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絨

摘要 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既是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趨勢,又是綠色供應鏈研究的一個新方向。該研究在回顧農產品綠色供應鏈、供應鏈協同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的概念、動因和方式進行梳理和述評,討論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對其績效的影響,構建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及其對績效影響的概念模型,并對未來相關研究進行展望,以期推動國內綠色供應鏈協同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關鍵詞 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綠色供應鏈協同;績效
中圖分類號 S-9;F76;F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20-302-03
隨著綠色、有機、無公害逐漸成為農產品發展的主流,農產品供應鏈作為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平臺而逐漸受到重視。同時,將“綠色”或“環境理念”融入整個供應鏈過程亦促使農產品供應鏈從傳統供應鏈轉向綠色供應鏈研究。綠色供應鏈實施的基礎是協調,按照傳統綠色供應鏈管理方法,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是難以克服的,而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表明,由于農業自身的特點,建立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協同發展和良性互動的共生機制不僅完全可能,而且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因此,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研究是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的現實需要。
國內外已有部分學者從績效的視角對綠色供應鏈管理開展了探索性研究。Azevedo等探索了供應鏈管理綠色行為與供應鏈績效的關系,通過實證數據分析形成一個概念模型,該模型驗證了綠色行為對質量、客戶滿意度和效率具有積極影響,對供應鏈績效具有消極影響[1]。Jabbour等強調綠色績效改進需要關注于質量管理、環境管理成熟度和綠色供應鏈[2]。Lee等證實實施環保供應鏈政策的企業趨向于增加供應鏈靈活性,從而有助于減少資源、降低成本和提高產量,對于支撐組織競爭優勢和績效是極為重要的[3]。Yasutaka等運用多目標效用理論,從企業經營層面和環境能力層面對供應鏈績效進行評估,證明同時提升企業經濟績效與環境績效的可行性[4]。國內學者朱慶華等指出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對企業經濟績效和環境績效具有明顯正面影響,同時亦會增加管理成本[5]。
綜觀國內外相關文獻,目前鮮有學者對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問題進行正式綜合性探討,大部分學者研究了農產品綠色供應鏈、供應鏈協同及綠色供應鏈績效問題,因此,有必要對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及其對績效影響進行深入研究。
1 相關研究述評
1.1 農產品綠色供應鏈
對于農產品綠色供應鏈,一個普遍接受的概念是:在整條供應鏈中融入“綠色”理念,對其進行生態設計,通過鏈中各農業節點企業之間以及與消費者的緊密合作,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并實現整條供應鏈資源消耗、環境影響達到最小,以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6-7]。
對于綠色供應鏈概念模型,Karlberg[8]、Hoek[9]分別在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顧客等綠色供應鏈成員的基礎上增加了回收商、服務機構,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管理概念模型。亦有學者從企業內部、企業之間和政府3個層面提煉出12項關鍵因素,建立了成功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因素概念模型。汪應洛等基于系統的角度分析了綠色供應鏈組成要素,進一步將綠色供應鏈分為生產、消費、社會、環境等4個子系統[10]。
基于此,該研究構建了一個由生產、消費、社會、環境等4個子系統組成的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概念模型。生產系統包括農資供應商、農產品生產者、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經銷商等節點,在“雙贏”因素驅動下,構成一個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主導的“虛擬集成企業”;消費系統包括消費者,社會系統主要指政府,環境系統主要為農產品綠色供應鏈開發資源、接收廢棄物。
1.2 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
1.2.1 相關概念。
供應鏈協同的概念可追溯到Zangwill對供應鏈合作問題的研究,自此,供應鏈管理也從局部優化和整體優化逐步發展到整體、局部協調優化的協同管理模式。Spekman等指出,協商、協作、協調、協同4個概念描述了供應鏈相關主體之間的密切程度由松散交易到緊密協同的關系轉變過程[11]。Holweg等認為供應鏈協同是各節點企業為提高供應鏈整體競爭力所進行的彼此協調和相互努力[12]。國內學者鄒輝霞認為供應鏈協同是為實現供應鏈整體目標,使各環節無縫對接,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協調同步,共同制訂相關計劃、運作規則和實施策略,共同約定承擔相應責任[13]。
綠色供應鏈協同是將環境理念融入產品設計、原料選擇、產品制造、產品銷售及回收全過程,通過企業之間協作及企業內各部門溝通實現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模式。為有效地解決綠色供應鏈運營動力不足,需要重視2個問題:①綠色供應鏈系統成員間協調策略與激勵機制的制定;②外部環境(包括政府、消費者、競爭企業和民間環保組織等)與綠色供應鏈運營之間的相互關系[14]。此外,除了具備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三流合一”,綠色供應鏈又增加了知識流[15]。
綜上所述,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就是以綠色理念為主導,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核心,引導各節點企業通過協議或聯合等方式形成一種聯合體,確保供應鏈本身及其與政府、消費者等外部環境的協同,以實現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知識流的順暢流通,最終提高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效率的協調過程。
1.2.2 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的動因。
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受到各種外界環境因素和企業內部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素可歸為壓力和動力,在一定機制下這些壓力和動力相互發生作用,形成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的驅動力[16]。Walker等研究了7個私營及有政府資助的組織進行綠色供應鏈協同過程中的驅動力及影響因素,發現政府激勵、企業專業化壁壘等外部驅動力更能促進企業綠色供應鏈的實施[17]。Diabat等基于解釋結構模型(ISM)構建了一個影響綠色供應鏈實施的動力模型,識別了綠色供應鏈管理不同驅動因素[18]。許金立等認為農產品供應鏈協同的動因有:獲取更高利潤、降低供應鏈總成本、形成規模效應、產生更大競爭優勢[19]。
參考相關文獻,該研究認為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的動因包括外部動力(綠色需求拉動力、市場競爭壓力、信息技術推動力、政府支持力)和內部動力(利益驅動力、戰略協同引導力、內部激勵推動力、社會責任推動力、核心競爭力)。
