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小蘭 梁娟
【摘要】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無論在風云變幻的國際舞臺,還是轉型時期的社會主義中國,都出現了破壞和平、阻礙發展的不諧之音。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城市的發展,人類也面臨了并經歷著很多災難。在本文中簡要討論了危機的界定、特征和類型,希望對以后的實證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危機;危機管理;特征;類型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4-191-01
一、危機的界定
首先,追溯到詞源來看,危機一詞源于古希臘語中的Krincin,指的是人瀕臨死亡、游離于生死之間的狀態。《韋氏詞典》認為:“Crisis"是有可能變好或者變壞的轉折點或關鍵時刻;我國的《辭海》對“危機”的解釋是:“潛伏的禍根,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
在中國漢語中,“危機”的字面意思是“危”與“機”的組合,不僅代表著危險的境界,同時也意味著大量的機會。伴隨中國的發展,危機的涵義不斷充實完善起來。中國學者薛瀾等針對帶有局部或整體社會性色彩的事件,從組織管理的層面認為,“危機通常是在決策者的核心價值觀念受到嚴重威脅或挑戰、有關信息很不充分,事態發展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和需要迅捷決策等不利情境的匯聚。”
二、危機的特征
危機是與人類的發展并存的,但隨著現代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城鎮化進程的加速,使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危機仍然具有過去時代不同的特征。
一是不可預測性,這與突發性、無法預期性認識相同;二是緊急性,即危機的不確定性。危機之前一般有的征兆,但真正發生的時間、地點是出乎人們意料且違反社會常態秩序的,它需要快速地做出決策,同時又缺乏人力、物力和時間來完成。危機的發生不能用常規判斷,而且其后的發展趨勢和結果也難估量;三是破壞性,也可以說的危機的危害性,是指任何危機都會帶來不良后果,而且這些不良后果在強度和烈度上表現明顯,直接威脅到政治、經濟秩序和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導致社會混亂、經濟衰退、政治不穩,使社會公眾產生心理恐慌,置疑政府管理社會的能力。
三、危機的類型
關于危機的分類,不同學者依據不同的標準,從不同的維度,對危機類型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分類。例如,從原因來分,有自然型社會危機、社會型社會危機;從區域來分,有區域危機、國家危機乃至全球危機;從性質來分,有政治危機、經濟危機、民族危機、宗教危機;也有學者分為非暴力危機與暴力危機,這又從危機的狀態來劃分的。
從我國研究來看,有學者將危機分為結構良好的危機和結構不良的危機,這是從危機的復雜程度、性質和可控性來劃分的。前者指危機涉及的價值和根本原則程度輕,波及范圍有限,解決危機的決策方案有限且容易尋找,控制難度和危害程度都不大,而結構不良的危機則是結構良好的危機的反面的狀態;也有學者分為一致性危機和沖突性危機,這是從危機情境中的主體的態度來劃分的。但兩者不是絕對孤立的,如恐怖襲擊,但二者的區分不是絕對的,在某些情況下,由于利益的變化會帶來行為博弈矩陣的變化,從而導致二者相互轉化。危機管理領域的著名學者羅森塔爾和柯茲敏提出危機的基本分類方法,即基于危機影響的領域和基于危機參與者的態度。
綜合眾多學者的分類,本文主要從危機的規模和性質的角度,將現代社會面臨的危機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一是國際性全球危機。這種危機一般都與國際政治軍事和國際關系密切相關。如地區局部戰爭、國際恐怖活動、能源危機等。隨著世界的高度工業化以及破壞性資源開發利用,國際性的危機便隨之產生。
二是制度性危機。如政治危機、群體事件和社會治安等危機,他們主要有關國家管理層面上。特別是信息爆炸、經濟一體的當今社會,制度性的危機很有可能演化為具有國際影響的重大政治事件。因此需要依靠制度、法律和政策體系的完善才能更好地應對制度性的危機。
三是組織管理危機。主要是通過組織管理過程,而隱含和爆發的危機。組織管理的過程包括了組織行為、組織結構和決策過程等很多方面,而危機就有可能在其中一個環節爆發。如產品質量和消費者投訴等事件就表明這些階段中的危機現象,導致了組織管理的信任危機和效率危機。因此,管理部門要完善和加強組織建設,使管理過程暢通無阻。
四是自然性危機。如洪水、旱災、澇災、地震、火災和海嘯等自然災害,他們都已經屬于人類經常面對的危機形態。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達,自然災害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特別是在環境破壞的狀況下,自然性災害的突發性更強、破壞性后果更嚴重。因此,建立對自然災害有效防控和應對,是現代社會城市危機管理部門的重要任務。
五是社會性心理危機。心理危機主要指人們在心理層面出現的恐慌、焦慮等心理壓力。特別是在城市化進程中,一些新舊制度之間的革新,就會引起很多社會群體的變化,心理危機更容易產生。如信仰危機、壓力感和社會恐慌等現象。如果這種心理危機逐步擴散,則極有可能演化為社會心理危機。特別是在社會的轉型期,如果不適應社會的變化,就會產生強烈心理茫然感等負面情緒。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中,人們的社會性心理危機表現得非常明顯。
參考文獻:
[1]胡寧生.中國政府形象戰略[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173-177.
[2]劉霞.強化公共危機管理[J].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5):77.
[3]杜鋼建.SARS危機管理與政治問責制[J].政治學研究.2004(01).
[4]楊曉莊.城市開發與城市發展中的危機管理[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