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潔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持,民族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母體和源泉。二者相互依存并相互影響。如何在轉型期看待民族精神的缺失對民族文化的沖擊,在此基礎上明了并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缺失表象下的深層次聯系,對重構民族精神,重建民族文化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時代精神
中圖分類號:D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4-177-01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魂。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認知下,如何考量眾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傳承固然是當務之急,但只論文化流失不論流失之本質,只論文化保障不論保障之核心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會系統對民族文化保障問題的反應速度及處理過程。而明確民族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核心和傾向,以及其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自我重構能力足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一、傳統環境下的民族精神一文化系統
生存環境決定民族精神。“不同民族歷史因生存條件不同而形成了特殊的心理素質”。一個民族的生存環境,決定了這個民族在此環境下的生活習慣及由生存技能所粗略構建出的等級結構、角色期待等;當一個民族社會形成并開始有意識地追加凝結組織成員的需求時,便形成了民族精神特質的雛形。
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文化。考論一個民族的民族文化起源,不如說民族文化從根本上就是一個變遷的過程它根植于民族社區內的人們共同的生存環境、生活習慣及價值信仰,并在被固定成為不同民族的標識后,承擔認知、教化、溝通、凝聚、傳承、娛樂等方面的功能。而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民族的標志,源于其在恒久變化中的不變的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改造其生活環境。作為群體力量表現形式的文化系統,不僅強化本民族的生活理念,更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調節人與環境關系的作用。文化系統不僅在群體內部緩解個體與社會群體對自然的畏懼情緒,更以諸多表現形式改造環境以提高人類對生存環境的適應度;此外,在各具特色的自然環境基礎上形成的文化系統在形成后會反作用于環境,取其在文化系統中價值含量較高的部分發展并改進,淘汰不符合文化期望的結構因素,使得文化系統呈現一種獨立進化的態勢。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理論提煉和精神升華。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與核心,而不只是民族文化一般的體現者。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之間存在的是一般與個別、抽象與具體的關系。民族精神是貫穿于民族文化各個方面的主線,而民族文化在各具體方面則體現了民族精神的存在。如果我們把民族文化比喻成培育果實的土壤,那么民族精神無疑就是這片土壤上結出的碩果。
二、轉型期民族精神的缺失對民族文化的沖擊
民族精神,其最本質的功能,就是為做人、育人提供一個精神參照系統。因此,基于我們渾厚的民族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正是要為中國人在做人、育人上提供一個根本的參照系統。但是,民族精神又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會體現出強烈的時代氣息。近些年來,中華民族精神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民族失敗主義”情緒占據了相當的市場。這是因為自國門打開后,民眾看到了有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繁榮景象,與此相比,中華民族近百年來經濟明顯落后,社會主義理論被挑剔和指責,這成為“民族失敗主義”“民族悲觀主義”盛行的社會歷史背景。在這樣的氛圍下,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作用出現了頹勢。
與此同時,民族精神的缺失直接導致了民族文化的改變。表現在文化領域里,就是要求世界都遵循西方的價值觀、理論思想、生活方式等等。每年一度的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西方節日頗受民眾的歡迎,而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卻受到了民眾的冷落。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已經深深影響了民眾,而中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卻受到了弱化。
三、建議
完成從傳統到現代的根本轉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主要歷史任務。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從傳統到現代的根本轉型,即現代化問題,它體現的是“時代精神”;二是民族復興問題,它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命運,體現的是“民族精神”。這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在近現代的中國卻要求同時解決。然而,以往我們所關注的更多的是現代化問題,又或者說,我們更多的關注的是這一歷史使命的時代性內容,而很少去關注這一歷史使命的民族性內容。因為我們想當然地認為,現代化問題解決了,民族復興的問題就自然而然的解決了。可是,現實問題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這就需要處理好“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的辯證統一的關系。應該說,時代精神體現著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又蘊涵著時代精神;在民族精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在不同歷史時代,它又表現為這個歷史時代的時代精神。現代的“五種精神”,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緊跟時代,勇于創新的精神;知難而進,一往無前的精神;艱苦奮斗,務求實效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它不只是民族精神在當代的體現,同時又是新的歷史時代對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我們要緊緊把握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的要求,不斷總結和提煉新的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而不斷充實豐富。這樣的民族精神,才是富有朝氣,充滿活力,與時俱進,不斷發展,體現了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民族精神。
參考文獻:
[1]趙之林.近代以來國內民族精神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7(7).
[2]斯大林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蔡拓.全球化與當代世界[J].南開大學學報,1999(6):51-56.
[4]周濟.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J].高校理論戰線,2004(2):4-6.
[5]李淑慧.全球下條件下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弘揚和培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