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瀅+劉永生
【摘 要】文章以理論學習型社團“國情學社”開展承德城市精神傳承發展研究的社會實踐活動為抓手,一方面探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實踐抓手,另一方面概括了承德城市研究本身帶來的思考與啟示。
【關鍵詞】理論學習型社團;國情學社;承德城市精神;傳承發展
一、以理論學習型社團“國情學社”為依托開展承德城市精神研究的緣起
高校思政課緊密聯系社會實踐,深入學生學習生活是學生認識社會、完善自我的自主選擇?!皣閷W社”為筆者執教所在院校的理論學習型社團,是學校合法認定,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系部教師團隊擔任指導教師的學生組織。“國情學社”的名稱由來即體現了廣大學子對中國國情認知的熱忱之心,體現了學生“求知若渴”的赤子情懷。自2012年成立就確立了其“關注國情、體察鄉情、見諸校情”的宗旨。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要求體現其教學實效性,將思政課教學更好的融入社會、融入學生學習生活。2013年,結合承德市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項目《以理論學習型社團為依托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探索研究》,由國情學社與課題項目組共同開展了對承德城市精神傳承發展的實踐研究,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緊密聯系社會實踐,聯系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抓手。
與此同時,社會亦要求高校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充分發揮服務功能,體現其文化研究的引領價值。自2010年7月7日,承德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向全社會公開征集承德“城市精神”活動以來,承德的城市精神——“承傳文明,德行天下”的承德精神逐漸享譽紫塞山城。深入分析其文化價值,探討其實現途徑勢在必行。高校無疑是城市文化研究的擔當者與引領者,因此,深入開展關于承德城市文化研究,剖析城市精神價值所在,是高校發揮其社會服務功能,體現其文化引領價值的有效途徑。
二、承德城市精神研究的成果
(一)研究方法
此次課題研究,采取了問卷調查法,由國情學社在承德八縣三區發放承德城市精神影響力調查問卷共計2000份,在承德市域、縣域下對承德市民就“承傳文明,德行天下”的城市精神的了解、關注程度進行調查,同時就承德傳承城市精神,提升城市競爭力,實現科學發展廣泛調查民意。共累計向承德市域、縣域發放問卷200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1750份,回收率達到了87.5%,在這個過程中,既達到了順利開展問卷調查的目的,又使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有效展開,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
(二)研究成果
在調查問卷過程中,通過分析問卷及實地訪談,大部分承德市民表示聽說過承德有城市精神,但就城市精神的概念了解不夠深入。承德雖為歷史悠久的旅游文化名城,但受地形、交通、區位等條件的限制,經濟發展仍屬于欠發達狀態,圍場、豐寧等壩上苦寒地區的經濟發展仍很落后。雖然擁有避暑山莊及外八廟這個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但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不足,旅游文化發展仍未擺脫“靠天吃飯”的情況。自然資源及歷史遺產雖為承德人民的寶貴財富,但是附著其中的文化價值尚未有效挖掘提升,對于旅游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不夠。旅游文化更強調文化的整體性概念,是不能割裂市域與縣域的文化聯系,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性、縣域與市域旅游文化的一脈相承、優勢互補性來看,“承傳文明,德行天下”的城市精神理應成為市域與縣域居民共同的精神認同。然而在對縣區居民的調查中,對于承德城市精神了解的不多,“文明”與“承傳”未能在縣域視野下得到應有的關注。
三、開展承德城市精神研究帶來的啟示
(一)重視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領市域、縣域居民形成統一認識
城市精神作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體現,發揮承德城市精神的功能,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承傳文明,德行天下”的城市精神引領承德市域、縣域居民形成統一的認識,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承德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承德的城市精神——“承傳文明,德行天下”本身就是城市文化最好的宣傳口號,“承傳文明”顯示的是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德行天下”則表達了對承德創新發展的美好企盼。這正契合了“中國夢”中的愿景。每個人心中都會有其內涵各異的“中國夢”,而在不同的城市、地區構筑而成的“中國夢”的集體中,都會有其不同的“夢”的特色。“承德夢”或許只是“中國夢”藍圖中微小的部分,但對承德而言,對承德人民而言是生命過往的記憶與重新啟航的全部追求。
(二)以承德城市精神為紐帶,走新型城鎮化道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承德城市精神需要在市域及縣域視野下發展傳承,新型城鎮化的道路是承德城鄉統籌發展的必由之路,城鄉之間應形成共同的文化內核,而“承傳文明,德行天下”城市精神理應成為聯結城鄉之間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統籌發展的共同精神追求。將城市文化與城鎮文化在共同的歷史底蘊中承傳,正合承德城市精神中“承傳文明”之意,“新型”則意味著“德行天下”的精神內涵,意指在承傳原有歷史文明的基礎上,謀求現代文明的構建,為承德找尋一條科學發展之路。
(三)構筑“承德夢”,添靚中國夢
“承德夢”意指承德經濟社會實現科學發展,“承傳文明”體現的是“承德夢”的過往,在歷史繼承上體現了對于承德歷史文化的尊重、繼承與發展,歷史的承德是“承德夢”美好的開始與追夢的艱辛過程;“德行天下”則體現了現實的承德“圓夢”的重新啟程。“承德夢”最終體現在承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和諧發展,建設美麗幸福承德的應有之義。承德城市精神的傳承發展要靠政府的“龍頭”牽引,政策支撐,制度保障,在城市建設、城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彰顯承德城市精神的凝聚、導向、激勵及規范作用。
【參考文獻】
[1]秦振友.大學生社團建設與管理研究[J].管理觀察,2014(8)
[2]付明明.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大學生社團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商業經濟,2009(12)
(基金項目:論文為承德市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以理論學習型社團為依托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探索研究》(課題編號130100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康麗瀅(1980年2月—),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發展規劃處,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劉永生(1971年6月—),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社科部副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毛澤東思想研究。
(作者單位:河北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