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丹
【摘 要】在高師音樂教育改革中,教育理念是改革的理論基礎,這個理論的核心就是要樹立以人為中心的教育觀念,就是把對人的培養和實現人的發展作為最高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
【關鍵詞】高師音樂 教育 教學 互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5-0078-02
教育改革任重而道遠,如何培養出適應新時代需要的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創新教育作為21世紀教育發展的模式,必然涉及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目標、教育方法、師生關系等一系列觀念的變革。
一 互動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意義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完善,對高師音樂教育的改革也面臨著空前的挑戰。如何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的、具有創新理念的新一代音樂教師,成為全國各大高校教學改革活動的中心。筆者認為,在高師音樂教育的改革中,首先要擺脫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手段,運用先進的教學模式,使教育培養的“產品”──人才的質量得到保證。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新《音樂教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面向全體學生,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出把以教師講為主轉變為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為主,把注重教學結果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使學生在學習過程得到快樂為主的教學方式。這個要求對仍沿用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手段為基礎音樂教育提供人才的高師音樂教育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進行引導的“過程式”互動教學模式已成為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重點。
二 音樂教學中互動教學的具體做法
教學是培養人才的直接方式,教育理念則是指導教育改革方向的基礎。現代的教育理念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現代音樂教學需要師生之間進行充分的溝通與合作來塑造、表現、創造音樂美,創設充滿音樂美感的課堂環境。但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從進入大學起,學校就已鋪設了一條既定的學科課程學習道路和學習方式,學生必須循規蹈矩地按照這個事先構建的知識體系按部就班地完成學業,并走向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和教師是導演和主角,學生始終處于配角和被動地位,學生的個性難以得到釋放,學生的要求難以有效表達,學生的積極性難以得到發揮,這樣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影響學生能動性的發揮。難以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動力轉換,這是同現代教學理念相違背的,其結果也將導致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證。這些弊端只有在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交往活動中得到改變。正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所說:“教育,正像其他的社會過程一樣,它的成效依靠交往。”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師生互動在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大力提倡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今天,互動教學能給人帶來深刻的影響。因此教師有必要思考在采用互動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應當采用哪些具體的方法。
1.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指在師生間發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響,是一種比較傳統的、常見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在課內設定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探究創新,并開展課堂討論的教學模式。采用這種方法容易出現的問題和不盡人意之處往往在于師生互動的主體比例、對象、主導者、廣度和深度等方面。為解決上述問題,可從重建有利于互動的師生關系、編制有利于互動的班級規模、創建有利于互動的課堂學習空間布局等方面著手加以改變。如音樂教學中的理論知識學習最容易使學生感到乏味,甚至導致學生逃課。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互動教學設計上,可以適當采用知識搶答、表演比賽等形式來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鼓勵教師走進學生中間,有序地引導學生完全融進教學內容之中,與學生們一起歡歌跳躍。鼓勵比較內向的學生大膽說、大膽想、大膽唱、大膽演。這種鼓勵支持的態度與肯定性的語言,能樹立學生進步的信心,讓學生在寬松友好的學習氛圍中感受美、體驗美。創建一種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同時,通過對本學科難點、重點、疑點問題的討論,啟迪學生的心智,培育其音樂意識,鍛鑄學生的藝術素養,并為其提高音樂能力進行知識儲備。
2.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動
在一些高校里,音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交流得不夠充分,甚至教師與教師之間因門派之見存在隔膜,造成相互之間缺乏溝通與合作。有時教學活動僅一墻之隔,彼此歌聲互繞、琴聲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有些教師害怕暴露自身缺憾與不足,不敢與其他教師交流、溝通。有的教師技術過硬,擔心自己的“看家本領”“偏方秘訣”被掠走而不愿與他人合作,也有教師擔心引起是非議論不愿表達個人看法等。這種孤芳自賞、閉門造車的封閉局面,對高師音樂課堂教學水平和學術研究的提高非常不利,深受其害的往往是所教的學生。當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呈現出綜合化的趨勢,新課程標準中關于音樂教學和音樂考核標準的提出,既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同時更需要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合作。因此在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時,尤其提倡教師之間的相互合作。同一專業的教師,相互之間應拆除“壁壘”,互相切磋技法,交流教學經驗,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不同專業的教師之間也應進行溝通和交流,學生要掌握的知識是全面的,同一個學生需要不同專業的教師教授不同的技能,為使學生建立完整科學的知識體系,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同專業的教師之間的交流就顯得非常必要。如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講到的發聲原理和聲帶結構等知識都是人體結構方面的知識,在這方面音樂教師就可以和生物教師、醫學教師相互學習,構成一種跨專業的、甚至是跨學校的互動,可以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互相補充,共同提高。
教育在發展,高師音樂教學改革也正在以動態、開放的形式不斷地向前發展,它們在不同的教學時期,在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完成著不同的使命。教學改革的發展折射出課程改革的步伐,從側面也反映出高師音樂教育的成長軌跡。這就需要教師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合作研究和共同探討,這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3.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指的是學生之間發生的交互作用和影響。它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有所不同,除了互動主體不同之外,互動地點和方式也有所不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多局限于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是一個教師面對全體學生的互動;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除了在課堂上互動之外,更多的是課后的互動。其形式上可以是單一的、一對多、多對多等,這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音樂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音樂教育更多的是要靠學生花費相當多的時間進行反復訓練,才能領悟教師所教的知識,形成技術能力。如在高師音樂教育課程中,鋼琴即興伴奏是師范生必須掌握的技能。而這門課程與一般的音樂課不同,它更多的是強調學生在掌握一定的鋼琴技巧基礎上,為指定的歌曲重新編配新的鋼琴伴奏。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實踐創新能力,除了來自教師和教材的知識外,更多還要依賴于學生的課后練習和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切磋。這時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就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在為學生提供經驗交流機會的同時,對促進教師教學理念的融合也存在間接的作用。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