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
【摘要】 民辦高校異軍突起,但黨權和黨建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加強,政治生態在民辦高校呈現“花非花、霧非霧”的狀態,有的高校政治組織無依無靠、無所適從、無所作為,黨委書記有職無權、有名無份、有心無力,政治責任難以擔當,政治作用難以發揮,政治使命難以履行。民辦高校人才培養尤其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受到極大的削弱。必須建立民辦高校政治生態建設與人才培養的耦合和共生機制,保證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育具有國家意識、民族精神和時代使命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 民辦高校 政治生態 人才培養 共生機制
民辦高校已成為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民辦高校政治生態建設,抓好黨建與思政工作,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促進民辦高校健康發展,對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資源保證,對于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民辦高校政治生態的問題與根源
民辦高校的政治生態是指黨和國家的政治組織(黨委、教育行政督導)在學校的生存狀態,以及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法規和政治要求、主張在民辦高校貫徹落實的生存機理、條件和環境,是黨和政府派駐的政治組織(黨群組織和教育督導機構)在民辦高校生存和發展、工作運行的狀態,包括政策生態、政權生態、組織生態和外部生態。
我國民辦高校大多是由個體老板投資興辦,以收取學費為主要資金來源,投資人對學校既擁有所有權,又擁有經辦權、管理權,對人、財、物擁有最終的決定權。學校的管理體制是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的角色無疑異常尷尬,受不受重視,能不能發揮作用,幾乎完全取決個人的人格魅力和能力,但這種作用在民辦體制和功利思想壓迫下,顯然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民辦高校黨委及其工作部門的生態環境、工作環境令人堪憂。不用諱言,盡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沒有自上而下的檢查督辦,使得相當一部分民辦高校黨組織處于無依無靠、無權無勢、無所適從、無所作為的“四無”狀態。
民辦高校是社會力量辦學,按現行組織歸類屬于民辦非企業單位,歸民政部門民間組織管理局登記注冊,屬新型的社會組織,對于新社會組織黨組織的組建、職能作用沒有一部完整系統的法規予以規范和明確。黨組織負責人的選派管理也是五花八門,有上級黨組織直接委派的,也有主辦院校派選的,也有學校自身選舉產生的。對民辦高校黨委書記的政治上的領導權、管理上的參與權、辦學行為上的監督權沒有明確界定。
當前民辦高校對黨和政府的政治依存度有待提高,民辦高校在政治、法律地位、政策、機會、待遇等方面與公辦高校存在很大差距,另外對民辦高校黨委書記的選派、管理、支持沒有提升到制度、法規的層面,沒有對民辦高校黨委書記職責、權利及其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經費預算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沒有建立強有力的檢查、指導、考評、獎懲機制。改善政治生態必須改善和加強黨和政府對民辦高校的領導,強化民辦高校黨組織的政治地位、政治作用、政治優勢。因此黨和政府出臺相應政策法規,改善民辦高校的政治生態,全面規范民辦高校政治建設、政治生活,顯得尤為緊迫。
二、民辦高校政治生態建設的必要性、緊迫性、復雜性
1、教育的階級性決定著民辦高校政治生態建設的必要性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個統治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闭冀y治地位的教育,總是統治階級的教育。統治階級總是利用教育來鞏固其統治地位;一個階級的教育的目的、制度、方針、內容以至方法上便體現了這一階級的利益要求及其思想、觀點、心理和習慣。列寧指出,“學校不僅應當成為一般共產主義原則的傳播者,而且應當從思想上、組織上、教育上實現無產階級對勞動群眾中的半無產階級和非無產階級的階層的影響?!?/p>
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高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不斷改革和完善高校體制機制;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各項工作,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民辦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公辦高校使命相同,責任相同,培養人才的規律和路徑相同,必經自覺接受黨和政府的領導,自覺加強政治生態建設,加強改進黨建工作,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加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
2、教育競爭性決定著政治生態建設的緊迫性
