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遠清
摘 要: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和我國經濟實力的進一步增強,給旅游行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也對于旅游從業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這些對于高等職業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來說,則是機遇和挑戰并存,各級職業院校只有抓住機遇,勇敢地迎接挑戰,根據當地經濟和學校實際辦學條件,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完善教學體系,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重點,才能走出一條旅游專業的健康發展之路。
關鍵詞:旅游管理;課程改革;教學改革
目前,高職學校旅游管理專業所培養的人才素質,與旅游行業的需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鑒于旅游管理專業的應用性與實踐性較強,我們更應當嚴格依據各省份、各地區旅游市場的需求,去定位市場,深入認識旅游等教育的特點,深化課程體系改革,讓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嚴格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設置與教學現狀分析
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在教學中與市場需求存在著較大差距,實踐教學與市場需求相脫節。一方面,是教學方式單一。旅游管理專業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專業,但是部分中職院校教學方式依然采用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方式。以“填鴨式”教學為主。學生在課堂中一直處于被動聽講的狀態,參與到教學中的學生步之又少。整個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的技能得不到鍛煉,因此對專業的興趣也越來越缺乏。另一方面,在一些高職院校,部分教師依然按照原有的教材進行知識灌輸,卻無法與實際市場相聯系,進行實踐活動,導致學生專業技能較差,畢業之后無法直接投人到工作崗位中。
旅游職業教育思想落后,教學方法陳舊,常規教學缺乏市場需求意識。一些高等職業學校教學設備落后陳舊,由于資金短缺,高職院校無法進行及時地更新和修補,對實踐教學缺乏足夠的重視,把旅游專業的實踐教學看作是輔助性課程來設置,一直停留或滿足于在簡單的實踐技能教學上,沒有形成實踐性教學的架構體系 這就造成中等職業學校旅游專業的大部分課程仍以教師課堂講授灌輸為主,無法突出自身的特色在學校資源設置中,由于資金短缺,教學設備落后,無法及時地更新和修補,更無法籌建新的教學和實習場地。這就造成高職院校旅游專業的大部分課程仍以教師課堂講授灌輸為主,所以導致旅游高職教育思想落后,教學方法陳舊,常規教學缺乏市場需求意識,只是照本宣科,更加無法突出自身的特色。
二、實施高職旅游專業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
1.合理設置高職旅游專業教學課程
在高職學校旅游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問題上,必須進行以下幾點改革:一是要將課程的知識體系與理論體系共同建立在學校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也就是要將最新的科學知識引入課程,作為成熟的科學知識,再為課程所選擇。二是要對各門課程進行最佳組合與系統優化。專業課程中,先開什么課程、后開什么課程,都要符合教育發展與學生心理成長的規律。三、學生學習基本操作,呈現出由深入淺的狀態,這并不符合本科教學的客觀規律,對此一定要進行改革,由淺入深、從實踐到理論,不但可以防止學習理論過程中的大而空,又能防止學生越學越沒興趣現象的出現。當然,在課程設置中還要注意到專業的發展趨勢及學科動向。因為專業在不斷發展變化,部分課程失去原有的作用,而一些未設置課程也有可能成為該專業課程,這就要求對課程設置做出調整,從而使整體課程體系保持合理化。
2.強化旅游專業管理實踐教學
要有一支具有現代化教育觀念的教師隊伍,特別是中老年教師要接受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過去那種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就可以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模式已顯得落后;其次,專修業務,不斷“充電”,既要繼續學習和鉆研,掌握最新的專業知識,提高業務水平和課堂教學的藝術,又要積極學習和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法,形成一種符合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技術發展的新的教學思路。在旅游管理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倡導實踐教學,來增強動手能力。為此,要專門設置相應的課程板塊,不僅要強調專業培養,更要注重素質的培養,旅游行業非常看中從業者的經驗,要求旅游專業畢業生的動手能力與綜合素質都要得到提,因此旅游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突出實踐性,將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一方面有助于幫助學生對理論知識融會貫通,提綜合素質,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學校出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這就是旅游管理專業實現其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在課程體系設計之中,協調好專業課與實訓課之間的關系,將實踐教學環節真正納入到課程體系之中,通過增加模擬教學等途徑,有效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比如在餐飲管理、酒店管理、客房管理和中國旅游地理等課程中,均應將實踐學時安排在課程的總課時當中,而且實踐時間應當占該課程學時的一半以上。在整個中職學習期間,通過多種渠道安排學生進行實習,將實習時間進行累積,計入學分,從而使大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緊密結合起來,從而能對旅游行業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同時也能促進理論學習的針對性。
三、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學改革
高職旅游管理課堂往往是枯燥無味的,在高職旅游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課前有興趣學?課中能主動思?課后有興趣做?做后又敢于上臺來講呢?
