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健
摘要:通過對高效課堂含義的闡述引出高效課堂的三大特點:主動性,生動性,生成性,提出高效課堂的靈魂是“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引導學生、成就學生”并以此為基礎導出師生角色互換共同成長。高效課堂作為一個相對先進和完整的教育理念,它有四個基本支撐——教育、學生、學校、教師。其中教師作為一個督導者、觀察者、記錄者而存在還遠遠不夠,還要引導學生成為一個生活中的強者、發展中的智者、幸福中的仁者,將來才能把學生教育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成為一個真正健康的社會人這是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
關鍵字:高效課堂; 角色互換; 引導者; 共同成長
首先我們先來認知高效課堂。何為高效課堂?我是這樣理解的:高效課堂是以充分發揮學生潛能為主的教學模式,在課堂強調從學生出發,從他們的權利、興趣、基礎、能力、出發,把教師為中心變成以學生為中心。在捍衛學生學習的權利時,為學習提供一切必需的條件,一切的學習都是自主學習(簡稱自學,包括獨學、對學、團隊等模式)。高效課堂的核心教育思想是:“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引導學生、成就學生。”在我看來培養學生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敏銳的觀察力、獨到的分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為其成為健康的社會人奠定了基礎,那么如何在在高效課堂模式下定義好師生關系下面我淺談幾點體會:
一、轉換思想 確定方向
高效課堂絕對不是從字面理解的“高效益”的課堂,這樣的“高效課堂”是膚淺的、功利的、應試的。真正高效課堂的內涵十分豐富。高效課堂把“自主、合作、探究”當成課改的“6字真言”加以行動闡述并予以發展,在課堂環節上踏實的做成“搜集預習、課中展示、課下反饋”,在學習方式上轉化為“獨力學習、兩人互學、團隊協作”。我們只有的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持續的更新學習,我們才能不斷的創新教育方法,才能滿足社會時代的發展,才能面對學生不愧為人師,才能最終教育出一個健全的社會人。
二、 組織備課 角色互換
師生,圍繞這個靈魂重構兩個關系,認為課堂最寶貴的教學資源是“生”,“兩惟”的核心是“學和學生”,主張“使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如何在美術教學中真正做到高效課堂,徹底的去推行這種教學理念,下面舉例說明:在冀教版美術八年級上冊講述《西方的繪畫色彩中》課前我請學生利用周末搜索美術術語含義,相關歷史,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整合資料節課前備用,充分相信學生只要給他們目標,他們就能走上臺前去講解美術作品在不同時期的特點,作品背后的故事,完成教者設定的教育目標,這就是高效課堂的原則捍衛“學”的神圣。再例如:請學生參加教學環節的設計,這個在美術教學中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在《實用三視圖》的教學中就請同學自主設計了教學過程,以組為單位進行意見整合,本堂課的亮點是同學們并沒有單一的去繪畫三視圖,而是把美術概念設計成小游戲進行識別記憶,在游戲中深刻體會了三視圖是從正面、側面、水平面、對事物進行立體效果描述,三個面缺一不可。學習即經歷,學習即失敗、反饋、矯正,學習即創造、成長、收獲,知識一旦離開了應用,課堂一旦拒絕生成和生長,那讓學生得來的則只能是“忘記”,而“經歷”必須生根、開花、結果,能夠讓學生一生“記得牢”、“能使用”,因此我們從相當高度上認識學習能力,真正的去相信,解放,引導,發展學生,我們要愉快的接受“應試教育”也要健康的身心發展,那么致力于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才能生成他們的終身要具備的能力。
三、角色互換中做“定海神針”
作為教師在高效課堂中有具有的意義真可謂是“定海神針”:
教師在師生關系里就好比陽光雨露,離開教師這個特殊角色的存在,就意味著有可能失去“成長”,教師是一個必需條件,它的價值體現在——是學習和生長的“可能性”;
教師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發掘者,首先對學生潛能、思維、學習力等基本素質和能力的開發,其次是對學習的開發,要敢于“放飛”,大膽讓學生在“經歷中失敗”,在“失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教師是信念的種植者,幫助學生架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身為教育者義不容辭,這個是宏觀的說。微觀講在美術課堂中借助名人典故去引導學生,手工課堂中利用制作過程中去提點學生只要行動定會有收獲,無時無刻的不去抓住機會滲透進行德育教育有利于學生逐步行成正確的觀念。
四、學生自學過程中的引導者
如果一定要“教”,我們必須加以明確:1、誰是主角?如果你認為教是教師的專利那應該換思路了,學生也可以參與只要你提供精準的目標;2、教授內容?如果你認為教知識就是教育,那么,學生的生命構成除了知識,還有別的內容嗎?一個忽視生命狀態的教育顯然是沒人性、不道德的在我看來一堂美術課教他們懂得一個人生道理有時候勝過一堂課程知識的所得;3、用什么方法去教?老師講、學生記憶?這種模式貌似與現階段不符,科技這么發達,信息這么靈通,要跟上時代的步伐。4、你如何確定你教會了?考試?考試?即便是真的會了,那么,這樣的知識生成了學習能力沒有?能給他一技之長?無論學到多少讓他們知道何為美術,美術無處不在與生活息息相關就好。
教師作為一個“新”角色,如果說昔日角色是“教者”,那么“引導者”這個新角色無疑給教師賦予了新的生命質感。作為教育的一個“引導者”,教師首先是“人”,教師也應該和學生“一樣”學習、生活、發展。教師有引導學生的權利,學生也同時有給教師教學建議的權利,彼此在學習中成長。誠然我們也有太多理由不去相信他們有“水平”,比如學生處在成長期,他們易怒、反叛等等。但我們別忘記了教師其實也是這樣,就單純的成長欲望而言,教師不如學生。成長是一種“自我修復”的過程,教師對學生的干涉,哪怕是積極的,我只能說最終的結果也取決于學生自己!當羅杰斯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教會別人任何知識時,我也學著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替學生完成所謂的“恢復出廠設置”!成人和學生在認識、體驗、接受、感知上完全不同,我們要學會尊重他們。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也是彼此學習的過程,我們是教育的引導者,同時我們也是被引導者,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們不能否認學生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都與上個世紀的不同,教育者必須不斷的學習更新,我們既要掌握住最根基的脈搏,又要把教育方法創新以適合時代的發展,在不斷的磨合中與學生們一起成長,這才是完美的教育的開始。
當一切開始圍繞著“學生”而生發時,教育的一切也便變得生動、簡單、有意義了。用學生的發展帶動教師的發展,則變成了唯一正確的選擇。在此過程中,其中教師作為一個督導者、觀察者、記錄者而存在還遠遠不夠,還要引導學生成為一個生活中的強者、發展中的智者、幸福中的仁者,將來才能把學生教育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成為一個真正健康的社會人這是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高效課堂的“教師論”》,《課堂教育需要模式嗎》,《高效課堂的5大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