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琦
摘要:玩偶和玩具能夠激起人的回憶并且成為社會主要潮流之一,社會在制造這些產品的時候會融入價值觀和社會觀,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了。“手版玩偶”的概念也符合當前對生活品質及心理健康的追求,更是新藝術形態大眾化、普及化的時代進步體現。筆者旨在研究藝術形象呈實體全面展示,賦予手版玩偶真實的生活和情感體現,這樣甚至比很多藝術表現形式更具人性情感,展示方式也是重中之重,將各種創意點集合起來,再加上最好的語言解說,為人性化玩偶鋪好前景道路;經過嘗試,測試,觀眾情感體驗的反饋是繼續實現活玩偶的要點,不僅僅是作者的代表,也傳達了整個社會的普遍現狀,普通形象在藝術家手上獲得新嘗試,不但披了外衣、換了姿態、變了動作,更像真正的“人”出現在大眾世界里,讓作品與欣賞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諧統一,沖破了觀眾的內心世界。
關鍵詞:手版玩偶;造型;移情設計
玩偶的設計一般都來源于電影和動畫里的形象,有可愛的、奇特的、魔幻的、邪惡的、滑稽的等種種角色。都是根據劇情的需要而產生和運轉。手版的制作不單單是做得像,而是要把特點和真實情感做出來。玩偶形態的制作過程,是將情感注入和夸大的過程,讓這些“生命”即使不能動也能時刻綻放光彩,震撼人心。
移情,這是藝術創作和欣賞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心理現象。德國美學家立普斯最早創立此說,認為移情就是主體把自己的情感移入或灌注到知覺或想象的對象中去,使主體與客體合而為一。把自然界作為心靈世界象征的寶庫,人的情感與外物相契合,正如波特萊爾所說,移情就是一種情感的“外射”。確切地說,移情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是主體與客體交叉性的“交流”,但這種交流是以主體為中心的。其耐人尋味之處恰恰在于心物同感、情景交融。在手版的制作中,也會做出自身的反面形象,拿好與壞來區分現實與虛構,表達內心的憤怒和情感,這是矛盾的,但正是這種矛盾,反而更加強化了主觀情感。在移情現象中也離不開思維和想象;平時的生活積累,用手版來寄托感情,把現有的情感轉化成一個形式感強烈的玩偶形象,就是情感與思維的結晶。玩偶的展示效果帶給不同欣賞者不同的感覺,欣賞者將情感移入對象,與創作者感情溝通,形成前所未有的情感體驗。一件好的作品能留住觀眾的心和眼才是至關重要,那是因為觀者在對象中看到自我,看到生活,這就是情感的魅力。
正因為情感在設計中的重要性,手版制作者期望能通過玩偶設計中的移情現象做為一個探討的切入點,試圖通過研究,對手版玩偶設計中的移情特征和規律做初步描述與解釋,從而找到移情于玩偶設計上的規律和方法,以有助于設計師在未來的實驗工作中能找到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和啟示。從手版玩偶設計的情感化趨勢著眼進入對人性情感的分析,然后對情感內涵中的移情現象及其在玩偶設計中的運用進行描述體現。情感是人類精神生命中的主體力量,是主體以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價值體現為主要對象的一種自我感受、內心體驗、情境評價、移情共鳴和反應選擇。在手版玩偶的創作過程中,筆者僅僅只是做了一些角色,一些無生氣的玩偶,剛開始覺得蠻有意思,但都不會停留很久,因為吸引眼球的只是形象的外表,欠缺的還是物體本身所傳達的驚人思想。經過研究實踐,手版玩偶可在靜態下實現和人的情感交流,在一步步塑造形態時,把生活情感賦予這個靜止的生命體,越看越活靈活現,有實際的運動和呼吸,就像藝術家對其施了魔法,讓其永遠留存在大眾心里。把手版玩偶向著普遍性和開放性轉型,往產業文化發展,使之滿足大眾心理和物質需求,實現在何時何地都能感受到它們所帶來的歡樂,在觀眾對玩偶的欣賞中,給予創造者深思,讓玩偶形態更加深入觀眾的內心,設想此時此景之下這些形態在做什么,想什么,甚至把自我也融入其中,感受形態帶給觀眾的深思。手版玩偶的發展促進了文化藝術產業在經濟上的平衡與獨立,藝術創作也能深入眾心。
時至今日,手版玩偶設計師還不能把現實生活情景融入其中,無法用玩偶的語言和形態去表達自我。是因為還沒做出形態出神入化,活靈活現的實物藝術品,等誕生了,可能就是人類藝術文化的一大進步;到那時是有生命,能活動的,是在奔騰,翻滾,蜿蜒,或跳躍。最后,將生活情感移入到作品當中,審美的活動才達到最完滿的階段,“我們把自己完全沉沒到事物里去,并且也把事物沉沒到自我中去。藝術的完整過程就是:情感(藝術家的)→感受→藝術品→感受→情感(觀賞者的)。情感的成功表現乃是藝術的真諦。
筆者力求將想法付諸實踐,在給予作品生命力的同時,也給了設計師創作靈感和喜悅之情;在手版玩偶的表情和動態中體現出生命感,材料和色彩光線的運用使得形態更加逼真,像把角色永遠封存在那美妙一刻,讓人回味無窮產生很多聯想和感慨。把手中的泥土賦予情感并做成實體形態時,讓玩偶來傳達感情和思想,用奇特的藝術形象以實體的形式與觀眾產生共鳴,用同情心來打動所有人,讓設計師和欣賞者在情感交流的體驗上共同為手版玩偶創造機會去實現自己,從中得到滿足與興奮感。
不同的材質使用在手版玩偶身上能體現出質感、空間感、生動性、情感等,每種材料本身可獨立傳達出超越語言和姿體的情感。手版玩偶讓很多人覺得人本身就是個玩偶,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適者生存;逐漸地玩偶會在設計師的手上體現生活的意義,代表設計師傳達給觀者另類的情感,讓想法實現并得到認可;并讓藝術走進大眾人群,得到精神和物質上的平衡滿足,讓具有生命性的玩偶、玩具與人相互交流,碰出多樣的設計創想。
【參考文獻】
[1]王連海.中國玩具藝術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
[2]原研哉.引人興趣的媒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村上隆.藝術創業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4]唐納德·A·諾曼.情感化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5]李國慶.玩偶私囊[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6]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7]傅天仇.移情的藝術-中國雕塑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8]王連海.中國民間玩具簡史[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