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嵐++++++周鳴芳++++++吳忠娟++++++錢萍芝++++++胡善友


[摘要] 目的 了解重癥監護室(ICU)內科患者直系親屬的心理狀態及變化,為ICU患者的家屬管理提供依據。 方法 連續性選擇2013年1~12月于上海市嘉定區中心醫院ICU住院的內科患者的直系家屬166名,在患者入院72 h后,記錄其直系親屬癥狀自評量表(SCL-90)分值,比較各癥狀因子癥狀指數與常模的差異;根據不同性別分為男性組(n=121)和女性組(n=45),根據不同年齡分為非老年組(n=107)和老年組(n=59),分別比較各因子癥狀指數及總分的差異。 結果 患者直系親屬SCL-90量表評分總分高于國內常模(P < 0.05),各項癥狀因子,除人際敏感、恐懼及精神病性外,其他因子分值均顯著增高(P < 0.01);男性的強迫心理[(2.26±0.31)比(2.39±0.34)分,P=0.021]、抑郁[(2.33±0.34)比(2.53±0.36)分,P=0.001]、焦慮[(2.63±0.29)比(2.76±0.34)分,P=0.018)]及總分[(179.17±18.05)比(186.98±19.34)分,P=0.016]顯著低于女性家屬,而偏執表現顯著高于女性[(2.13±0.36)比(1.95±0.35)分,P=0.003];非老年人軀體化水平[(1.88±0.25)比(1.95±0.27)分,P=0.034]、強迫[(2.25±0.31)比(2.38±0.32)分,P=0.014]、偏執[(2.03±0.33)比(2.17±0.40)分,P=0.023]分值顯著低于老年人,而焦慮[(2.71±0.30)比(2.59±0.32)分,P=0.016]、敵對[(1.90±0.31) 比(1.79±0.21)分,P=0.015]顯著高于老年人。 結論 ICU內科患者的直系親屬在其入院后,容易發生負面的心理變化。在ICU的家屬管理方面,應重視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家屬心理狀態的不同,有針對性及有側重點地進行護患溝通,以減少護患矛盾及改善患者家屬的心理障礙。
[關鍵詞] 重癥監護室;家屬管理;心理狀態;癥狀自評量表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10(b)-0043-04
Psychological state of the immediate family members of medical patients in ICU
SUN Lan ZHOU Mingfang WU Zhongjuan QIAN Pingzhi HU Shanyou
Department of ICU, Shanghai Jiading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the trends of the immediate family members of medical patients in ICU,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management of ICU patients' family members. Methods A total of 166 case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were enrolled the study. The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scores of the immediate family members of the patients were recorded when the patients into ICU after 72 hours. Differences of symptom index between each symptom factors and conventional model were compared. The all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male group (n=121) and female group (n=45) based on their gender. Then the all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non-aged group (n=107) and aged group (n=59) according to the age more than 60 years or not. The symptom index differences in th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SCL-90 in the immediate family member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model (P < 0.01). Almost all the symptom factors increased except interpersonal sensitive, fear and psychoticism (P < 0.05).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2.26±0.31) vs (2.39±0.34) points, P=0.021], depression [(2.33±0.34) vs (2.53±0.36) points, P=0.001], anxiety [(2.63±0.29) vs (2.76±0.34) points, P=0.018] and total score [(179.17±18.05) vs (186.98±19.34) points, P=0.016]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male group, while paranoid [(2.13±0.36) vs (1.95±0.35) points, P=0.003]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female group. Somatization [(1.88±0.25) vs (1.95±0.27) points, P=0.034],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2.25±0.31) vs (2.38±0.32) points, P=0.014], paranoid [(2.03±0.33) vs (2.17±0.40) points, P=0.023]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non-aged group, while anxiety [(2.71±0.30) vs (2.59±0.32) points, P=0.016)] and hostility [(1.90±0.31) vs (1.79±0.21) points, P=0.015]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aged group. Conclusion The immediate family members are prone to negative psychological changes, when the patients after admission to ICU. For the dependents management in the ICU, it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ifferences of gender and age. Nurse-patient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targeted and focuses based on the gender and age, thus reduc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and ameliorate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of the dependents.
