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摘要】由爾冬升執導的《我是路人甲》是表現“橫漂”生活,取材于現實土壤的影片,在上映之初便得到了眾多明星的捧場,獲得了一定的關注度。然而,票房成績卻不盡理想。筆者試圖淺析這部影片在創作思路和創作方式上的成敗,以期理清現實題材創作中“紀錄性”與“戲劇性”之間的關系,闡釋現實題材的創作思路。
【關鍵詞】紀錄;敘事;類型
中圖分類號:J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239-02
《我是路人甲》由曾拍攝過《新不了情》《旺角黑夜》《門徒》《槍王之王》等影片的著名導演爾冬升執導,講述了一群在橫店影視基地追尋夢想的人的生活經歷和生存狀態。導演將視角對準了浙江橫店“橫漂”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以頗具作者情懷的筆觸滿懷真誠的表現這群年輕人的追夢之旅,再現他們獲得群演機會的辛酸過程,刻畫他們在理想與現實巨大的落差之下的心理狀態,他們或迷茫困頓不知未來何方、或孤芳自賞夢想一朝成名、或好高騖遠缺乏行動,但也有一些年輕人在潛在的行業規則和名望誘惑之下能不忘初衷,赤城擁抱生活、堅守自我,追尋夢想。
如果說,《我是路人甲》是爾冬升導演的一次大膽性嘗試,那么從電影創作的更深層面而言,這也是整個電影圈內的有益嘗試。畢竟自意大利新現實主義主義盛行之后,鮮有影片全部采用非職業演員進行表演,同時把采訪的素材作為拍攝的內容。對于深諳拍片之道的爾冬升而言,這無疑是在展現他拍攝這部影片之初的善良和誠摯。也恰如他本人所言:這是一次有情懷的嘗試。也正是這樣的初衷,使得整個影片的基調清新、溫暖、積極向上。不再是賈樟柯式記錄鏡頭下行業潛規則的淋漓揭示,擲地無情;亦不是陳凱歌般孑然一身愴然獨往的心靈獨語。
從敘事的角度而言,整部影片并沒有強烈的敘事動力,也沒有戲劇化的敘事沖突。導演力圖通過群像式的人物描寫盡可能的表現“橫漂”的幾種典型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影片的主要線索以東北小伙萬國鵬懷揣“演員夢”來橫店闖蕩作為開端,依托主人公萬國鵬,分別引出了王婷、沈凱、王昭、蒿怡霏、覃培軍、魏星等幾個代表性的人物。當然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嵌套進了萬國鵬和王婷的愛情故事以及橫漂們之間的友誼以及面對現實的各種反應。群像式的描摹固然可以帶給觀眾更廣的視角,但是從敘事節奏上而言卻顯得故事不夠緊湊,難免給人拖沓、閑散之感。與此同時,每個人物的內在開掘由于缺少強有力的敘事推動,因而使得人物陷入了類型化、扁平化的尷尬之地,王婷代表了那一部分已明白橫漂生活之道意欲離開又無所適從的類型。沈凱則盲目樂觀,追尋理想不顧及他人感受,機會來臨又沒有能力可以把握,最后生活得一塌糊涂的類型。王昭擁有得天獨厚的外形優勢,卻沒有抱負得過且過,典型的混日子類型。蒿怡霏則代表的是初入社會,想法單純,容易被騙卻敢闖敢拼的類型。覃培軍則是一個洞悉世事卻知足常樂,時刻傳遞正能量的人,而平庸的外貌卻注定他很難一朝成名。魏星則是獲得一定成功后眼高手低的代表者。這些人物類型分明,或者說在影片中已具有符號作用。雖然他們實實在在的存在于“橫漂”群體中,是這個群體的縮影和折射,但缺少敘事過程的鋪陳而類型化人物,使得觀眾很難深刻的感受他們的心理狀態,從而達到“移情”或者激發思考的效果。
誠然,如何把這個歷時近4個月采訪,聽取200多個“橫漂”故事,從而整理出來近百萬字的文字材料改編成一個精妙絕倫的故事,考驗著編劇和導演的創作功力,因為過于現實的素材往往在敘事當中缺乏戲劇性的轉折和悲天憫人的大情懷,所以《我是路人甲》也不例外。基于此筆者認為有兩點值得商榷:
第一,真實的故事素材如何改編為電影故事才算成功?以電影《親愛的》作對比,這部同樣改編自真實社會事件的影片,完全遵循戲劇化的創作思路,有明確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故事層層推進,線索明晰,人物命運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同時,除了田文軍、李紅琴外,以韓德忠為代表刻畫了失子群體的狀態。再比如馮小剛導演的《一九四二》改編自劉震云的《溫故一九四二》,原著采用的就是散點敘事的模式,紀錄和回憶發生在1942年的那場大災荒,算作是調查體小說,而馮小剛版的《一九四二》則把《溫故一九四二》當中的紀錄運用在具體的敘事當中,故事的主要敘事動力就是范老爺和瞎鹿兩家人的逃荒過程,圍繞著這兩家人在逃荒路上的遭遇從而反映了社會各個層面的問題。《我是路人甲》同樣是真實的素材,但相比于《親愛的》和《一九四二》,并沒有遵循戲劇化的創作模式,故事發展沒有內在推動力,情節設置相對閑散,敘事線索不夠集中。對于人物的刻畫流于表面,很難在敘事層面展開性格矛盾的刻畫,亦難以人物命運來牽引全片。也許導演原意就無意于去做這種類型的書寫,相反的做一個群像式的鏡像,但歸根究底由于缺少了生動的敘事而缺少了動人的意味,使得影片敘事不夠流暢。對此,導演曾在訪問中談到“我本來想拍記錄性的,但是覺得太像賈樟柯的戲,我怕人家說我抄他的方式戲。里邊的人是真假之間的,整個故事是真假之間,我拍完覺得太像那個風格,其實同類風格也很多,我決定算了,我這樣反而拿捏不準,我就照著我自己,我最擅長的方法,因為他們里邊有搞笑,有真實的感情”。
第二,筆者認為“橫漂”題材是一個非常好的創作題材,具有很大的創作空間。從《我是路人甲》的成片來看,筆者認為這個題材本身就具有“灰色”的氣息,具有生活的“痛感”,即便要包裝成一個勵志青春類型,也不可避免的要在痛苦和挫折中摸爬滾打,缺少了這些的勵志就不足以感受生命之痛,不足以給人勵志的快感,達到歌頌和贊揚的高度。所以,筆者認為《我是路人甲》對于“橫漂”這個題材的切入點不夠真實,因此整個電影的表現力度就停留在了青春、愛情、追夢這樣的類型化敘述的表面。
當然,從爾冬升導演的角度而言,這部影片也可能講述的是一個,甚至是一批香港導演北上橫漂的勵志故事。自97香港回歸之后,香港電影開始發生變化,作為香港電影的代表者,爾冬升的電影作品也開始呈現出嬗變之風。如果說他之前的作品多是圍繞香港本體而言的話,那么這部《我是路人甲》算是他真正的北上之作。從《新不了情》、《槍王之王》、《新宿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多變的風格,但是從運籌帷幄的角度而言,《我是路人甲》并不是他最擅長的類型,所以在素材的處理當中讓這部影片陷入尷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不能像賈樟柯那樣,運用紀實鏡頭真實的讓觀眾厭煩,另一方面他又想保持素材的真實性,所以捆綁住了自己的手腳,無法施展虛構的故事情節。也正是這個原因讓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覺得電影過于平淡,缺少吸引人的情節。當然,從票房的角度而言,票房的收益與宣傳、發行和排片有重大的關系,但是從受眾的反映來看,影片的平淡讓他們也采取了平淡的態度回應這部影片,正如結尾的主人公那樣,對于明天,一切都是撲朔迷離。
《我是路人甲》總體上而言,傳遞著濃濃的溫情,洋溢著追夢的青春熱情。這些不無苛待的批評之聲正飽含著筆者對《我是路人甲》的赤城期待,對爾冬升導演長久付出的殷切期盼。現實題材的創作如何切入,才能真正做到“寫實”;又如何創作才能做到“以戲感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才不至于丟到普通觀眾的市場,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地方。一千個導演,一千種《我是路人甲》,但我想符合市場的,能經受時間考驗的影片的準則大概是相通的吧。
參考文獻:
[1][美]華萊士·馬丁.當代敘事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美]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