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曼麗

【摘要】 以網上投融資、第三方支付/理財平臺為模式的新型互聯網金融近兩年在我國快速發展,在資金總額和企業數量上都有較大增長。盡管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規模較小,功能相同,但卻具有新的經營方式,給傳統金融帶來一定沖擊。在不同的經營方式和人們社會生活的多樣化下兩者會競爭、融合發展。但金融中介一貫的信息不對稱和管理激勵問題仍是所有金融機構以及監管者要面對的問題。只有細分市場避免同質化、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提高自身優勢、參與行業并購等才是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途徑。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 模式 規模 功能
隨著2013年余額寶的問世,2013—2014年間我國互聯網金融呈現了爆發的態勢,規模大增。盡管大家對互聯網金融的概念有較多的爭議(喬海曙和呂慧敏,2014),但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互聯網,其本質都離不開金融。金融,從本質上講就是資金和信用的交易,主要涉及融資、投資和中介等活動,在渠道上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我國現在以銀行信貸為主要的融資渠道,根據中國銀監會的消息,在2013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為151萬億,總負債為141萬億,如此規模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正日益受到互聯網金融的沖擊?;ヂ摼W金融作為資金渠道,不論其是融資、投資還是中介平臺模式,在快速發展并對商業銀行形成沖擊的情況下其規模問題值得重視,這促使我們思考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規模及其對應功能的問題,因為Cochrane(2013)認為對于金融而言,重要的是功能不是規模。
互聯網金融早起于電子金融(殷劍鋒,2014),同時,網上銀行等業務也早已存在,為什么2013年之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規模較小,2013年以后就規模暴漲呢?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與其經營模式的創新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分析互聯網金融的規模問題首先要考察其經營模式。本文將從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出發,分析不同模式下的發展規模,進而分析不同模式下互聯網金融的功能,這對于深入認識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本質與前景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現有模式
在我國,互聯網金融有兩種概念:一種是金融的互聯網,主要是指金融機構實現了互聯網化,將網下業務搬到了網上;另一種是互聯網的金融,主要是指互聯網企業推出的金融業務。為了綜合分析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全貌,本文同時將這兩種概念都包含在互聯網金融內,即本文將分析這兩種現象,并對它們的模式進行比較分析(見圖1)。
盡管謝平和鄒傳偉(2012)認為互聯網金融是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但互聯網金融畢竟也屬于金融的“資金融通”這一范疇。因而,本文從資金融通的角度分析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模式。
在金融體系中,資金融通主要涉及融資、投資和中介三個方面,投融資是資本逐利的重要載體,而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承擔起金融中介的角色。同時,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的影響,金融機構不斷分工,呈現不同的機構類型,它們共同為實現資本逐利行為提供服務。信息科技的發展,一方面促使這些傳統金融機構不斷革新,開設電子金融業務,另一方面促使互聯網公司的發展。從市場結構看,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由于特殊的準入限制是一個高度壟斷的市場結構,互聯網公司由于其存在于虛擬空間則是一個高度競爭的市場結構。所以,盡管早期的商業銀行等傳統機構開展了信用卡、網上銀行、網上支付、網上證券與保險等網上業務,但傳統金融機構的網下業務仍在不斷發展壯大。另外,由于金融機構信息的非標準化,電子金融對傳統金融業的顛覆被證明是錯誤的(殷劍鋒,2014)。隨著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業務的快速發展,商業銀行等傳統間接融資業務受到較大沖擊,“脫媒”現象得到關注。但隨后又新誕生了“影子銀行”等新型金融中介,電子金融的“去中介化”受到質疑??偟膩砜矗捎诮鹑谥薪榈哪芰瀯莺捅容^優勢,“去中介”在資金資源相對稀缺的情況下不現實,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新型機構各自不斷發展,呈現了競爭與融合的局面。