[Key words] Intensive care unit; Dependents management; Psychological states; Symptom checklist-90
重癥監護室(ICU)患者的家屬管理是護理工作中的重點內容之一[1-3],由于ICU病房封閉管理的特性,家屬不能準確地感受到患者的病情變化及不能充分了解患者是否得到了精心的照顧[4],尤其是隨著社會老齡化,內科患者的年齡大、病情重且復雜,病情變化快,因而相對于其他科室而言,其家屬可能更容易發生心理變化;同時,醫患溝通不暢是醫患糾紛發生的主要原因[5-6],而不能充分了解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態是溝通不暢的主要原因之一[7],尤其是患者的直系親屬。因此,了解入住ICU內科患者的直系親屬的心理狀態,可能有助于減少護患矛盾,降低醫療糾紛風險,并可以對家屬的管理方式提供依據。故本研究旨在了解ICU內科患者直系親屬的心理狀態變化以及心理變化趨勢,為ICU內科患者的家屬管理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連續性選擇2013年1~12月于上海市嘉定區中心醫院(以下簡稱“我院”)ICU住院的內科患者174例,患者平均年齡(74.88±6.64)歲,選擇其直系親屬(以下簡稱“家屬”)且為授權委托書委托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因有3名為孤老、5名患者直系家屬拒絕配合調查,故最終166名納入研究。所有入選的研究對象中,身份為患者子女的有137名,占82.5%。
1.2 方法
患者入ICU后由醫生向家屬進行病情告知,由家屬完成授權委托書、入院告知書及病情告知書的填寫,然后由有責任護士對患者家屬進行入院宣教、介紹ICU的相關規定及家屬需注意的事項,包括探視的時間、要求及需要自備的物品等,并在征得其家屬同意后,在患者入院第4天由家屬填寫一份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包含有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從感覺、情緒、思維、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其主要包括10項癥狀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懼、偏執、精神病性及其他。
SCL-90量表的每一個項目均采用5級評分制,具體如下:沒有為自覺無該項問題;很輕為自覺有該項癥狀,但對被試者并無實際影響,或者影響輕微;中度為自覺有該項癥狀,對被試者有一定影響;偏重為自覺有該項癥狀,對被試者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嚴重為自覺該癥狀的頻度和強度都十分嚴重,對被試者的影響嚴重。
定義癥狀指數單項分值>1.5分或總分>160分為輕-中度異常,單項分值>2.5分或總分>200分為中-重度異常。記錄患者家屬的年齡及性別。根據不同性別分為男性組(n=121)和女性組(n=45)及根據不同年齡分為非老年組(n=107)和老年組(n=59),分別比較其各癥狀因子指數及總分的差異。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IBM 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方差齊,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調查對象的一般資料及SCL-90量表評分情況
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54.6±8.9)歲,男121名,占72.9%,女45名,占27.1%。在各項癥狀因子中,除人際敏感、恐懼及精神病性外,其他各項癥狀因子的分值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國內常模[8-9](P < 0.01),且焦慮的得分最高。見表1。
2.2 不同性別調查對象的SCL-90量表評分比較
女性家屬的強迫心理、抑郁、焦慮及總分顯著高于男性家屬,而偏執表現顯著低于男性家屬(均P < 0.05或P < 0.01)。見表2。
2.3 不同年齡調查對象的SCL-90量表評分比較
老年人軀體化、強迫、偏執分值顯著高于非老年人,而焦慮、敵對顯著低于非老年人(均P < 0.05),其他癥狀因子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 討論
本研究發現,ICU內科患者的直系家屬在患者入院后容易發生心理負面影響,女性的SCL-90量表癥狀指數總分顯著高于男性,且以強迫、抑郁、焦慮等表現為主,男性則表現為偏執;同時,老年人軀體化、強迫、偏執發生情況顯著增高,而非老年人以焦慮和敵對癥狀為主。
我院是上海郊區的一所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ICU病房是一個有著12張床位的綜合性監護病房,收住病例以內科及神經外科為主,亦有其他科室的危重患者入住。邱駿[10]提出應重視ICU科室的醫療管理制度,從而減少醫療糾紛發生。而隨著社會的老齡化,同時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入住ICU的內科患者老年人占大部分,病情復雜且變化快,其直系家屬多為配偶或子女,更容易發生護患矛盾,故本研究選擇內科患者的直系家屬為研究對象。