面對21世紀的挑戰,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戰略主動地位,必須培養大批既有愛國情操,又有民族感,德才兼備的多層次的優秀人才,必須把教育辦成提高國民素質與培養跨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奠基工程。國際之爭首先是人才之爭,人才的流向取決于民族信仰、階級感情和愛國精神,它最終是一種思想之爭、情感之爭、價值之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決定人才,決定價值取向、服務方向、發展方向。為誰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民辦高校必須切實加以重視和回答的問題。
3、教育公益性決定著政治生態建設的復雜性、艱巨性
民辦高校自身的生態環境決定著政治生態建設的空間和力度。雖然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有著相同的政治責任和政治生態的訴求和依賴,但是民辦高校畢竟不能與公辦高校享受同等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經濟地位,不能同等享有國家待遇。比如說,生均撥款問題、職工身份問題、干部出路問題、科研撥款問題。政治生態建設既缺乏政策支撐,又缺乏經濟基礎,還缺乏精神動力。民辦高校政治生態建設無疑要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次,民辦高校主辦者都是私營經濟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他們的本性。制度的設計只能順從這種本性,不能改變這種本性,好的制度可以使壞人做好事,壞的制度可以讓好人做壞事。因此,如何在堅持民辦教育的公益性與取得合理回報之間找到結合點和平衡點無疑是矛盾焦點。據了解諸多民辦高校為充分挖掘辦學潛力,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承受力,在催繳學費、專套本、考級考證、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學生飲食服務方面做出很多不合情理、甚至是違紀違規的事情,侵害了學生正當權益,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影響,民辦高校的公信度、美譽度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使民辦高校承受的社會偏見“雪上加霜”。私有制和資本的趨利本性決定主辦者“厲行節約”的本性。
三、民辦高校政治生態與人才培養共生機制建設的方略與路徑
高等學校承載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任。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師思想道德素質直接影響一代人甚至幾代的價值取向、思想素質和道德水準,而當前民辦高校政治建設與業務建設嚴重脫節,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嚴重脫節,黨和政府的要求與主辦者自身的追求嚴重脫節,人才培養的方向令人擔憂。師生員工出現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迷茫、價值取向功利、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滑坡等問題,與公辦高校相比,教職工普遍缺乏教育使命感、前途認同感、組織歸屬感、職場安全感、工作成就感,必須加以重視解決。
1、將民辦高校政治建設納入地方黨委和政府的職責范圍
用政治主張、政治紀律、政治規矩對民辦高校進行剛性約束。盡管民辦高校黨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如果得不到追究,必然法制不舉,章規廢弛。因此民辦高校黨組織的主管部門,必須對民辦高校的黨建工作進行常規檢查,及時通報,硬性獎懲,并與學校的核心利益(如招生計劃、水平評估、專項撥款)緊密掛鉤。
2、將民辦高校政治生態建設納入民辦高校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
將民辦高校政治生態建設納入民辦高校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與學科建設、專業建設、隊伍建設同時設計、同等規劃、同等推進、同時考評??v觀民辦高校成長的歷程、發展的成就,無一不是在黨的領導下,憑借黨的組織優勢、政治優勢,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形成學校師生員工的發展共識和強大合力取得的。實踐證明,黨的領導和黨組織的作用不可代替。只有用黨的建設統領思想、引領方向,才能推動民辦高等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3、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同等的法律地位必須落實到位
切實做到政策平等,待遇平等,機會均等;切實提高民辦高校主辦者對黨和政府的依存度。對民辦高校黨委書記的選派管理要抓到位。誰選誰派誰管,要明確“娘家”主要責任,對“婆家”責任要規定到位,包括分工、權力、經費預算、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等。切實讓民辦高校黨委書記有職有權有作為,變“包袱”為“財富”。
4、思想道德建設納入人才培養計劃,相互融通、相互滲透、深度結合
思想道德是解決整個中華民族理想信念和精神動力的問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逐步建立日益完善反映不同層次、不同職業要求具有很強引導力和規范力的道德體系,促進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補共生。
5、將政治建設納入民辦高校辦學水平評估,同等檢查,一并考核
通過評估,形成倒逼機制,讓政治建設目標在學校發展規劃中生根,讓組織機構、政工隊伍建設在學校章程中生根,黨建工作經費在年度預算中生根,黨建工作績效在辦學水平評估中生根,并與學校的招生計劃、專題撥款、評先評優緊密結合,沒有地方黨委和政府的支持干預、參與指導,民辦高校政治生態無法自我修復、自我優化、自我發展。
(責任編輯:熊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