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莉
【摘 要】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中各行各業所包含的信息量越來越大。因此,對人的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個優秀個體的必備素養。小學數學學科,教師同樣可以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讓學生離成功更近一步。
【關鍵詞】小學數學;閱讀;習慣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中各行各業所包含的信息量越來越大。因此,對人的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當今社會中,閱讀能力不僅是語文學習中必須具備的能力。而且是由以語文閱讀能力為前提,綜合了其它各學科的閱讀能力的綜合體。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就成了小學數學教師不可回避的內容。
一、課前預習閱讀,提高獲取知識能力
預習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之一,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不可缺少的環節。高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的預習活動的支持。因為學生進行了課前預習,基本上就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在哪里,這節課所學內容的重難點在哪里。課前預習必定是以書本上的內容為主,那么肯定會用到閱讀,而課前預習貴在精練,不適宜讓學生花費冗長的時間,教師就應當提前為學生布置好預習范圍和要求,并且輔之以與內容有關的問題,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學“一個數除以小數”時,預習要求不妨這樣設計:請各位同學仔細閱讀課本第59頁和60頁中的知識,搞清楚一個數除以小數有哪些計算方法。并且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思考:①一個數除以小數計算方便,還是除以整數計算方便呢?②一個數除以小數怎樣才能轉化為一個數除以整數呢?③要想使除法中的商不變,那么除數和被除數則要進行怎樣的變化呢?待到正式上課時,可以安排學生對這些問題發表自己的想法,并與其他同學互相交流討論,教師及時做出點撥即可。閱讀習慣需要學生長期堅持,持之以恒地進行下去才能養成,并且離不開教師緊跟著的督促和指導。
二、課中以疑導讀,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心理學認為,學生能否主動地去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是否對所學內容有興趣。若要激發學生對于數學閱讀的興趣,就要讓學生產生好奇,心生疑問,在閱讀中由一個個的問題吸引學生閱讀下去,并在不斷解惑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這樣就使得閱讀的過程如同看小說、做游戲的過程一般起起伏伏,讓學生主動希望將閱讀能夠進行到底。數學說到底是一門抽象的學科,概念、公式、符號等過于抽象,有些還需要經過教師的講解才能夠被理解,學生非常容易因為覺得學起來困難而產生厭倦,所以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弄明白為什么要閱讀,閱讀是為了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只有帶著明確的目標去閱讀,在閱讀完畢后才能夠找到答案,或者有了思考問題的途徑,那么才算是實現了閱讀的真正意義。否則如果學生不明就里,閱讀就變成了一個空架子,只是走個形式而已。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時,教師可以用這樣一段內容給學生閱讀,要求學生從中找出錯誤:“小鑫早上從3厘米的床上起床,張開自己5米長的嘴巴打了個哈欠,一看鬧鐘快要遲到了,急忙穿起4毫米的大號褲子,披上6毫米的大號上衣,跌跌撞撞的向學校狂奔而去。”這樣的片段無疑是學生感興趣的。
三、進行讀練結合,提高自主探索能力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活動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心理學研究也認為,學生的動手操作可以促進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傳統的觀念認為,數學這門學科是一門以心智為主的學科,不需要進行動手操作活動。因此,在數學閱讀活動中我們應該倡導學生閱讀與操作相結合。在閱讀過程中促使學生把已經掌握的知識放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從而用新的知識結構來解釋新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復習原有的知識,同時又能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一內容時,先讓學生閱讀圓的概念,然后動手操作圓的具體畫法。對于畫圓的操作步驟,先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圓的概念。最后,要求學生根據課本中講述的步驟嘗試著動手畫圓。當學生畫好一個圓后,大家共同討論這樣的問題:①在畫圓過程中固定不動腳是什么?為什么不動?②移動的腳是如何移動的?③在畫圓時決定圓大小的條件是什么?通過對這幾個問題討論后,再讓學生畫一個老師指定的圓。通過這樣的讀練結合,學生不僅養成了閱讀的良好習慣,還學會了動手操作,從而有效的提高了探索能力。
四、融會貫通閱讀,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取決于他是否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我們知道,數學知識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相互之間聯系密切。因此,引導學生開展數學閱讀就是要能夠從知識原理的高度來認識數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融會貫通的掌握數學知識結構體系,才能避對數學知識體系的膚淺認識,從而大大減少思維過程中的盲目性。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時,法則中有“小數點對齊”這樣的表述。當學生閱讀這一內容后,并不能對“小數點對齊”這句話的含義有實質性的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復習之前學過的整數加減法計算法則,通過融會貫通的閱讀,原來包含這樣的問題:在整數加減法中為什么有數位對齊這樣的要求?現在學習小數加減時為什么強調小數點要對齊?通過這樣的聯系閱讀,學生們認識到“數位對齊”與“小數點對齊”的實質都是為了讓相同單位的數進行加減。從而證明了課本中提示的算理是正確的。因此,在閱讀過程中讓前后知識融會貫通并思考其中的含義,既給學生建立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還提高了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
總之,數學中的閱讀是數學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學實踐證明,數學教學不僅是獲得數學知識與提高解題技能,還要把數學學科作為一種文化滲透到學生學習中去。只有提高了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才能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