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博
摘要:談及中國的傳統營造技術,作為技術承載表現最為鮮明的就是斗拱和榫卯技術。其三維空間范圍內的搭建邏輯及咬合形式,存在獨有的美感及自在的特征,雖然在現代建筑建造過程中已經不能得到廣泛的應用,實際的受力形式在現代的建筑、家具材料中也不能發揮作用,但是其自身的結構特點及形式美感,若是作為建筑景觀的設計造型藍本對于設計創意表現來說會是一種全新的嘗試。
關鍵詞:斗拱;榫卯技術;傳承;創造
一.分別闡述斗拱與榫卯在傳統木構營造上面的歷史意義
斗拱作為中國傳統木構營造當中的一個重要建筑結構,它的存在便承載著中國傳統智慧文明的結晶,斗拱這一建筑結構從漢代便開始形成,伴隨傳統木夠技術的不斷完善與發展,斗拱的規格以及結構上的搭接形式也逐漸完善、成熟,發展至宋代斗拱的體量、結構的簡介程度上都得到了最為充分地體現。整體斗拱結構的組成是通過內部部件之間的相互搭接形成的,部件之間存在著嚴密的搭接邏輯。榫卯技術的作用主要是用來連接木質構件,其主要表現領域是木制家具的制作,保證家具各結構間能夠無縫連接,正因為這一技術的存在才確保了中國古代木制家具的藝術水準。不同種類及規格的斗拱作用于相應功能性質的建筑之上,同時榫卯的不同結構形式運用到相應的家具細部營造當中,兩者從不同領域體現著中國傳統木構藝人的無限智慧,彼此協調從而構建起中國傳統木構營造的藝術之塔。
二.斗拱營造技法對現代設計創意表現的新啟示
(一).斗拱部件結構邏輯對現代景觀、建筑設計上帶來的啟示
由于斗拱部件之間的拼合形式不是依靠第三媒介膠合而成,而是依靠部件之間相互咬合固定彼此之間的位置,所以部件的形體特征上面會有相應折線形式的溝槽,其體量各異且形式不同。同時單組斗拱中含有斗、升、拱、翹、昂這六種部件,各個單體部件行駛著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形體上也有著決然的差異,其中存在的形式美感以及空間秩序通過整理與調整便可在景觀設計當中得以表現,德國的柏林猶太人博物館就能夠從構成的原則上印證這一說法的提出。
上面提到的是從結構、形態的角度去考慮斗拱結構可利用的切入點,而涉及到設計方案的真正落實就要與尺度掛鉤,對于材質的選擇在此先姑且不談,不同體量的表現程度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功能理念會存在本質上的差別。
斗拱部件的結構運用,不是只將單一形體提取、更換材質、體量調整就能算是體現了設計的思想,而是通過對部件結構的邏輯美感進行了解,隨后對其功能及形式上的意義進行抽象與提煉,再將自己制定的體現中國古建筑木構精華的結構原則融入到自己的設計當中,這樣的吸收、消化再利用的過程才能真正體現斗拱部件結構邏輯是如何對現代景觀、建筑設計帶來新的啟示。
(二).木構的形成概念與現代景觀、建筑設計的內在關聯
1、存在即為規格
中國古代歷史的便有所體現,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書同文、車同軌,制造物若想得于廣泛的傳播就要有統一的規格進行約束,復雜形態的物質結構若想長時間、廣范圍的得到運用,就必須將其形體規格進行劃分以保證其能夠得到最準確的復制應用,斗拱作為一個富含復雜搭建邏輯的木質結構在整體建筑的使用上就具有嚴格的劃分。首先將斗拱以“材”為單位進行體量上的定義,基數不同斗拱的形體體量就隨之改變,其次依據鋪作劃分,鋪作數量越高,斗拱的復雜程度也就越大
在此以宋代斗拱的體量劃分原則為例,說明規格的問題。
宋代斗拱的體量是按照材分八等的原理,將斗拱進行規格上的分類。現代建筑在對空間進行劃定的時候,是按照柱網模數進行設定。通過建筑的功能取向來確定柱網的排布形式,然后確定柱距,在柱網固定的情況下再對內部空間進行圍合與劃分,柱間距的距離大,劃分的區域相應的也有更大的空間。古今之間對于結構空間的規范一直存在著內在的原則即基準模數的確立,這也是處理復雜結構的有效可行的辦法。
2、群組的功效
中國傳統斗拱構成形式是以群組為單位存在,各部件之間結構不同、分屬不同的位置,部件中有的是用來將重力進行橫向傳遞,有的則是起到縱向承接重力的作用,各部件之間缺一不可,彼此相互輔助從而產生整體功效。現代建筑的群體功效也體現的十分突出,住宅小區、功能服務器、綜合商業區,同樣依附其互相輔助的道理,相互作用使得整個功能區發揮作用。其中任意一個功能區出現了問題都會影響到整個綜合體的使用時效。
3、“動線”的交織
斗拱的存在就是為了將屋頂的重量進行集中,通過轉移將重力最終傳遞到地面上,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重力的匯集,通過部件之間復雜的搭接邏輯將重力集中、轉移、再集中,從而形成結構內部多交叉、多匯合的重量轉移動線。重力勢能的轉移動線貫穿于整個木構建筑的各個角落,而斗拱則是這些勢能動線交織匯集的節點。現代設計當中的公共空間由于功能區的取向,導致在人流動線的排布上都會出現匯聚的情況,廣場節點、功能區出入口、服務區接待臺等地區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也是功能結構得以行駛責任的一個有效體現。對于斗拱勢能動線的考慮還應從其存在的形式上進行研究,斗拱結構內部節點發散是以“一到四、四到六、六到十”這樣一個基本的形式進行各自的演變,規律性的結構使得動線的排布十分對稱。其構成的形式韻律及節奏美感可以通過提取并將其運用到景觀動線布局當中來,如此復雜的重力勢能都能夠得以充分的匯聚與轉移,那么對于復雜的人流也同樣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疏散的作用,同時也可以讓人流順利的遍及到功能區的各個部位。
三.結語
斗拱做為中國古建筑營造技法當中的重要環節,其內在的結構精華我能了解的只是一部分,但是其體現出來的結構特性讓我有了深刻的體會,對于斗拱元素的應用不應該只是停留于表面形態上的模仿,而是將其構成結構及內在的動線形式進行梳理與研究,發現其中的原則并應用于現代的空間設計當中來。對于榫卯結構的沿用研究就應該從部件單體之間結合的構造以及形體穿插形式的角度考慮,成品表面的形態光滑完整,但為了保證部件之間牢固的結合,在形體內部都通過多維度的形體變化來行駛固定的作用。這種小結構的智慧應該得以沿用與發展。
我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其中蘊含著燦爛的文化藝術,傳統木構營造技術作為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其結構形式散發出來的視覺魅力、秩序美感具有豐富的研究價值,同時其魅力背后存在的美學原則也應該得以提煉與總結,并使其在現代設計實踐過程中得以體現與延伸。
參考文獻:
[1]李誡.鄒其昌點校.營造法式[M].人民出版社,2006.
[2]潘德華.斗拱[M].東南大學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