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茹
摘要:在初中體育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是一種現代體育教學形式,其特點是“主體參與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運動認知特點和教材特點,主體異步、分類推進,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并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創設良好的環境,在教師設計的游戲、練習方法和手段啟發之下,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以獲得最理想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身體素質訓練效果的暫進性和遲效性,決定了它的長期性和訓練的主體性。解決好初中生對體育教學的認識即使學生離開了教師和課堂也能科學地進行鍛煉,從而穩步提高身體素質水平并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關鍵詞:主體性;身體素質 ;課堂; 必要性
一、分析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
初中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叛逆情緒嚴重,不想學習不愛學習的情緒也比較嚴重。身體素質訓練不僅能促進他們的正常發育,而且能增進自信、身心健康、增強體質、提高各種身體機能水平。多年來,初中體育完全以教師為主體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方式體現不了學生的個性特點,主體異步、分類推進。因此我們應按著新課程標準,加強學生主體性身體素質訓練。
二、主體性身體素質訓練的必要性
身體素質訓練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必要性,學生只有在身體鍛煉中才能發展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而學生對技術的掌握再好,如果不能通過自身合理的運動完成,身體素質的提高又從何談起?在訓練中,如果以教師為主體,全程安排練習次數、密度和強度,那么教師更多的是要照顧"全體學生",即"平均水平"的大部分學生。突出不了異步分層,畢竟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和身體素質條件都各不相同,教師的這種方法不適合任何一個學生。所以學生面對教師安排的統一練習內容和運動量進行選擇和創造,從而變成自身合理的運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這就體現主體性身體素質訓練的必要性。身體素質訓練效果的暫進性和遲效性,決定了它的長期性和鍛煉的主體性。
三、在身體素質訓練中培養學生主體性的途徑和措施
初中生在身體素質訓練中,要激發學生練習的參與熱情,因而培養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十分重要力量、耐力、柔韌性缺一不可。衡量身體素質的指標由力量、耐力、柔韌性組成。想提高身體素質也應從這三方面著手。進行這三種鍛煉的總原則是: 因人而異——不同體質的人瑩區別對待,適當選擇鍛煉的內容、方法時,鍛煉者應根據自身條件來確定。持之以恒——為了堅持鍛煉,最好在每天嚴格規劃自己的作息表中,固定鍛煉時間,形成習慣。循序漸進——鍛煉者在訓練中不要急于求成,訓練不是一蹴而就的,應合理地提高鍛煉目標。 三項素質分別練,具體說來,力量鍛煉可分為上肢鍛煉和下肢鍛煉。鍛煉上肢力量可選擇引體向上(男生比較適合)、俯臥撐等運動,也可借助啞鈴、推杠鈴片,拉力器等器械;鍛煉下肢可選擇蹲起、跳臺階、快速跑等。對于本身力量較小的人,練習的強度和次數應根據自身條件制定。如每次少做幾個引體向上,跳臺階時少跳幾階等。 耐力鍛煉可分為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以長跑為例,可以從每天600米開始,循序漸進增加到800米、1200米等,從而達到增強體質的效果。柔韌鍛煉可使全身舒展,須持之以恒才能見效果。柔韌性較差的人應注意,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運動時減小動作幅度。最好的柔韌鍛煉是戶外慢跑,它能使全身各器官舒展、心情舒暢,陶冶情操,保持運動樂趣。因此體育教師應當善于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注意采用各種措施,以多種方式培養、保護和調動廣大學生參加身體素質訓練的積極性。
四、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初中體育教師,應在指導學生如何學上下工夫,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依據,構建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結合起來。因材施教,分類推進,從學生的不同體育基礎上出發,選擇和確定符合學生實際的不同的技術細節,使每一個學生在學習和鍛煉中都具有可操作性,從而學有所得。給學生提出具體的指標,要求學生自行選擇一個階段的練習而達到這一目標,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終使學生學會選擇,形成個性,體驗成長的快樂。給學生一些機會,讓學生自己體驗成功的快樂。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探究而獲取的。探究式學習不是先從教師那里直接獲得結論,而是通過實踐加以驗證,再通過自己在各種各樣的探究活動中新得出來的結論。體育教學中,要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要引導學生積極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一般來說,學生在開始學習新內容時,總是以模仿為主,先模仿教師的,然后有可能模仿學習好的同學。經過多次的反復地練習,學生逐漸形成運動技能以后,就可以完全擺脫模仿動作的模式,從個人的特點出發,做出有創新的動作,形成自己的模式,這就進入“創造型”。例如,籃球課時,我以單元教學為主(以初一年級為例):第一教時,先讓學生自己掌握所喜歡的方式進行嘗試性學習,看學生喜歡投籃球的人數多,還是運球的人數多。通過觀察,發現絕大多數同學喜歡先學習投籃動作開始。我立即采取措施,利用伴友型(3—6)組的徒手對投、投高、投準的游戲形式進行教學。通過游戲的投準投籃比賽,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引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第三教時,由于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在此的基礎上,老師起著引導、點撥、激勵作用,讓學生主動的參加探究學習,摸索創造出適合自己個性的技術,如轉身投籃。但不要強求學生過多的學習動作,這樣會導致物多必反、多而不精,學生的個性就不能發揮出來。所以,激活創新只好適合自己的個性。
五、結論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在身體素質訓練中的主體作用,有效地激發不同訓練層次的鍛煉興趣,使學生的被動訓練成為興趣鍛煉,針對性練習,穩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使學生走向社會后,志趣體育成了健身體育,必將促進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使其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參考文獻:
[1]《優秀運動員技能評定手冊》.浦鈞宗.高崇玄.馮煒權等主編.人民體育出版社.1989.
[2]《運動員機能評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標測試方法及應用》.馮連世.李開剛主編.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