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彩萍


摘要:目的: 探討不同麻醉方法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以為婦科腹腔鏡手術提供科學、合理的麻醉方法。方法: 選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來我院接受婦科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60例,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其中30例患者接受常規全麻,作為對照組,30例患者接受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麻醉,作為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手術過程中凝血功能指標值、術后疼痛程度及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兩組患者麻醉前后凝血功能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3d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 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麻醉方式可有效抑制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凝血功能的增強,可有效預防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生成,對于提高婦科腹腔鏡手術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是婦科腹腔鏡手術的理想麻醉方式,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婦科腹腔鏡;全麻;硬膜外阻滯;凝血功能
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以其手術創口小、術后恢復快、治愈率高等優勢,目前已在臨床上多個科室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但是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指出腹腔鏡手術過程中患者的凝血功能處于高凝狀態,血流速度較慢,從而易造成術后形成深靜脈栓(DVT)[1],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合理的選擇麻醉方式對于改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的凝血功能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基于此,筆者比較了常規全麻和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麻醉兩種麻醉方式對婦科腹腔鏡手術過程中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來我院接受婦科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60例,年齡17~43歲,平均年齡28.6±6.4歲,60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其中30例患者接受常規全麻,作為對照組,30例患者接受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麻醉,作為觀察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P>0.05,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均沒有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臨床麻醉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全麻進行術前麻醉,即通過靜脈注射0.01mg/kg鹽酸戊乙奎醚,2.5mg/kg丙泊酚,0.3mg/kg順苯阿曲庫胺,0.3mg/kg舒芬太尼進行麻醉誘導,3min后進行氣管內插管,使用麻醉劑對患者的呼吸進行控制,設定潮氣量 8ml/kg、通氣頻率 12次/min、吸呼比 1:2,術中給予患者七氟醚進行維持麻醉;觀察組患者采用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麻醉進行術前麻醉,即選擇患者L2-3間隙作為穿刺點,進行硬膜外穿刺[2],留置導管4-5cm,注入4ml 1%利多卡因,5min后患者未出現異常情況,繼續注入10ml 1%利多卡因,待患者麻醉平面穩定后,進行氣管插管,麻醉誘導和維持麻醉方式同對照組患者,術中硬膜外注入8ml 1%利多卡因,60min/次,以加強鎮痛效果和維持麻醉阻滯效果,術后使用嗎啡、左旋布比卡因生理鹽水混合液(4mg嗎啡+125mg左旋布比卡因→100ml生理鹽水)進行硬膜外鎮痛,輸注劑量為2ml/次,1次/h,硬膜外鎮痛鎖定時間為20min。
1.2.2 臨床觀察指標 以兩組患者手術過程中凝血功能指標值、術后疼痛程度及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作為觀察指標,其中手術過程分別取麻醉前(T0)、氣腹30min(T1)、氣腹結束后30min(T2)、術后24h(T3)、術后48h(T4)和術后72h(T5)六個時間點,以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D-二聚體(D-D)和纖維蛋白原含量(Fib)作為凝血功能評價指標,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采用VAS量表進行評價,術后3d行彩超對患者的雙下肢血管進行檢查,確定是否發生DVT。
1.2.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3.0軟件包對兩組患者的觀察指標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非等級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進行秩和檢驗,α=0.05
2.結果
2.1 兩組患者麻醉前后中凝血功能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麻醉前后中凝血功能指標值發現,兩組患者的PT指標值各時間點均無顯著性差異,對照組患者各麻醉后時間點(除T5)APTT值均明顯低于麻醉前,且對照組患者麻醉后各時間點的Fib和D-D指標值均明顯高于觀察組患者。兩組患者麻醉前后凝血功能的比較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前后凝血功能比較
注 *:與T0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和DVT發生率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發現,觀察組平均VAS評分為1.5±0.5分,對照組為3.3±0.8分,t檢驗結果為:t=-10.451,P=0.000,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比較兩組患者DVT發生率發現,觀察組:1例(3.33%),對照組:4例(13.33%),Χ2檢驗結果為:Χ2=6.793,P=0.009,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深靜脈血栓(DVT)是腹腔鏡手術常見的并發癥[3],臨床研究發現,血液高凝狀態、血流速度緩慢、血管壁損傷是造成DVT形成的三個主要因素。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徑的檢測指標,由于腹腔鏡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對患者創傷較小,因此外源性凝血干擾性較低[4],兩組患者PT指標無顯著性差異(P>0.05);APTT是反映內源性凝血途徑的檢測指標,由于腹腔鏡手術過程中需要建立氣腹,造成腹壓增加,致使下肢靜脈血流減慢,本次臨床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的APTT值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說明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麻醉可有效改善因建立氣腹而導致的下肢靜脈血流減慢情況;再者觀察組患者的Fib和D-D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說明了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麻醉可有效改善患者術中血液的高凝狀態;通過比較兩組患者術后DVT發生率和疼痛程度發現,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和DVT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進一步說明了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麻醉在婦科腹腔鏡手術應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總之,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麻醉方式可有效改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下肢血流減慢和血液高凝狀態等癥狀,是婦科腹腔鏡手術的理想麻醉方式,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躍鑫,劉昌偉,倪冷. 深靜脈血栓后綜合征—困惑與探索[J]. 中華外科雜志,2012,50 ( 8 ) : 684-687.
[2] 譚淑霞,勞建新,陳金海.硬膜外阻滯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J].廣州醫藥,2013,44(4):25-27.
[3] 陳安強. 深靜脈血栓與血栓性靜脈炎[J]. 血栓與止血學,2012,18 (1) : 36-41.
[4] 許玉蕓,李婷.不同麻醉方法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血流變學及凝血功能指標影響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12(3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