1.3 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的結果——綠色供應鏈績效
1.3.1 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績效。
供應鏈可持續發展依賴于經濟收益、消費者健康收益以及生態環境收益三者協調發展[20]。Mutingi等提供了一個分類的績效測量框架,包括經濟、環境和社會績效指標[21]。Aramyan等認為一個農產品供應鏈進行績效評價的指標不僅需要有財力指標還需要有非財力指標(技術、物流、環境和社會績效)[22]。李琳等從產業綠色增長度、資源環境承載力和政府政策支撐力3個維度構建了區域產業綠色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23]。
同樣,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的目的也是達到經濟績效、社會績效和環境績效的協調優化,3種績效達到協調均存在最低值。為此,該研究選取財務價值、業務成本、產品質量安全、運營狀況、顧客服務、綠色環保等6個指標來衡量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績效。
1.3.2 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對其績效的影響。供應鏈協同一般包括戰略層協同、戰術層協同和操作層協同,其中,戰略層主要探討主體協同、供應鏈協同的動因、協同機制等;戰術層主要研究供應鏈節點企業之間協同,包括設計協同、采購協同、生產協同、庫存協同、物流協同、銷售協同等;操作層協同更多研究協同技術,如生產流程同步、信息管理協同等[20]。鑒于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是供應鏈的一種,筆者認為也可以從戰略層、戰術層、操作層3個方面來劃分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的方式。
從戰略層協同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來看,通過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協同創新,改善自身不足,使得整條供應鏈上所有成員均能獲益,進而提升整條供應鏈核心競爭力;此外,供應鏈上節點企業的協同創新以及與消費者合作有利于企業更清晰地發現消費者的價值需求[24]。供應鏈協同改進了協作優勢,協作優勢作為中間變量能夠促使供應鏈合作伙伴實現協同,創造卓越績效[25]。
從戰術層協同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來看,供應鏈企業內部以及企業之間實行采購供應協同管理,從而高效快速地實現企業物流、工作流、信息流、資金流和服務流的高度集成和整合,提高企業整體經濟效益[26]。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的實施需要有一定的物流資源協同,如物流基礎設施、物流設備協同化[27]。
從操作層協同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來看,供應鏈協同中的信息共享對交貨期、柔性能力、產品質量等供應鏈運營績效具有正向作用,同步決策對交貨期、顧客服務、產品質量等供應鏈運營績效具有正向作用[28]。供應鏈成員間的信息共享對企業運營績效具有間接作用機理[29]。Wiengarten等通過對德國汽車產業實證研究,分析了信息質量在供應鏈協同實踐中的作用[30]。
綜上所述,企業、消費者與政府等主體協同,建立協同機制能夠確保農產品綠色供應鏈長期績效,為顧客創造較高價值;采購供應協同、資源協同、協同庫存管理、協同運營等是提升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整體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信息共享、同步決策均能提高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的運營績效。
2 概念模型構建
文獻梳理表明,綠色供應鏈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研究綠色供應鏈協同及其對績效的影響必須從整體出發,在系統把握綠色供應鏈內在機理的基礎上,關注綠色供應鏈協同的前因與結果。依據已有的研究成果,構建了一個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及其對績效影響的概念模型(圖1)。
該模型描述了農產品綠色供應鏈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反映了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知識流貫穿于綠色供應鏈始終這樣一個事實。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為核心企業,引導各節點企業通過協議或聯合等方式形成企業間協同,并且對其自身內部進行協同,同時實現企業與消費者、政府等外部環境的協同。外部、內部動力是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的主要動因。農產品綠色供應鏈通過戰略層、戰術層和操作層協同等方式對供應鏈績效產生影響,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績效是供應鏈協同的重要結果。
3 研究展望
根據圖1的概念模型,有關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及其對績效的影響,以下問題值得未來深入探討。
3.1 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成員企業間、企業與外部環境的協同機制與控制系統 眾多研究者認為,成員企業間、企業與外部環境的協同是農產品綠色供應鏈高效運作的基礎與關鍵,但對于如何建立成員企業間、企業與外部環境的協同機制與控制系統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少。由于綠色供應鏈具有異質性特征,研究過程中需要多角度審視綠色供應鏈成員企業間、企業與外部環境協同過程存在的障礙,運用的機制與手段(如激勵機制、利益與風險分配機制等)。
3.2 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評價指標體系的開發 現有相關研究文獻不乏綠色供應鏈的評價指標,但這些評價指標都是基于制造業而開發出來的,能否有效評價農產品綠色供應鏈還有待驗證,關于綠色供應鏈協同的評價指標則更少。因此,未來應當依據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的特征,關注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評價指標體系的開發。
3.3 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案例研究 與制造業綠色供應鏈相比,農產品綠色供應鏈興起的時間并不長,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的應用研究尚且不成熟。今后可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的方法,選取我國比較成熟的農產品龍頭企業及其對應的農產品供應鏈,剖析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和績效的內在機制,為后續大規模問卷調查研究做好準備。
3.4 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創新模式 面對日漸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企業僅依靠自身力量來滿足消費者和環境保護的需求越來越難。這些形勢一方面體現了農產品綠色供應鏈進行協同創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對其如何開展協同創新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有必要提出不同維度的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創新模式,研究影響協同創新模式選擇的要素,構建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協同創新模式選擇模型,該模型的建立將為農產品綠色供應鏈企業選擇協同創新模式提供實踐參考。
參考文獻
[1] AZEVEDO S G,CARVALHO H,MACHADO V C. The Influence of green practices o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A case study approach[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11,47(6):850-871.