另有研究指出,因受文化程度、年齡、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響,ICU患者家屬的疾病不確定感處于較高水平[11],而與家屬的有效溝通是護理工作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尤其對于ICU的護理人員[12],且因家屬不能陪護、每日探視時間的限制以及入住ICU的患者均是疾病較重的人群,死亡風險相對較高,故ICU患者家屬的管理及與家屬的有效溝通顯得尤為重要[13],而針對患者直系家屬的心理變化去做進一步的溝通,可能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同時,治療性溝通能有效緩解病患的焦慮、抑郁程度,改善其心理狀態[14],溝通質量與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15],且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故了解患者家屬心理,尤其是其直系家屬的心理變化,主動、有效的與ICU患者家屬進行溝通[16],更有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
入院后72 h是病情發展的一個評估時間窗口,能對患者病情的進展及后續發展有一個初步的判斷[17-18],而此時疾病癥狀的好轉或惡化、與家屬溝通的方式及言語等對患者直系家屬能產生直接的影響,從而導致其心理發生正面或負面的變化,故本研究選擇研究時間點在入院后的第4天。SCL-90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之一,是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門診檢查量表,從10個方面來了解心理的健康程度。因其可有效地評估16歲以上人群的心理狀態,目前已得到廣泛應用[19-20]。本研究發現,患者家屬的SCL-90量表的癥狀指數總分顯著高于國內常模[9]的總分值,且各項癥狀因子,除人際敏感、恐懼及精神病性外,均高于常模的癥狀因子指數分值(P < 0.05),尤其是焦慮癥狀指數顯著增高(>2.5分),表明處于心理障礙的中-重度狀態,這也提示患者家屬在患者入住ICU后,均存在不同嚴重程度的負面心理變化,尤其以焦慮更為嚴重。這也提示在病情告知的過程中需注意患者家屬的心理變化,避免因溝通無效或溝通歧義而導致不良后果的產生,更應該避免因溝通原因造成患者心理負擔加重或負面影響加深。
有研究指出,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家屬心理狀態的改變不同[21-22],故本研究進一步以性別分層分析發現,所有癥狀指數中,女性的強迫、抑郁、焦慮及總分顯著高于男性,而這幾個癥狀因子主要體現在疾病對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方面,這也說明女性家屬在病情的承受能力及疾病變化方面較男性弱,在溝通交流中可能更需要側重關懷方面,且可能需更委婉的表達方式來交代病情,已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男性的心理變化更多表現在偏執,這個方面主要是指猜疑和關系妄想等的表現,這說明在與男性家屬進行病情交流時,更需注重病情的發展及治療、護理的有效性或正確性方面,以減輕患者男性家屬的疑慮,從而保證溝通的有效性。尤其在當今醫患關系緊張的背景下,在ICU中,需重視不同性別的家屬發生的心理變化,更有側重點地進行病情溝通,達到避免醫患矛盾以及改善患者家屬心理狀態的目的。
同時,本研究進一步以年齡分層分析發現,老年人(年齡在60歲以上)在軀體化、強迫、偏執等方面的分值顯著高于非老年人,而老年家屬多為配偶或患者子女,這說明隨著年齡的增大,在患者入住ICU后,其自身可能會出現身體的主觀不適感,且更容易出現多慮、多疑等表現,故在醫患的溝通中,除對患者自身疾病及病情可能發展趨勢的介紹外,同時需注意老年家屬自身的身體情況,且更需注意交流的語氣及對病情的解釋,并盡量將病情的變化與家里更年輕的家屬溝通,從而避免加重老年家屬的心理障礙或加深負面心理影響;而對于非老年人,其焦慮及敵對表現更為嚴重,這可能與自身在家庭的主導地位有關,因患者入住ICU后,其心理壓力更大,尤其對于治療效果欠佳、預期預后不良等的患者,其更容易出現對醫護的不信任感,在護理工作中需重視這類家屬的心理狀態。
然而,本研究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入住ICU后,雖然患者的病情程度、住院開支以及對疾病的不確定感等是患者家屬短時間內發生心理負面變化的重要因素,但亦不能排除其他少數可能的院外因素而導致患者家屬發生了心理變化,但盡管可能有院外因素的影響,重癥監護病房的醫護仍需重視患者直系家屬的心理變化,以更好地服務病患及避免醫患矛盾的發生;其次,本研究因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患者直系親屬的心理狀態及變化,故未涉及其親屬的經濟收入及文化層次等方面可能的影響因素,若在今后的類似研究中,納入該變量進行進一步分層分析,則可能對臨床的指導意義更好;最后,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研究對象相對較少,盡管已有陽性結果,但仍需進一步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來支持。
綜上所述,ICU內科患者直系家屬在患者入院后容易產生負面的心理變化,需在平日的護理工作中,對不同類型的家屬給予不同的溝通方式或以不同的側重點進行交流,以此來降低醫患矛盾的隱患,同時也可以改善患者家屬的心理障礙,可能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家屬的滿意度,故在以后的家屬管理研究方面,應注重家屬心理干預護理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江濱,陳紅麗,李靜.入住ICU患者的家屬管理[J].現代護理,2007,13(6):522-523.
