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璽
摘要: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作為“準幼兒教師”,其科學素養的狀況將直接決定幼兒的科學素養,影響民族未來的科技發展。科學素養的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幼兒科學素養的培養離不開幼兒科學教育的實施,幼兒教師的科學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幼兒科學教育的水平,影響著幼兒的科學素養狀況。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培養幼兒園教師的學前教育專業應走在科學教育改革的前沿,承擔起這個重任。
關鍵詞:高師;學前教育;科學素養;培養
一、科學素養的涵義及教育理論
對于“科學素養”的定義,不同國家的學術界中有著各種不同的觀點。我國學術界對“科學素養“的認識是以正規教育為基礎,在認識自然和應用科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內稟特質。包括人們所掌握的科學知識、技能和方法。通過日常學習和媒體等各種渠道所提供的信息,而逐步積累形成對科學技術的理解能力。”科學素養“包含幾大要素: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意識和科學品質等。
科學素養的教育理論認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和思維方法,發展科學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逐步形成科學的自然觀、世界觀、價值觀與審美觀。培養良好的科學品質,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與提高。
二、幼兒園對科學教育的要求
隨著幼兒園的科學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和發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能夠了解、掌握、分析最基本的自然常識、科學常識,而且要求教師能夠把掌握的科學知識用最淺顯、最明了的,可以讓學前兒童接受、理解、并可以通過實踐的方式探究而習得,同時還要與孩子們日常可以接觸到的事物結合到一起。為了實現以上目標,我們必須通過各種渠道,彌補學生科學素養偏低的現狀。學前科學領域活動的引領,只有教育教學的理論及技能還遠遠不夠,學生還必須要有濃厚的科學底蘊才能很好的勝任,尤其是幼兒園一日常規中各個環節所隨機觸及的科學內涵。
三、高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現狀及分析
(一)高師對學前教育專業科學類課程設置不足。以某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為例,在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中,科學教育課程只有一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開設在第四學期,只有32學時。在課程體系中根本沒有系統的科學教育課程,致使學生的科學素養不能有效提高,難以適應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實施的要求。
(二)學前教育專業的招生對象的問題。目前多數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只招收文史類學生和幼兒師范的學生。在初等教育階段他們接受的主要是文科課程教育,他們雖曾學習過理化生等課程,但不系統,不能構建自己的自然科學知識體系,不能對自然科學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必然造成學生科學基礎薄弱。
(三)學生缺乏獨立開展兒童科學教育的能力。學前專業學生在設計和指導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定位不準確、選題不恰當、表述不清晰、不能正面準確回答相關科學問題、不能把科學教育有效的與幼兒園的日常工作和幼兒的日常生活充分融合等問題。
(四)科技實踐活動的缺乏。每年學校都會組織大學生“挑戰杯”比賽、數學建模大賽等科技活動,但沒把學生的參與的過程體驗放在首位,真正參加的學生卻不多,真正面向文科學生,以培養興趣、體驗科學為主的活動則是幾乎沒有。課外實踐活動主要是圍繞學生的專業展開,而相對隱形的科學則無從組織。
(五)調查問卷發現大部分學生的科學素養貧乏。通過對大專生和五年一貫制高師生的科學素養的現狀進行了一次隨機調查問卷,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科學技術術語、對科學觀點、科學方法和科學原理、對科技的興趣態度、對科學與社會關系的認識以及學前專業學生參與科學活動的情況都不太了解。
四、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途徑
(一)加強科教類課程的設置。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是今后開展科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學前教育專業必須要建立系統的科學教育課程體系,來提升其學生的科學素養。第一,學前專業必須開設一定數量的如《現代科技概論》、《科學史》、《現代科技發展前沿》及《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等必修課。第二,開設一定數量的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等領域科學基礎知識的課程如《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等。第三,鼓勵學生參與其它系里面向全校開設的有利于科學素養培養的選修課程,如《電工基礎》、《地球知識概論》、《生物制藥》等。把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定位為學前教育專業科學教育課程的目標,激發學生對科學教育的興趣,同時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和過程,培養學生對科學實驗的操作能力,從而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崇尚科學的教育環境。建立科技協會,創辦科技刊物,舉辦校園科技節等活動,活躍校園科學文化氛圍。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和實用技術的同時,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豐富科普宣傳內容,切實加大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觀點和科學方法的傳播力度,不斷提高學生在科普工作中的參與程度。充分發揮科技場館、博物館、動植物園、科技活動場所和科普宣傳畫廊等平臺作用,研究和探索符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際的科普發展措施,從而切實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科學教育多樣化、生活化,豐富學生的科普知識
一是組織科學興趣小組,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根據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的不同興趣和愛好及幼兒園的實際需要組織科學興趣小組,利用第二課堂的時間開展各種科學實驗、科學小制作、小發明、小創作等等。
二是進行科普知識講座,普及學生的科普知識。為學生舉辦科普知識講座,在講座中可以介紹自然科學知識及其發展過程、前沿科學動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以及未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科學問題等。
三是開展各種科學知識的活動。組織開展與科學知識相關的各種競賽,科普知識競賽、一站到底、科技創新大比拼、科普論文競賽等,在各種活動及競技的過程中,學生的科普水平會得到很大的提高,以實現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掌握及運用得到加深、鞏固和提高的目的。
四是開展多種科學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化工廠、制藥廠等地進行參觀、學習,到動植物園、科技館等地參觀、觀察,到幼兒園去見習,與幼兒多接觸以發現幼兒日常涉及的自然科學知識,思考如何將學到的科學理論應用于幼兒園的科學教育工作之中,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水平及對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適應程度。
(四)靈活運用科學素養的評論方法。評價內容可以緊扣內容,不以機械的問答、測試、考試為主要方法,可以通過課堂提問、觀察記錄等方法了解學生的理解過程和應用能力。考試也要注意情景性和靈活性,避免死記硬背。
【參考文獻】
[1]劉云紅.有效開展科學小實驗活動[J].教育發展研究,2011(01)
[2]葉鐘.家園互動開展幼兒科學教育活動[J].學前教育研究,2013(01)
[3]楊彩霞.幼兒教師科學課程知識特點分析[J].學前教育研究,2006
[4]秦金亮.“全實踐”理念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整合課程探索[J].學前教育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