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琿 程夢詩
【摘要】在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針對人與環境可持續發展關系的研究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人居環境是由人、建筑、環境三者構成,它滲透了城市的許多內在因素,這些因素是多方面的: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經濟的、生態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城市空間開始了新的更新,作為城市社會生活與經濟發展的載體,它們彼此之間相互聯系,同時也相互影響;而其存在形式又是相對獨立的空間地域實體。城市空間的演化過程是滿足城市功能更迭、保持城市活力、深化城市文化的過程。
【關鍵詞】景觀改造原則;以人為本;社會關懷
當今社會自然環境污染嚴重,人的道德底線層層突破,和諧社會的背后并非一片安然祥和的景象。幸福指數的下降成為時下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環境污染壓力都使得這個時代的人們忍受著很多的不堪。所以,一個美好輕松的室外空間環境勢必會給人以精神上的寬慰,釋放人們的重重壓力,重回自然,返璞歸真,利用自然景觀中的美好喚醒社會中的真善美,這將是人文關懷景觀價值的最大化。尊重世界,尊重自然,尊重自己。改造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包容自然。
捷克著名作家瓦茨拉夫哈維爾曾經說過:政治的最高境界是良心。維護社會公平的兩個支柱是制度與道德,景觀設計師天生就是這個平衡的維護者之一,然而大多數現有和未來的設計師們卻沒有發揮好自己的這份能力,圍繞“社會關懷”的討論正是針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我想從一個小城市的人情味角度來談這個大題目,舉個例子,幾十年前一條馬路是兩車道,兩邊各有8m寬的步行道,而且種滿了楊樹,居民的樂意在這兒活動,那個時候是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現如今,馬路變成了6車道,步行道已經縮短成了1m左右寬,我們的生活品質到底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所以我理解的社會關懷其實是人和人之間的關懷,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就是我們所做的景觀能反映出城市空間背后最真實的生活。
從事改造城市工作的設計師有責任替公眾說出他們的想法,或是喚醒公眾意識,但是無奈的是景觀設計師更多的是在做物質計劃并沒有參與到社會計劃之中。
到底景觀設計能關懷多少社會問題,第一點是現代城市缺乏對自我多樣性和流動性的關注。第二點是集權化和權威化的審美。第三點是人已經淪為了這個城市的看客,或者是一個觀眾,城市則成為一個與人無關的景觀。第四點是社會階層的居住隔離。
貧富差距會給城市帶來什么,貧富差距會給社會交流和交往帶來怎樣的阻礙,城市化過程中,促進城鄉人民之間社會交流是國家城市化過程中較少估計到的,需要民間城市化的互動與互補,但是如何調動起人們的配合積極性呢?
我認為我們在城市與景觀設計脫離了現實問題,應讓公眾的需求重返城市景觀設計的目標核心,城市景觀的設計的目的都是要為人類服務。現代的東西方文化也提倡人與自然協調的理念。在城市景觀設計上,人們崇尚“人杰地靈”的說法,并不孤立地提“以人為本”,而是著眼于“景以境出”,強調形勝優美的自然環境。這就必須考慮人的感覺特性的設計,如考慮人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它以人的體驗為主要考慮對象。以街道尺度為例:在尺度適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間、建筑物和建筑細部、空間中活動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間深切地體會到,這些城市和空間令人感到親切宜人;反之那些街道寬廣、高樓林立的城市則使人覺得冷漠無情。合理的街道尺度首先劃分標準為應使行人在保證安全行駛的前提下,有心情去欣賞街道兩旁的風光。
談到社會關懷就不得不談到人本身,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的行為活動。景觀設計追本溯源是為人服務的,為此就需要在做設計之前對人的行為活動和生活方式去做一些了解。人活動本身具有不同的類型、方式、內容、進程和結果。在景觀的元素設計中可以結合活動群體,分析人群數據、組織狀態、聚群方式、活動強度、參與程度、設施使用情況,進行綜合考慮。例如,兒童、少年和老年人較喜歡群體活動,而且此類人群相對集中,容易引發圍觀。那么景觀節點的元素設計就應根據老人孩子的活動習性來具體安排。如設有供老年人休息閑談的戶外家具、小孩游玩的草坪或平地等基礎設施的考慮。還可以通過時間分析人們在景觀場地活動固定的時間和時段進行觀察,觀察的時間越長,得到的結果就越有普遍性。在景觀的元素設計中就越能顯現出人文關懷的理念。觀察的時間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有所不同,比如一天中不同時間段活動的人群和性質就不同,清晨多晨練者、中午多下棋聊天者、黃昏多散步者。
改善公共住區的綠地和公共空間的狀況,構建功能空間的突出的特點和相應的方面:可達性:一個開放空間能夠正常運行的基本要求,是要確保其可達性,也就是,容易找到、容易進入、不同年齡和身體狀況的人都可以使用。實用性一旦空間滿足了可達,就應該考慮滿足居民休閑、放松、沉思和鍛煉的需求。功能完備的空間將吸引更多居民前來使用。持久性無論空間將采用什么材料、植物和鋪裝,都需要做到不僅外形美觀,而且經久耐用,空間特征和功能得以保留使用。安全可靠性除了審美價值和耐久性外,空間的設計必須考慮安全因素,無論晝夜能給人帶來安全感的開放空間,安全的環境對于兒童、老人和行動不便的人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從社會侵害方面而言它可以提供可靠感和可靠環境。
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經濟、自然三者協調不斷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必須以人為本,滿足人的各種物質和精神需求,保證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經濟的發展必須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和能源,提高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發展則必須優先保持自然生態,使開發建設在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翱沙掷m發展”的概念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可持續”,即保持自然界、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客觀規律與可能性,避免人為使其間斷,出現不可逆轉的后果。保護現有的物質文化資源,使當代與子孫后代享有同等的使用權;二是“發展”,即在保證“可持續”的基礎上尋求合適的發展道路,使人類社會朝著更文明、更進步的方向持續發展。
城市景觀改造設計的社會關懷提倡在設計中要把握好空間環境關系。注意到藝術設計的個性,擁有個性的同時要考慮其空間環境的地理情況,人文歷史和公眾的接受感情。注意材料的選用,杜絕土地資源的浪費,提高生態意識和自然美學觀念,在藝術創作中,多以藝術的方式倡導人們關心環境、愛護環境、注意節能減排。鼓動人們加入營美麗、生態的人居環境的行列。讓藝術與空間環境達成相互包容和諧共生的人居環境。
社會關懷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首先,景觀設計師是一個職業人,景觀空間是公共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我們研究的是人的行為和需求,不是人的身份和地位,我覺得社會關懷是一個具體的概念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在這個具體的概念里應該是考驗我們的技術能力和水平,而不是考驗我們的情懷。
景觀的社會關懷從來就離不開景觀對社會所處的自然環境的關懷。陶淵明所描繪的桃花源是一個農業時代的理想社會,是儒家與道家社會理想的最高境界,更是一個農業時代的理想環境的表達,在這里,人與人、人與自然都和諧相處。今天,在一個高科技的城市時代里,我們的社會理想又有了新的內容:自由,平等基礎之上的和諧社會,已成為文明社會的標準;同時,后代與當代人享有同等的自然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思想,以及其他物種與人類同樣具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的環境倫理,已成為景觀設計的社會關懷所不可割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