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軍++郜松楠



[摘 要] 日本企業在1990年就在我國設立研發公司,以后研發公司逐漸增多,主要分布在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中西部地區。日本公司在華研發投資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產生溢出效應和擠出效應。對此我國可采取利用日本的先進技術,實現我國的技術創新;培養我國的研發能力;在國外建立研發機構等策略。
[關鍵詞] 日本公司;研發投資;技術創新;溢出效應;擠出效應
[中圖分類號] F276.44 [文獻標識碼] B
一、日本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的原因
投機動機量表主要包含九個因素,根據其平均值,對日本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的動機排序(見表1)。
表1 日本公司在華研發投資動機的重要性
平均分小于2的有三個,分別是“我國的市場前景”、“預期的高利潤”、“提高企業競爭力”,其實每個動機都是重要的,最后幾個平均分基本在達到3左右。
接下來,我們對日本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的動機簡化,采用Varimax正交旋法、主成分法,得到三因子結構模型(見表2)。
表2 日本公司在華研發投資動機的因素結構
二、日本在華設立研發機構的分布狀況及投資形式
(一)日本在華設立研發機構的分布狀況
據有關資料統計,日本企業在1990年就在我國設立研發公司,1995年以后,研發公司逐漸增多,從1996年的4家公司增長到2005年的219家研發公司。
其中大型企業研發機構達85家,這些機構的地區分布情況如下(見表3),大多數選擇北京、上海兩個地方。空間上形成了四大地理區域: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中西部地區。
表3日本大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機構分布較多的省市地區
從行業結構來看,北京是日本高新技術行業研發機構的聚集地,上海則是日本機械制造行業等研發機構的集中地,深圳主要是電子通信方面,重慶和西安主要是軟件行業。近年來,北部沿海地區特別是大連等地,因為其具有靠近日本、接近我國東北地區、又是我國中原腹地的地理優勢,逐漸成為日本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的又一重要基地。
對于小企業而言,由于我國大城市和經濟特區的投資成本不斷上升,使一些日本的中小企業不得不考慮向大中城市的周邊以及中小城市轉移,如蘇州、大連、青島、昆山等地,這些地區既接近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大城市,又具備豐富的人力資源,而且交通發達,土地價格相對大城市也比較便宜,是中小企業最好的選擇。
(二)日本在華研發投資的投資形式
日本公司在我國設立的研發機構可大概分為四種形式:一是獨資研發機構。由日本公司出資并全權控制,由于獨資研發機構管理協調方便、保密性好,許多日本的知名企業都會選擇這種形式。二是合資研發機構。日本企業與我國企業建立合資企業,研發活動在合資企業內部進行,以開發適應本地市場的產品為目的。三種是與我國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設立研發機構,這種方式主要是日本公司投資實驗室、技術、設備,我方提供技術人員,這種方式便于取長補短,我方可吸收先進技術,得到資金、設備的支持,日本可以利用我國的人力資源。四是外資并購類型。例如2003年索尼并購索貝公司。
三、日本公司在華研發投資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產生的效應表現
(一)溢出效應
1.示范效應。日本公司在華設立合資機構以及與我國科研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為我國提供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我國企業通過模仿、創新,明顯的提升了自身的研發水平(見圖1)
2.競爭效應。日本公司在中國進行研發投資存在兩方面的威脅,一個是與當地產品競爭,另一個是同行業其他跨國公司的技術競爭。一是從日本公司的角度來說,本土企業既熟悉當地市場,又通過合資機構、科研合作的機會完善了本土的研發機構,提高了技術創新能力,對日本公司構成威脅,因此其不得不繼續加大研發力度,追求更高層次的研發水平,我國企業因為新一輪的挑戰而更好地開發研發資源,雙方由于技術競爭產生的溢出效應從而得以循環往復,對雙方產生效益(見圖2)。二是從我國企業的角度來看,在最初,我國企業因為熟悉市場、產品本地化,相比較于日本公司占很大優勢,但是這種優勢隨著日本公司在中國進行研發投資后便逐漸削弱,面對激烈的競爭,我國企業逐步與跨國公司合作創辦研發機構,達到技術轉讓的目的,或建立屬于自己的研發機構,提高自身的研發能力。
3.人力集聚效應。若人力從日本公司向本土企業和研發機構流動,一方面,增加國內科研人員向對方人才學習、獲取先進的技術經驗、管理知識;另一方面,日本公司在華研發機構以其良好的創新環境、優厚的待遇和完善的培訓體制,吸引著國內外的科技人才,創造了人才集聚效應,更吸引了大批海外華人學者回流,為我國聚集了大量的優秀創新型人才,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科研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擠出效應
