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麗
【摘要】隨著人民生活質量及醫療衛生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的老齡化速度日益加快,本文結合老齡化人群公共活動特點指出現在我國公共空間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希望能對老齡化社會中公共空間規劃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關鍵詞】老齡化 公共空間 辦法
1.老齡化社會的含義與現狀
1.1 老齡化社會的定義
老齡化社會是指老年人口占總人口達到或超過一定比例的人口結構模型。按照聯合國的標準是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或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
1.2 我國老齡化的現狀和特征
我國早在1999年就已進入國際公認的老齡化社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老年人過億的國家,呈現出老年人口規模過大、老齡化速度快峰值高、老齡化程度不均衡的特點。
人口老齡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表現,但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與工業化、城鎮化相伴隨,與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文化變革相交織,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不適應、不協調的矛盾和問題日益顯現,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也不容忽視,大同小異的各類公共空間設計越來越不能適應老齡化社會出現的新需求,所以本文希望通過分析公共空間在老齡化背景下存在的問題,希望在老齡化社會中,找到公共空間規劃的應對方法。
2.公共空間的含義及問題
2.1 公共空間的內涵
公共空間通常被理解為公民交流的場所,是在基本生活設施之外公民所享有的權利保證,公共空間的主體是參與其中的公民,客體是承載其活動的場所,人們在公共空間中應能感到舒適,體現尊嚴。
從廣義上講,公共空間分為非營利和營利兩種,前者如公園、廣場等,后者如健身房、電影院等為人們提供公共空間和服務而收取費用的場所,且制定了準入條件。從狹義上講,公共空間應該突出其公共性,是非營利的,以滿足大部分居民的需求。本文所講是指狹義上的公共空間。
2.2老齡人群公共活動特點
老年人的日常公共活動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由人的生理需求和基本社會角色決定的必需性活動,如采購日常生活用品等;二是根據自己意愿和需要自由選擇是否參加的選擇性活動,包括聊天、日常娛樂活動(如下棋、打牌、跳舞等)、年節娛樂活動以及日常鍛煉。本文所指公共空間是選擇性活動所需要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所需地點因活動的類型而變。調查發現,老年人喜歡就近到寬敞、有一定文體活動和休閑設施、自然環境宜人的地方健身、散步、下棋、打牌等,大街小巷的廣場舞已成為老年人公共活動的典型特征。
2.3公共空間存在的問題
2.3.1功能定位不合理,導致空間和需求錯位
我國多數公共空間現有的規劃,設計者直接照搬其他城市的公共空間甚至是國外的公共空間不考慮其實際的使用情況,完全不考慮居民的實際需要,出現了大量公共設施既處于閑置狀態和又不能滿足人們需求的矛盾現象,形成了空間和需求的錯位,這種錯位表現在老年人身上尤甚。比如,一方面,人行道上、天橋下等隨處可見的廣場舞折射出的是老年人對公共文化生活的真實需求和現實焦慮,但在空間上卻達不到滿足,出現了空間小于需求的局促現象。一方面又看到某些公共空間銹跡斑斑的健身設施,利用率非常低,出現空間大于需求的浪費現象。
2.3.2 有話語權的公民起主要作用
老年人的較多的空余時間會轉化成空間需求,但我們的規劃并未考慮這種空間需求。現代社會,當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發出聲音時,社會的輿論天平自然傾向社會經濟的中堅力量。縱觀社會上中大型的公共空間,常處在地區建成區的邊緣,距離居民生活區都較遠。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現代家庭出現開車外出休閑的趨勢,而使用汽車的大多是中青年,老年開車的是少數。從規劃的角度講,很多空間是適合中青年這種家庭的,其實并不適合老年人,老人的活動半徑非常有限。所以,我們的公共空間大多都是考慮社會上有話語權的人進行建設的。
2.3.3公共空間結構不盡合理
公共空間的參與主體是所有居民,調查發現,我們的生活區公共空間都以盡量方便人們的生活所需而建立,但對于老年人的一些生活習慣,仍然存在一定的結構缺陷。隨著老齡化的發展,參與的人群也發生了一些相應的變化,但在變化之下,設施、結構所改變的情況并沒有與之相符,老年人在公共空間的活動仍然存在一些不方便,包括廣場舞的噪音擾民、安全、健身活動等問題,因此,在老齡化背景下,我們的公共空間結構存在考慮不周、不完善之處。
3.公共空間規劃應對老齡化社會的解決辦法
公共空間的塑造是一種民主與民生關懷的體現。在老齡化步伐逐漸加快的背景下,建設適合老年人的公共空間,需要通過政府引導、制度規定等多種手段貼心設計,創造出更加人性化的、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空間。
3.1政府積極引導,完善相關管理體系
在公共空間規劃中,既要保留地方歷史沿革過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空間特色,又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吸取其他地方優越的,被老年人所接受的生活方式,完善各類配套設施,創造更為舒適的公共空間,這就需要我們的政府進行積極的引導,建立具體的控制規定,保證空間設計的指導思想和規劃意圖得以實施。
3.2要讓老年人參與公共空間規劃
面對銀發浪潮,我們需要開辟更多的公共空地、文化廣場供老年人使用,加大對老年人公共活動空間的支出。在征求老年人意愿的基礎上,我們可以使用有限的政府資源,建設被老年人需要的公共空間。我們可以結合相關部門籌劃組織老年人喜愛的文化活動,為他們提供適宜的活動場所。
3.3公共空間規劃結構要有針對性
人們在公共空間中的活動是多樣化的,可進行集會、紀念表演、鍛煉、休閑等多種活動。這些活動發生的時間和參與的人群也不盡相同,不同的人對不同的活動又各有偏愛,公共空間的設計要順應人們多方面考慮功能定位,既要滿足居民的多樣化要求,又要根據居民的行為特點和需求愛好分清主次,統籌安排,同時,要利用多種設計手法、技術手段創造出內外滲透、層次豐富的公共空間以適應多樣的功能需求。在老齡化背景下,公共空間結構應做一些相應的調整,注重細節設計,滿足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特征。我們可以在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社區,布置相對多的老齡化設施和無障礙設施。在用地緊張的中心城區,我們可以做些立體規劃,比如一樓建設室內文化場館方便老年人使用。
3.4規劃應具有彈性空間
我國正處于快速老齡化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步入老年隊伍人群,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變化,日常公共活動也會不斷的變化,所需公共空間的空間屬性要求也會不斷變化。這就決定了公共空間的規劃要有良好的適應性,其發展應該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以滿足不同需要為前提,為未來發展預留一定的空間和彈性,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所以公共空間的規劃要注意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既滿足當前居民的生活需要,又要考慮未來居民生活習慣變化后其公共活動要求和場所的改變。
4.結語
公共空間是為所有居民服務并承擔各種公共功能的開放性場所,公共空間規劃應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人的不同需求。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良好的公共空間的塑造應該顧及老年人的切身需求,體現對老年人的關愛,使老年人能夠“老有所享,老有所樂”。
參考文獻
[1]強虹,適宜老年人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研究—以西安環城公園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4.
[2]萬邦偉,老年人行為活動特征之研究[J].新建,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