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西
【摘要】隨著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長,建筑已經不僅僅停留在辦公空間或居住的層面上,在滿足建筑物本身的功能與使用價值的同時,建筑的生態價值也逐漸成為被關注的對象。本文在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從什么是生態建筑、生態建筑有哪些特點、生態建筑的行業標準、生態建筑的設計原則以及具體實施方法等多個角度對生態建筑進行論述,旨在為我國開展生態建筑的研究與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生態建筑 設計原則 實施方法
前言:
目前,全世界都處于從傳統建筑到生態建筑的轉變時期,這是一次建筑理念的變革。生態建筑是指通過建立一整套具有生態運行機制的系統來推動建筑內部有序運轉,進而實現建筑與自然之間聯動效應,即:建筑生態系統環境。最近的十余年間,在我國建筑業的發展速度非常迅猛,在建筑領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由于發展速度過快所引發的問題依然存在,例如建筑與生態環境之間是否能達到絕對的“和諧統一”就是主要的問題之一,因此如何將生態建筑理念,環境科學以及建筑學融為一體,充分調動自然資源挖掘生態建筑的最大潛力是擺在面前的課題。
1 生態建筑的基本含義
生態建筑是建立在環境科學和建筑學兩大學科完美融合的理論前提下,生態建筑強調人、自然與建筑三者之間的合理互動,倡導環境保護以及能源的可持續利用等理念。從廣義上講,所謂生態建筑是指:在建筑項目實施之前,需要對建筑周邊自然資源進行認真的調研,并在建筑規劃中對其充分考慮,通過合理的設計,將自然資源融入建筑,并使之產生生態效應,使建筑和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最大限度地發揮系統功能。
2生態建筑的基本特點與評價標準
2.1生態建筑的基本特點
生態建筑最主要的特點之一就是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在建筑設計之初,運用哪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起到節能環保的作用是生態建筑的設計主題,例如:生態建筑運用太陽能光伏技術可以大大降低能耗,光伏發電技術具有清潔性、再生性等傳統能源無法替代的優勢。還有,在生態建筑中通過各種物理原理和生物技術可以實現更科學、更合理的自然采光以及良好的通風環境。
2.2生態建筑的評價標準
首先,可再生資源的充分利用是生態建筑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建筑的節能技術是通過合理地吸收能源、儲存能源,最后充分釋放能源這一過程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例如:風能、地熱能、太陽能、潮汐能等都是技術較為成熟的再生能源。其次,生態建筑還強調資源循環利用和減少排放。在生態建筑中,循環效益是生態環境的核心價值,一些生活垃圾中包含可再生或可循環的資源都能夠加以利用,其中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就是對家庭污水進行回收并凈化再利用的過程。
3 生態建筑設計的基本原則
3.1 遵循保護自然環境的設計原則
生態建筑的設計初衷是在滿足建筑功能的基礎上還要實現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目的。生態建筑要求設計師首先清楚建筑物在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中的定位,盡量不要打破原有的生態環境,因為生態環境的建立過程非常緩慢也極其復雜,在適度開發土地資源的基礎上,對周圍環境熱、光、水、視線、建筑風、陰影影響等問題都要做全盤考慮,最大限度節約建筑用地。
3.2 遵循利用生態資源的設計原則
建筑之所以演變為生態建筑,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合理使用了建筑周邊的生態資源。在建筑的設計之初,建筑用地周邊有哪些生態資源可以利用是設計者需要仔細琢磨的問題。建筑物周邊的生態資源包括:地表情況、植被情況等,在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后,出臺最終設計方案。除此之外,生態建筑在遵循因地制宜的基礎上,還應該結合建筑所在區域的氣候特點,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界的光照條件以及氣候條件,實現建筑物的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有效減少建筑能耗。具體設計思路如下:
(1)倡導構建自然的溫濕度環境,通過利用自然環境資源建立室內舒適的、貼近自然的感溫環境。
(2)倡導構建自然的聲環境氛圍,通過建筑防噪聲干擾設計以及吸聲材料的運用給使用者提供一個安靜、祥和、宜居的工作環境。
(3)倡導構建自然的照明系統,通過對空間的合理的規劃,盡量增加建筑的自然光照時間,創造優良的視覺環境。
3.3遵循人性化的設計原則
賦予建筑生命是建筑的人性化的主要表現。作為人類日常工作和棲息的主要居所,建筑不僅要滿足基本功能的使用,建筑的環境品質也被越來越多的設計者所重視,因為人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建筑環境,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人的思想情緒的變化,生態建筑對優化環境的倡導尤為突出。
(1)構建合理的空間布局,創造宜人的生活、工作環境。
(2)搭建完善的通訊系統,提倡智能建筑理念。
(3)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增強防災、抗災能力。
4生態建筑設計的實施方法
4.1讓建筑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方法
在了解了生態建筑的一些基本常識后,下面來談一下對生態建筑設計的有效實施,將自然元素引入建筑中是生態建筑設計中最重要的環節。
(1)在建筑規劃之初,首先設計者要考慮建筑的朝向與外形結構,在迎合審美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保證自然采光系數,這樣不僅可以節約能源,還可以為建筑物內外提供高品質的自然光。
(2)建立自然空氣循環系統,在建筑規劃之初設計者必須考慮給建筑預留適當的開口位置,這樣建筑物可以利用自然風,使室內外空氣不斷流通,以便創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除此之外,在大進深的建筑中可以考慮設置風塔等設置創造自然通風系統。
(3)建立立體式綠化系統,水榭設計不僅能滿足人們對景觀的欣賞,還可以實現將水池、噴水等親水設施的水資源引入建筑周邊的植被作為澆灌用水,這樣可以實現水資源的多次利用,有效降低環境溫度調節了氣候。
4.2實現建筑節能環保的方法
關于建筑的節能問題,生態建筑強調從建筑外墻結構的保溫、隔熱上入手,如果建筑只能使用常規能源時,應考慮對能源系統進行優化,總體上來應該遵照減少對常規能源的依賴,從而減少對環境造成污染。其次,對新能源的利用程度是生態建筑是否符合“生態”原則的直接體現。
4.3實現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建筑的生命力是建筑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生態建筑在設計之初,要體現足夠的重塑性,必須滿足日后新技術的使用要求,因此在建筑結構的設計要有更大的彈性空間。
(1)樓體的可生長性:包括基礎的儲備、樓板對荷載的預考慮、周邊環境的生長預留地等。
(2)預留的管道空間:包括水、電、通訊的發展空間;設備豎井、機房、面積、層高、荷載等設計留有發展余地。
(3)使用耐久性強的建筑材料,使用便于對建筑保養、修繕、更新的設計。
5結束語
我國的生態建筑才剛剛起步,生態建筑的運用還不明顯,真正體現生態價值的建筑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該從材料的再利用、新能源的開發、周圍自然資源的合理使用等問題入手。生態建筑不應該是一個個孤立的單獨項目,應該把它放到整個城市的總體規劃乃至國家的宏觀發展規劃中進行全盤考慮。
參考文獻:
[1] 丁紅月.生態建筑設計的原則及對策[J].科技風,2013(20).
[2] 王翰林.試論生態建筑的設計原則及其實施要訣[J].建材技術與應用,2013(10).
[3] 周美英.新時期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探討[J].中華民居,2011(5).
[4] 胡 榮.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與對策.工業建筑,2012(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