1.技術依賴效應。日本公司在華研發投資是自身戰略的考慮,追求利潤最大化,雖不可避免的產生技術溢出,但日本公司對其核心技術采取嚴格的保密措施,控制技術的開發和轉讓,使我國企業不但不能獲取核心技術,還會因為長期依賴導致差距更大。并且,溢出效應的大小取決于我國與跨國公司之間的技術差距,若差距較大,則會產生技術轉化吸收困難,技術溢出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而我國與日本公司在某些方面存在有很大差距,就造成了我國對日本公司有更強的依賴性,更談不上技術的自主創新。
2.產品擠出效應。日本公司不斷努力開發適應本土市場需求的產品,迎合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特性,同時還將母公司的先進技術結合我國特有的技術,生產更先進新穎的產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使我國本土企業的產品面臨巨大考驗,最初的競爭優勢不斷被削弱,一些企業甚至被淘汰出局。由于產品產生的利潤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研發費,因此這種過度競爭不但直接導致本土企業利潤減少,而且研發經費也被削減,企業的技術落后陷入惡性循環,技術創新能力也逐步降低。
3.人才逆向流動效應。人才從本土企業流向日本研發機構,不僅如此,人才的逆向流失還會使國內長久以來的研發成果隨著人員的流動而流失,有些保密技術、項目甚至會威脅到國家的安全。近年來,日本不僅爭奪我國企業、科研機構的優秀人才,還不斷向我國名校畢業的優秀科技人才透出橄欖枝,從而對我國企業的研發創新活動產生阻礙作用。
本文對產生的效應進行了對比,發現溢出效應和擠出效應作用不同,但渠道類似,大體可概括為關聯、競爭、人才流動三方面(見圖3)。
四、我國針對日本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產生的效應可采取的策略
(一)利用日本的先進技術,實現我國的技術創新
日本最初也是從模仿到創新,最終實現自主創新的國家,而我國高額引進技術,吸收創新率卻很低。,我國是在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高新技術競爭的國際環境中進行的,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新技術相對落后,企業的科技管理經驗不足,我們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閉門造車,而是應該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從國外引進技術和經驗,并深入研究,而不是淺嘗輒止、簡單模仿,做到以天下之長,補已之短。
(二)培養我國的研發能力
核心技術能力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命運,而目前我國企業的核心技術基本被壟斷。目前,就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結構、規模而言,日本企業處于重要地位的局面還會存在相當長的時間,這雖然有利于我國吸收借鑒,優化高科技企業,跟上全球科技發展的潮流。但是,我們也應該記得中國有句古話,“靠人不如靠己”,吸收、創新確實能解燃眉之急,但若要想長遠發展,讓中國在強國之林中屹立不倒,那必然要從內而外打破,提高自身技術競爭能力,才能夠破繭而出。
(三)在國外建立研發機構
雖然我國的企業技術水平、生產規模上會與日本企業有一定的差距,但是R&D投資與FDI投資是有區別的,中國企業不一定非要在日本對其壟斷,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便利條件,而且正因為我們的企業在技術上比較落后,政府部門更應該鼓勵我國有實力、有影響力的企業到日本去建立研發機構,實時跟蹤行業科技發展的新動向,為母公司的產品開發提供決策。
我國正處于加速科技創新、推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時期,面對全球化浪潮的沖擊,機遇與挑戰并存,通過研究日本公司在華投資的技術創新效應,提出相應對策,更好的趨利避害,對我國在國際競爭方面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Joshua Aizenman ,Ilan Noy,FDI and Trade-Two-way linkages[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6
[2]王德祿.中國成跨國研發轉移熱土[J].中關村,2011
[3]何慧.日本對華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分析——基于中間品貿易的視角[D].浙江:浙江大學,2012
[4]宋娜.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對我國本土企業技術創新效應影響的分析[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5]關琳.跨國公司在華發投資的效應研究——基于我國企業視角[D].遼寧:東北財經大學,2010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