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準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他將財富尺度分階段界定為勞動時間、科學技術和自由時間,并認為“創造財富的能力比財富本身更重要”,將人類對于財富觀念的認識從“以物為本”引入了“以人為本”的新階段,前所未有深刻地揭示了財富創造與自由時間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之間的關系。馬克思關于“財富尺度”的論述對于指導高校開展閑暇教育、關注教師發展、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念、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以及因材施教、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財富尺度;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5)03-0101-05
收稿日期:2015-03-19
作者簡介:李英(1973-),女,湖南衡山人,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
財富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而它不僅僅只是物質財富,更包涵科技發展水平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水平。國家的命運與高等教育息息相關,馬克思關于財富尺度的論述對于指導高校關注教師發展、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念、開展閑暇教育、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以及因材施教、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財富尺度論”
財富,《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具有價值的東西”[1]。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在《國富論》序論中提出,財富泛指“一切生活必須品和便利品”[2]。新古典經濟學的奠基人馬歇爾所指的財富“是能直接或間接滿足人類欲望的東西。但并不是一切人們要得到的東西都可算作財富”[3]。前人關于財富的研究均從物的角度出發,以物為主體,馬克思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超越了對財富的狹隘和庸俗定義,天才地創造了“以人為主體”來衡量財富的理論。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三個歷史階段,每個階段衡量財富的尺度都不相同,并將財富與人的全面發展相聯系,“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4](P219)。
馬克思提出,財富的衡量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可分為三個尺度。在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低下的第一個階段,人需要并依賴物質財富,創造財富需要相對更多的勞動時間,增加財富也必須付出更多的勞動時間,因而勞動時間成為財富的尺度。“以勞動時間作為財富的尺度,這表明財富本身是建立在貧困的基礎上的,而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同剩余勞動時間相對立并且是由于這種對立而存在的,或者說,個人的全部時間都成為勞動時間,從而使個人降到僅僅是工人的地位,使他從屬于勞動”[5](P104)。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社會進入第二個歷史階段,科學技術的介入使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創造等量財富所需勞動時間減少,勞動時間縮短,自由時間增多,人的需要向更多方面發展,科學技術由此成為衡量財富的尺度。“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于在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這種作用物自身—它們的巨大效率—又和生產它們所花費的直接勞動時間不成比例,而是取決于科學的一般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這種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6]。當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在剝削制度被消滅、勞動生產率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階段,人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時間的減少使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多,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最重要的需求。馬克思指出:“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7]。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亦即閑暇時間具有使用價值,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財富,也正是人的全面發展所需要的。于是,自由時間即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成為財富尺度。“在未來社會里,一方面,社會的個人的需要將成為必要勞動時間的尺度;另一方面,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以致盡管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會增加。因為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那時,財富的尺度決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5](P104)。
二、馬克思“財富尺度論”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認為,財富尺度是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古希臘智者學派開創者普羅泰戈拉在公元前5世紀便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8],馬克思關于“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理論的邏輯起點便在于此。在生產力落后、社會經濟不夠發達的歷史階段,物質財富是人類生存和生活必然的依賴。在馬克思之前,中國主要信奉重義輕利的儒家學派財富觀,西方則先后出現了古希臘的有用財富觀、重商主義的金銀財富觀、重農學派的農業純產品財富觀、古典經濟學的勞動財富觀等物質財富觀和“以個人主觀欲望及其滿足”為尺度來衡量財富的邊際主義、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觀財富觀等,但這些財富觀都是片面和不完善的。馬克思將財富尺度分階段界定為勞動時間、科學技術和自由時間的觀點,認為“創造財富的能力比財富本身更重要”,將人類對于財富觀念的認識引入了以人為本的新階段,前所未有地深刻揭示了財富創造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之間的關系。他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從資本的角度出發,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運用尺度為工具,毫不留情地揭露資產階級財富的來源,深刻體現了他對無產階級的人文關懷。馬克思財富尺度論不僅進一步闡釋了勞動價值論,指出了科學技術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更創造性地將財富與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相聯系,將財富主體由“物”過渡到“人”,對于促進人的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共產黨宣言》里,馬克思指出:“在未來的高級社會即共產主義社會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認為,“財富的本質就在于財富的主體存在”[9]。財富的主體和本質是人,“每個人是手段同時又是目的”[10](P198)。“整個人類的發展,就其超出對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發展來說,無非是對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并且整個人類發展的前提就是把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作為必要的基礎”[11]。