[2] JABBOUR A B,JABBOUR C J,LATAN H,et al. Quality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aturity,green supply chain practices and green performance of brazilian companies with ISO 14001 Certification: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14,67:39-51.
[3] LEE S M,RHA J S,CHOI D H,et al. Pressures affecting gree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Management Decision,2013,51(8):1753-1768.
[4] YASUTAKA K,NOBUHIKO T. A multiple attribute utility theory approach to lean and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6,101(1):99-108.
[5] 朱慶華,耿涌.綠色供應鏈管理動力轉換模型實證研究[J].管理評論,2009,21(11):113-120.
[6] 黃福華,周敏.封閉供應鏈環境的綠色農產品共同物流模式研究[J].管理世界,2009(10):172-173.
[7] 肖亮.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流通模式及運作流程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1):109-112.
[8] KARLBERG T.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Swedish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11):82-84.
[9] HOEK R I.Case studies of greening the automotive supply chain through technology and operations[J].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01,1(2):140-163.
[10] 汪應洛,王能民,孫林巖.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國工程科學,2003,5(11):82-87.
[11] SPEKMAN R E,KAMAUFF J W,MYHR 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perspective on partnerships[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998,3(2):630-650.
[12] HOLWEG M,DISNEY S,HOLMSTRM J,et al.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Making sense of the strategy continuum[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5,23(2):170-181.
[13] 鄒輝霞.供應鏈協同管理: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4] 曹柬,吳曉波,周根貴.基于產品效用異質性的綠色供應鏈協調策略[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1,17(6):1279-1286.
[15] 胡繼靈,范體軍,樓高翔.綠色供應鏈管理中的企業間知識轉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209-210,216.
[16] 朱慶華,田一輝.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動力模型研究[J].管理學報,2010,7(5):723-727.
[17] WALKER H,SISTOB L D,MCBAIN D. Drivers and barriers to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Lessons from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J].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8,14:69-85.
[18] DIABAT A,GOVINDAN K. An analysis of the driver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5):659-667.
[19] 許金立,張明玉.農產品供應鏈協同機制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1(2):44-46.
安徽農業科學 2015年
[20] FORME A G L,GENOULAZ V B,CAMPAGNE J. A framework to analyze collaborative performance[J].Computers in Industry,2007,58(7):687-697.
[21] MUTINGI M,MAPFAIRA H,MONAGENG R. Developing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s for the green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Remanufacturing,2014,4(1):1-20.
[22] ARAMYAN L H,OUDE LANSINK A G J M,VAN DER VORST J,et 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agrifood supply chains:A case study[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7,12(4):304-315.
[23] 李琳,楚紫穗.我國區域產業綠色發展指數評價及動態比較[J].經濟問題探索,2015(1):68-75.
[24] 楊立新,蔡萌.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產業主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以物美集團果蔬“農超對接”產業主體信息管理協同創新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22):70-75.
[25] CAO M,ZHANG Q Y.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Impact on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0,29(3):163-180.
[26] 王鵬耀.基于供應鏈的采購協同實施策略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1(2):106-107.
[27] 譚丹,朱玉林.基于協同理論的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實現模式[J].經濟問題,2011(1):88-90.
[28] 曹永輝.供應鏈協同對運營績效的影響[J].中國流通經濟,2013(3):44-50.
[29] 葉飛,薛運普.供應鏈伙伴間信息共享對運營績效的間接作用機理研究——以關系資本為中間變量[J].中國管理科學,2011,19(6):112-125.
[30] WIENGARTEN F,FYNES B,MCKITTRICK A.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Exploring the key role of information quality[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0,15(6):46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