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態位不但體現了城市現狀對人類經濟活動的適應程度,也反映了一個城市的功能地位,是決定人們印象的主要因素。生態位主要分為兩種:一是資源生產方面的生態位,體現的是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結構;另一種是環境生活生態位,體現的是人類生存的社會與自然環境。生態位最優化主要以人類的基本生活為主,體現了生態環境可接受的最優城市現狀。
3.2生物多樣化
事實證明,生物群落與環境之間存在著維持動態平衡的能力,統一生態系統下的物種呈現復雜的正相關關系,即生態系統越復雜,其抵抗外來干擾的能力也就越強,也就越容易維持其動態平衡的局面,反之亦然。生物多樣性主要指的是城市內除人類以外的其他生物體所表現出的物種的分異程度。城市生態環境的結構、功能都與生物多樣性存在一定聯系,并于大氣、水、巖土等環境構成了人類生存的生態基礎。城市生物的多樣性具備其自身特點,雖然與自然界得生物多樣性有所不同,但于城市而言,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3.3城市生長性
城市規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隨著城市的發展而變化,成長是所有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無論是人類還是自然界動物都遵循成長成熟的規律,人們在開發自然資源時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否則城市活動將無法有序進行,甚至出現生態逆轉的局面。因此在規劃城市布局時應將成長性原則貫穿始終,將城市的文化、歷史、建筑等當作生命看待,并在遵循生命成長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維護發展。
3.4生態承載力
由生態角度看來,城市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活動極限便是城市的生態承載力。城市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規模限制,自然環境便是主要的限制因素。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應大致估算承載力,調整人口數量與密度,在承載力的范圍內進行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構建科學的產業布局。除此之外,還應考慮城市自身的凈化能力與資源的持續再利用問題,通過合理布局系統要素,增強人文與自然要素的切合性,使資源可以重復循環使用。
4.城市規劃中運用生態城市理念的措施
4.1確定生態城市規劃方法
確定生態城市的規劃方法首先應構建區域性的總體環境,利用山川、河流等自然環境形成空氣對流,為城市輸送新鮮空氣,提升城市凈化污染的能力,優化城市生態鏈。同時還應掌握城市與自然之間的轉變過程,充分發揮城市規劃作用,最大限度的保護自然資源,促進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其次是構建合理的城市空間,綜合協調環境系統、景觀系統以及防災系統,充分發揮城市的整合功能。最后是構建完善的城市綠化環境,以生態過程的整體性與連續性為基本原則,將綠地、郊區及自然山水相結合,合理規劃城市綠廊建設,形成生態機制的良性運轉,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4.2建設生態城市結構
生態城市結構并非簡單的山川、河流系統,它還包括城市土地以及綠化結構等,是城市與自然相互統一的景觀格局。規劃城市生態系統應首先了解城市自然系統現狀,分析評價環境的適宜度,充分保障生態系統的連貫性,形成統一科學的城市生態體系。設計城市生態環境的首要因素便是建設基礎的生態結構,并在此過程中堅持兩種原則,一是保持與自然的協調一致,不可超過自然的最大承受限度;二是不觸及對人類活動敏感的生態環境。城市性質、規模以及產業布局對城市規劃而言十分重要,但自然的地形、山川、氣候等環境因素也不可忽視,只有兩者綜合考慮,才可以構建出最為理想的生態城市結構。
4.3生態城市影響評價
城市生態環境評價主要根據一定標準與方法對城市所處狀態的一種整體描述,它帶有濃厚的客觀色彩,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評價過程應包括城市生態系統的經濟與生態分析,在考慮時間與空間的基礎上準確預計城市系統的未來發展趨勢。成功的評價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評價模型,應在定量分析的前提下,結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傳統方法、科學方法確定適宜的評價模型。一般情況下,由于城市的不確定因素較多,人們通常選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對生態城市的規劃效果進行評價指導,改進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
結束語
人們在利用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不可以忽視生態系統的建設與修復,當前世界環境污染十分嚴重,人類的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了脅迫影響。因此,在規劃城市建設時,我們應注重尊重自然,保護生態平衡,這樣才可以不斷利用大自然賦予人們的寶貴財富,實現生命的延續與種族的繁衍。
參考文獻
[1]孫文龍.基于生態城市理念下的延安溝道空間規劃方法初探[D].長安大學.2012(06).
[2]王印傳,閆巧娜.生態理念指導下的城市總體規劃探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2(11).
[3]李浩.基于“生態城市”理念的城市規劃工作改進研究[D].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2(03).
[4]郭帥.基于生態城市理念的新區規劃研究--以運城市東部生態新區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