馬克思認為,“自由時間”指“閑暇時間”[4](P225),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4](P221),是人“從事較高級活動的時間”[4](P226),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4](P225)。因為有了閑暇時間,人們才有可能按照個人意愿進行學習、接受教育、開展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進行各種社會交往以及更好地休息。這些勞動生產以外的活動,使人獲得體力和智力等多方面的全面發展。人們不斷創造財富的過程,亦是其實現自身自由全面發展的過程,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又將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馬克思認為,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個人發達的生產力即創造能力的充分發揮,便是人類社會的財富。自由時間成為財富的尺度和表現形式,是“以物為本”的財富觀的終結,“自由時間,可以支配的時間,就是財富本身”[12],“創造出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財富整個發展的基礎”[10](P376),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既是創造財富的手段,同時又是創造財富的目的。拋開舊有的財富尺度,人不是“在某一種規定性上在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之中”[9]。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人的實踐本質力量得以發揮,本身即是一種財富。馬克思說:“發展人類的生產力,也就是發展人類天性的財富這種目的本身”[13],人們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更新他們所創造的財富世界,同樣地也更新他們自身”[4](P226)。勞動是人類特有的活動,財富是人類創造性勞動的結果,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即創造性勞動的集合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積累物質財富的同時可以改變人類社會的整體面貌,這才是人類社會真正的財富。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人本身的創造性也得以充分發揮,而人類創造性的發揮本身便是財富,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一種體現。
三、馬克思“財富尺度論”對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指導意義
當今社會,物質財富的充裕超過以往任何歷史時代,人們對于財富的追求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不同的財富觀形成截然不同的對待財富的觀念和態度,產生截然不同的追求財富的方式和手段。在馬克思財富觀念的基礎上,將其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構建和樹立科學、正確、與時俱進的財富觀,對于21世紀中國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 創造條件滿足教師發展需要
高校應當盡其所能地創造條件滿足高校教師的發展需要。高等教育中,教師與學生都是重要的主體,高校教師的發展決定了高等教育的質量,也決定了高校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教師是高校最重要的財富,教師的發展決定著高校自身的發展,滿足教師發展的需要便是滿足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滿足教師發展的需要首先應當關注教師師德教育。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師德體現出高校教師的道德修養,體現著高校教師的職業責任感,決定著高校的人文風格和精神面貌。高校應加強師德教育,培養教師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養和強烈的責任感;其次,應關注教師專業發展。高校應盡可能地為教師提供優越的學術研究資源,運用先進的教育教學設備,保證高校教師能充分接觸到國際國內專業研究領域最前沿,拓展知識領域,開闊視野,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成為專業知識系統完善的專家型教師;第三,應關注教師全面發展。高校教師的全面自由發展與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息息相關。閑暇出思想,為教師提供充裕的閑暇時間,制定學術假期計劃,建立教師活動室,組織開展各項文娛活動,提供外出交流學習機會,提供一定的研究經費,都是為高校教師追求自身全面發展創造條件、促進高校教師全面發展之舉。
2. 充分重視學生閑暇教育
閑暇教育歷史悠久。《學記》中“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居必有居學”的論述,明確指出閑暇之時也需有所學。斯賓塞指出:“改變了某個民族的閑暇品性就可以改變這個民族的整個個性和這個民族的效率。因此,閑暇教育在任何一種文化中都不是一個附帶的任務”[14]。早在1974年,美國便成立了第一屆全國閑暇教育委員會,向全國發行閑暇教育資料;1984年9月,該組織在法國巴黎的一次有關閑暇問題研究的世界性大會,標志著閑暇教育已成為全球性的教育領域內的全新課題[15]。
而閑暇教育在中國高校至今未引起充分重視。首先,學校從主觀上不夠重視。目前高校教育重心集中在課程教育上,為提高就業率,多要求學生閑暇時間為獲取各種證書學習,這種閑暇教育帶有濃厚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色彩,并未真正關注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其次,高校學生對閑暇教育缺少充分的認識,閑暇生活存在盲目性。有調查顯示,大學生在閑暇時間經常從事增進知識的活動占34.6%,從事發展能力的活動占38.9%,從事各種娛樂活動占57.4%,還有近25%的大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度過閑暇時間,靠睡覺、閑逛來消磨時光[16]。這些數據表明,還有相當一部分高校學生閑暇生活處于消極狀態,層次不高,時間浪費現象嚴重。高校應充分重視學生的閑暇教育,將學生的閑暇時間積極有效地利用起來,成為課程教育之外的有益補充,更好地開展隱性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的自由全面發展。首先,高校應該利用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閑暇教育理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正確地利用閑暇時間,使他們樹立正面積極的閑暇教育意識,不虛度光陰浪費生命。同時采取多種形式,開展開發潛力的講座、課外讀書等研究活動、提高身體素質的體育活動、多種多樣的文娛活動、加強社會聯系的社會實踐活動等,讓高校學生的閑暇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積極向上;其次,高校應充分利用學生社團開展閑暇教育。廣泛地開展閑暇教育,學生社團是高校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高校學生基本已經成年,他們擁有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體力,學生社團形式多樣、類型豐富、靈活性強,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選擇社團參加活動,能充分合理地發展自身的興趣愛好,充實地度過閑暇時間。
3.教育學生樹立正確勞動觀念
勞動創造了人類,是人類智慧的源泉,也是創造財富的唯一手段。馬克思認為,財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過勞動生產出來的對人類有用的產品”[17]。勞動創造價值,創造財富,是人類存在的一種方式,也是人自身自由全面發展的唯一方式。古典經濟學家關于“勞動創造財富”的思想得到了馬克思的高度評價:“認出財富的普遍本質,并因此把具有完全絕對性即抽象性的勞動提高為原則,是一個必要的進步”[9]。勞動不僅創造財富,也是人類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唯一方式。
在物質財富相對豐裕的今天,許多高校學生對于勞動的概念變得模糊,不明白勞動的意義和價值,輕視勞動、奢侈浪費等問題日益突出。高校首先應當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財富意識,懂得通過自身的勞動去創造財富,同時獲得自身的自由全面發展。將財富觀、勞動價值觀教育納入素質教育的范圍,充分利用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教育學生利用自身的勞動獲取勞動成果,取得自身的發展進步;其次,教育學生學會正確地看待和支配財富,不鄙視財富也不仰視財富,不仇富也不羨富,懂得節儉和珍惜。個人財富不僅僅包括金錢、不動產等有形資產,個人的知識和能力也屬于個人財富,通過合理運用,都可以產生價值。高校應教育學生懂得充分運用自身的知識、能力和特長,通過勞動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