[2] 蘇曉光,巴明,吳海苗.改進ICU患者家屬探視管理的探討[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2):93-94.
[3] Hwang DY,Yagoda D,Perrey HM,et al. Consistency of communication among intensive care unit staff as perceived by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surviving to discharge [J]. J Crit Care,2014,29(1):134-138.
[4] 王蔚,周愚,蘇真嬌,等.ICU面臨的醫患沖突原因和應對策略[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27(4):534-536.
[5] 張曉君,高偉,呂海琳.當前不和諧醫患關系中醫生面臨的危機感及應對措施[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 14(5):389.
[6] 雷祎,高玥,李葆華.920例門診投訴原因與特征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14,34(1):63-65.
[7] 周福德.創造和諧醫患環境,醫者先行[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18):1371-1372.
[8] 唐秋萍,程灶火,袁愛華,等.SCL-90在中國的應用與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9,(1):16-20.
[9] 許清鵬,陳龍,裴華,等.不同群體SCL-90評定結果的比較[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2):171-173,175.
[10] 邱駿.完善ICU科室醫療管理制度減少醫療糾紛發生[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9,17(9):847-848.
[11] 汪蓉,楊寶義,方敏,等.ICU患者家屬疾病不確定感現狀及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6):135-139.
[12] Roger C,Mari A,Bousquet PJ,et al. Patient's relatives wishes concerning the visiting hours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J]. Ann Fr Anesth Reanim,2010,29(6):431-435.
[13] Giannini A,Garrouste-Orgeas M,Latour JM. What's new in ICU visiting policies:can we continue to keep the doors closed?[J]. Intensive Care Med,2014,40(5):730-733.
[14] 肖修蘭.治療性溝通對肝膽手術患者圍術期心理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5,(2):406-408.
[15] 謝琴紅,楊映萍,歐薇,等.黔北地區留守初中生親子溝通及其與性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4, 35(6):898-900.
[16] 張新麗.與ICU農村患者家屬溝通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8):74-75.
[17] Guan J,Lin Z,Lue H. Dynamic change of procalcitonin,rather than concentration itself,is predictive of survival in septic shock patients when beyond 10 ng/mL [J]. Shock,2011,36(6):570-574.
[18] 王飛,游達禮,康文慧,等.膿毒癥患者預后與紅細胞分布寬度的相關性[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5,38(3):171-174.
[19] Bakhshaie J,Sharifi V,Amini J.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SCL90-R symptoms relevant to psychosis [J]. Iran J Psychiatry,2011,6(4):128-132.
[20] 畢迎.心理干預對ICU患者家屬心理狀態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9):89-90.
[21] 朱立桓,盧兆桐,王興強,等.25 680名軍人手汗癥患病情況及心理健康分析[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5,24(3):265-267.
[22] 吳奇云,葉志霞,李麗.ICU患者家屬心理反應及護理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1):2-4.
(收稿日期:2015-06-29 本文編輯:程 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