1. 在課堂上精講多練,教學內容生活化是師生互動教學的保證。經常聯系旅游業發展實際,讓學生感受所學內容就在我們身邊,貼近生活的內容可以使學生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覺得有話可說,從而產生興趣。旅游專業知識中,諸如民間節慶、生活習俗、人文傳說、名菜美點等內容,有許多是學生在生活中親身經歷、體驗過的。針對此類知識,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或從學生的已有經驗人手,導出新知識,或從新知識的講解切入,向學生已有經驗世界回歸,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的比較,更好地掌握新知識。如地方飲食,就讓學生們自己去收集整理當地飲食。
2. 運用多媒體進行旅游專業課教學能將抽象、生澀、陌生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創建生動的表象,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介紹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時,彝族服飾各地風格不同,極具民族和地方特色。涼山地區,男女都穿右斜襟窄袖貼身鑲邊上衣,男子下著長褲,女子下著長百褶裙。男子以無須為美,左耳戴大耳珠,珠下綴絲絨流蘇,女子也包黑色的頭帕,中、青年女子頭覆繡花瓦式方帕以壓發辮。滿族男子成年后的發式曾是“剃發梳辮”,即剃去前額短發,只留后面的發梳成辮子垂于腦后,穿馬蹄袖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女子頭頂盤發,佩戴耳環,穿寬大直筒旗袍,著高底花鞋。(壯族、滿(下轉089頁)(上接087頁)族、維吾爾族、土家族……)這么多個民族,服飾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教師也很難將全國55個少數民族的代表服飾的圖片全都收集,學生也不易短期內記住。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多媒體技術,情況就大有改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上網,通過百度等搜索引擎進行搜索,學生就可以欣賞到各民族服飾的精美圖片和相關介紹。接著,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將這些圖片集中保存在一個文件夾里,甚至可以用這些圖片制作一個有關少數民族服飾的課件,便于學生 比較和記憶。再如,講到黃山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時,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是照本宣科,或者頂多也就是將文人筆下的描述引入課堂,由于缺乏直觀性,缺乏圖文并茂,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學生興趣也不高。若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可將這節課的內容制作成課 件,將“四絕”的標題按先后順序設置成“飛入”“閃爍”“棋盤式”等動畫效果和“風鈴”等音效,并將字體設置成非常醒目的顏色展示在屏幕上,然后再分別介紹它們各自的成因和特點,由學生先展開討論,初步得出結論后,教師再將歸納好的文字顯示在屏幕上。
3.以就業為目標,調整教學培養計劃
培養目標的建立一直都是高職教育的核心問題。學校如果要培養合格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一定要有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與方向。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應當堅持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相結合的辯證統一,面向旅游單位,培養具備良好中職道德、較強操作能力和服務意識的專業化人才。鑒于旅游教育是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因而在教學中更加要引導學生理解管理人才的內涵,所以,在課程設置上要突出旅游管理專業的應用型特點,從而有利于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既給學生奠定深厚的理論基礎,又能讓學生擁有較強的實踐技能,以滿足用人單位對高職學校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總之,旅游教學應特別注重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參與,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進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諧,盡可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齊煒,旅游等中職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探討[J].中職教育研究,2015,(10).
[2] 劉秋玲,對中國職校旅游專業課教學的思考[J],云南大學出版社,2013.
[3] 趙興碧,中職技術教育[M],云南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