按照資金融通過程,目前國內互聯網金融創新分為支付方式創新、渠道創新、投融資方式創新和金融機構創新四種模式。在資本逐利的主要投融資方式上,出現了以融資為主要目的的眾籌,其形式已經發展出了股權眾籌、債券眾籌、回報眾籌和捐贈眾籌等多種形式。同時,影響較大的則是以投資為主要目的的P2P、網絡小貸等模式。在金融中介上,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模式則較豐富。第一種是對金融活動中最基本的支付方式的創新,即第三方支付,典型的如網上支付的支付寶和移動支付的微信錢包。第二種是基于平臺的銷售服務渠道創新模式,一個是進行理財產品銷售的渠道,如余額寶等各種寶寶,它們大多在本質上是貨幣基金;另一個是產品超市或信息平臺,提供各種產品以及供求信息,如銅板街、好貸網等。第三種是互聯網企業進軍金融業帶來的金融機構形式創新,如眾安在線等。
2013年余額寶的問世及其爆發增長,一方面促使互聯網金融在我國快速發展,出現了眾多的寶寶產品、理財平臺和P2P公司;另一方面促使傳統的商業銀行也紛紛開展類似網上業務,如互動營銷金融服務平臺“金融商城”、P2B平臺——e融e貸。同時,互聯網企業也在不斷革新。在籌資方面拓展眾籌業務對象,如娛樂眾籌“娛樂寶”、“湊份子”。在融資方面,P2P公司紛紛引進風險投資融合發展線上與線下業務。在渠道方面,不僅推出貨幣基金以外的定期票據理財產品,而且同時推出了銷售貨幣基金、定期理財產品的理財平臺,如招財寶。在支付方面,則推出了“先消費、后付款”的“京東白條”。在網絡銀行方面,出現了全網絡化營運的浙江網商銀行。此外,在P2P公司出現跑路現象的同時,互聯網企業、電商和餐飲企業則創新推出P2B(Person to Business)、O2O(Online to Offline)業務,融合線上和線下資源,如普資華企(P2B)和妙資財富(O2O)。當前,壟斷傳統金融機構受到競爭互聯網金融的嚴峻挑戰,而資金融通的金融活動離不開基本的投融資和中介渠道,如何利用新的技術不斷融合線上、線下資源,實現風險管理和資金盈利是各個公司必須面對的,他們必將在更加細分的市場中競爭、合作并不斷創新發展。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規模分析
2013—2014年互聯網金融快速增長,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余額寶。余額寶于2013年6月13日上線,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余額寶規模達5741.6億元,2014年上半年余額寶為廣大投資者帶來的收益超過125億元,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超過5.4%。用戶數也保持了持續增長,截至2014年6月底,用戶數已達1.24億戶。然而,近幾個月,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連續走低,余額寶目前規模已經進入平穩增長的成熟期。與此同時,各大銀行也紛紛推出與余額寶類似的產品以應對挑戰,如平安銀行推出“平安盈”、民生銀行推出“如意寶”、興業銀行推出“興業寶”和“掌柜錢包”等。從截至2014年二季度末的數據來看,余額寶仍然一家獨大。在銀行系寶寶軍團中,規模最大的為興業銀行掌柜錢包,規模為519.34億元;民生銀行“如意寶”規模為73億元,在銀行系寶寶中排名第二,與余額寶的規模差距較大。隨著2014年貨幣市場利率的下降,與余額寶類似的貨幣基金寶寶們的收益不斷下降,年化收益率從2014年1月1日的6.74%下降到2014年6月30日的4.23%。
在余額寶規模不斷增加、收益率下降的同時,P2P成為我國互聯網金融新的亮點。從最初的拍拍貸到宜信、陸金所、深圳紅嶺創投等,根據壹零財經和網貸之家的數據,截止2014年6月末我國P2P平臺數量超過1000家,成交量達到160.4億元,貸款余額達到476.6億元,然而累計出問題的平臺數達到了172家。
與P2P貸款投資不同,吸引投資的眾籌公司在2014年也得到快速發展。根據眾籌之家的導航平臺,我國現有眾籌平臺54家。在2014年10月9日,眾籌著名的平臺眾籌網上有11549個項目,已成功990個,眾籌中522個。根據夢800網站,眾籌網2014年8月籌資金額為539.45萬元,9月籌資金額為821.68萬元;京東眾籌2014年8月籌資金額為227.41萬元,9月籌資金額為1173.83萬元;淘寶眾籌2014年8月籌資金額為2200.33萬元,9月籌資金額為1592.09萬元。
在互聯網金融的銷售服務平臺方面,誕生于2009年6月的“挖財”是國內最早的個人記賬理財平臺,5年時間累積了超過8000萬的用戶。金銀貓是國內首家互聯網票據理財平臺,不僅是一個金融資訊和信息發布的平臺,也是一個全方位為個人及機構客戶提供涵蓋銀行理財、基金、信托、券商、保險等各類理財業務的金融服務在線交易平臺,采用全新的P2B+O2O+社區網點模式,在銀行P2B業務領域是最有實力的平臺。2014年5月18日,金銀貓理財用戶數突破1萬人,2014年7月28日,金融e家社區理財服務店突破50家。銅板街是國內首款實現綜合理財交易的平臺,截止2013年12月31日,銅板街理財平臺交易額突破2.7億元;2014年3月,銅板街APP單日交易額則突破1億元人民幣;在2014年6月,銅板街理財平臺交易額已突破10億元。截至2014年8月,已服務超500萬投資者,投資總額累計超50億元。盈盈理財是國內領先的最早從事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金融信息撮合交易服務的平臺,2013年年注冊用戶數超過兩百萬。2014年,盈盈理財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現狀推出P2B/P2P投融資服務模式,截止2014年6月累計用戶突破500萬,活躍用戶突破100萬,累計投資額突破30億元,為投資人帶來收益超6000萬元。乾貸網是P2B互聯網理財平臺,截止2014年8月,乾貸網發生額已突破2億元。招財寶則是在理財產品發布機構、融資人與投資人之間提供居間金融信息服務,以幫助雙方完成交易撮合的交易平臺,招財寶公司不發布任何理財產品或借款項目,不設立資金池,亦不為交易雙方提供擔保,2014年8月招財寶的成交額突破110億元,截止2014年10月8日,累計成交金額為151.2億元。匯投資是P2C網絡投融資平臺,2014年7月16日,匯投資用戶投資總額突破1億,2014年10月9日已加入用戶23955位,用戶投資總額3億8819萬元。PPmoney是理財平臺,2013年12月,PPmoney總成交額達10億,截止2014年6月30日,總成交額突破21億元,與2013上半年相比,成交量上漲355.53%,注冊人數增長662.62%。
總的來看,2014年互聯網金融各種模式下的公司在規模上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貨幣基金理財產品的規模最大,其中余額寶份額最大,其他類似寶寶規模較小。P2P、眾籌和平臺公司單個規模不大,但數量眾多,增長很快,總體規模上P2P的規模相對較大。與商業銀行上百萬億的總規模相比,這樣的互聯網金融規模應該是非常小的,再說商業銀行主要依靠企業等大客戶,互聯網金融主要依靠長尾的社會公眾,為什么互聯網金融會對傳統商業銀行造成較大沖擊呢?這是因為互聯網金融有著和傳統金融一樣的功能,但卻有著更加靈活、一體化、重體驗的模式。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功能分析
隨著金融的不斷增長,一些學者開始思考金融增長帶來的影響。過去30年里,無論是占GDP的比例,還是從金融資產的數量以及就業人數等方面,金融服務部門都呈現了較大增長(Greenwood and Scharfstein,2013)。然而,Rajan(2005)則認為盡管去中介化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資本配資效率并更好地實現了風險分擔,但導致了投資人與投資項目間出現了管理者的激勵問題,這會改變市場的風險結構,進而影響市場的穩定。Cochrane(2013)認為對于金融而言,重要的是功能不是規模。鑒于此,本文認為從規模上可以看到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結構和速度,從功能上可以看到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長度,因為具有優勢功能的互聯網金融才能走的更為長遠。陳龍(2014)認為從金融業的格局上看,P2P和眾籌等新的融資手段,雖然屬于金融創新,卻是對現有金融體系的一種補充,不會對現有格局產生巨大沖擊,而結算、支付和利息收入代表了一般用戶對銀行最主要的需求,支付是金融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得移動支付者得天下??梢姡磥砘ヂ摼W金融的發展重點與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功能有直接的聯系。
Merton(1995)認為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資源配置,金融系統的功能可以劃分為6個:交換商品與服務、提供融資機制、跨時空轉移經濟資源、管理不確定性并控制風險、提供價格信息、處理信息不對稱和激勵問題。這些功能傳統金融機構能實現,互聯網金融則以新的方式和模式從事金融活動,也能實現這些功能。張信(2014)從資金結算與清算、資源分配與集聚和風險管理與分散三個方面對不同互聯網產品功能進行簡要分析,認為互聯網金融越來越體現了其作為金融服務的本來職能。從資金融通的角度,本文認為互聯網金融的模式中,銷售服務平臺實現了網上與網下的資金、理財產品的交換,眾籌和P2P等提供了網上投融資機制,O2O則連接了線上和線下資源,她們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實現了資金資源的跨時空配置、提供價格信息并分散、控制風險。互聯網金融以新的形式實現了傳統金融機構的主要金融功能。因此,從互聯網金融2013—2014年的爆發看,其競爭優勢并不在其功能上,關鍵在于其實現功能的方式上。謝平(2014)也認為互聯網金融創新主要是指互聯網技術和精神對金融交易和組織形式的影響,金融的核心功能不變,金融契約的內涵不變,金融風險、外部性等概念的內涵也不變。從過去幾年電子金融的緩慢發展與互聯網金融的爆發增長相比較看,壟斷的傳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方式轉變較慢,互聯網企業的方式轉變比較快。這些方式的轉變是一種創新,創新背后的根本經濟力量是競爭。
然而,與傳統金融機構一樣,在互聯網金融中,Merton(1995)提到的處理信息不對稱和激勵問題和Rajan(2005)所擔心的管理激勵問題卻仍然存在,2013年末到2014年初的P2P跑路風波就是一個典型的范例。互聯網金融的網上模式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資金配置效率,但產生了新的投資與被投資對象,產生了新的互聯網金融中介,信息不對稱和管理激勵問題不會消失,同時,由于互聯網金融的高度競爭和聯系以及網上虛擬交易對象等問題還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金融產品或者服務本質上是金融合約,作為合約屬性必然存在責任與義務的問題,作為金融工具,必然存在風險與收益的問題。互聯網金融提供的是與傳統金融機構類似功能的服務,但是更加一體化、靈活化,強調客戶體驗和市場細分。但是,金融活動本質是要實現資本逐利的,互聯網金融公司為了保護自身以及客戶的利益,有責任和義務去降低信息不對稱,努力控制風險。當然,對金融合約責任與義務、風險與收益的管理離不開金融監管,日益綜合一體化的互聯網金融給我國分業監管的金融監管體系帶來了難題。
四、結論與啟示
在我國,以電子支付、信用卡等電子金融為模式的早期互聯網金融不斷發展,以網上投融資、第三方支付/理財平臺等為模式的新型互聯網金融正快速增長。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實現金融基本的資金融通功能,本質上都是金融中介。傳統的金融機構在受到資本市場發展直接融資導致“脫媒”的同時,正面臨互聯網企業等技術公司的互聯網金融沖擊。不同的經營方式和人們社會生活的多樣化注定兩者會共同存在、融合發展,在不斷競爭中也會有規模與業績上的沖擊,這也正是市場經濟的必然。
互聯網金融有著與傳統金融類似的功能,但也同樣面臨信息不對稱和管理激勵問題,整合資源、優化配置風險以及加強監管有助于互聯網金融的規模發展與長久穩定。對于不同模式下不同互聯網金融公司而言,細分市場避免同質化、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提高自身優勢、參與行業并購等是未來發展的途徑。對它們的股權性質、治理結構以及市場結構、產業鏈的分析是未來要研究的問題。另外,金融規模增長帶來的社會效益及成本仍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陳宇:風吹江南之互聯網金融[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
[2] 劉姝姝:眾籌融資模式的發展、監管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與經濟,2014(7).
[3] 喬海曙、呂慧敏:中國互聯網金融理論研究最新進展[J].金融論壇,2014(7).
[4]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5] 殷劍鋒:“互聯網金融”的神話和現實[N].上海證券報,2014-
04-22.
[6] 謝平:互聯網金融的基本理論要點[N].21世紀經濟報道,2014-
03-10.
[7] 張信:淺析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不同功能[J].金融與經濟,2014(5).
[8] Cochrane J H:Finance:Function Matters,Not Size[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3,27(2).
[9] Greenwood R、Scharfstein D:The Growth of Finance [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3,27(2).
[10] Merton R C: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Financial Management,1995,24(2).
[11] Rajan R G:H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de the world riskier?[C]Proceedings-Economic Policy Symposium,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A].2005 issue Aug.
(責任編輯:熊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