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系問句通過厘清當事人具有個人意義的生活細節與例外資源,增加當事人對重要他人及現實系統的了解。在重視人際關系的華人社會,關系問句于晤談中的提醒指點將更重要。文章將通過舉例,介紹焦點解決短期治療關系問句的多元目的與功能。
關鍵詞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關系問句;運用
分類號 B849真實的人生有著豐富的情節,“誰”對當事人來說是重要的存在,提供咨詢師很多極具價值的信息。運用關系問句(relationship question),將使咨詢進入當事人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同時也顯示著咨詢師重視當事人所看重的人與關系。關系問句往往能促使當事人走出自己的世界,從與他們關系密切的人士之眼光與角度,來觀察他們自己、回答問題、激發更多目標與資源的反思、想象可以開始做的第一步(許維素,2009; 2014)。在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中,關系問句是相當重要的代表工具之一。
1關系問句開發生活系統中的可貴支持力量
當事人對抗所承受的打擊與困境的重大動機與力量來源之一,就是當事人所提及的重要的、支持性高的人與經驗,咨詢師要從負向問題與情緒中仔細聆聽與捕捉(De Jong & Berg,2007)。
“誰最關心你現在的狀況?”
“過去生活中有誰是曾經幫助你度過低潮的?”“現在誰最能幫助你?”
“若你改變了,誰會最開心?又會對誰最有影響?”
“你的太太如果看到你開始做什么,就知道你開始從這個困境中走出來了?”
若咨詢師發現當事人在乎某一個親友時,咨詢師可以停留于他們彼此間的關系與互動,讓當事人回想過去相處的種種美好,也可以讓當事人去思考這些人對他的期待與關愛,從而引發當事人正向的力量(許維素,2013;2014):
“這優點是從誰那里學來的?”
“你會如何感謝他?”
“如果你向他表示你對他的感謝,你想他會有什么反應?”
“他的反應會對你們之間的相處有何影響?”
“這影響又會怎么帶動你對他、對自己、對生活的改變?”
“日后當他不在你身邊時,你要如何讓你們好的互動記憶繼續影響著你?”
關系問句除了提供當事人在現實生活系統中的實際考量外,還能促使當事人在關系中有一些正向的改變時產生一連串自己的、這個關系的或其他關系的正向改變,從而自發地產生支援當事人承受與抵擋困境之負面沖擊的社會支持力,甚至還可以藉由重要他人的看重、關懷與見證歷程而提高當事人對自己優勢力量的肯定:
“誰注意到你做了什么改變?他們會怎么稱贊你?”
“有沒有誰相信你一定可以走過來,對你的改變并不訝異的?”
“在這過程中,誰幫助了你?”“何以他愿意幫助你?”“你對他的意義是什么?”“你接受他的幫助,對他的意義是什么?”
“你在這過程中做了什么處理,會給孩子怎么樣的示范?”“你希望孩子在未來面對類似的困難時可以如何處理?”“他如何從你這邊有所學習?”
對一些想不到自己的生存意義的當事人來說,關系問句的提問也會對他有一些刺激與鼓舞(Fiske,2003):
“你的朋友(或家人、老師、老板、父母)認為對你來說,什么是很重要的(或最希望生活中有些什么改變)?”“他們最希望你能記得自己有哪些優點?他們會希望你不要忘記哪些你想要追求的事情?”
“如果你的家人說你的存在對他們是多么地重要,你想他們會怎么說?”
“你的家人有沒有告訴你,你的改善讓他們松了一口氣?”“你有注意到他們的反應嗎?”
“誰對你是懷抱希望的?”“是什么讓你認為他們對你是懷有希望的?”
“誰對你懷抱的希望較低一些,雖然他可能什么都沒有說?”
咨詢師也可將關系問句、循環問句與評量問句相互結合(許維素,2013;2014)。例如:
“如果10分代表你很盡力,1分代表你不盡力,你會對自己打幾分?”“你的閨蜜們又會打幾分?”
“現在10分是最理想的狀態,目前是3分,如果發生了什么事,就可以用5分來代表?”“而如果你的女兒發現你從3分變成5分時,她會說些什么?”“當你從3分變5分時,你與女兒的互動又會有何不同?”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5年第7期 (總第23期)許維素愛與支持的滋養:關系問句的運用“你的孩子跟你哪里很像?”“你希望你孩子日后長成什么樣子?”“你要如何影響他?”“你覺得你這父親哪里做得最好?”“你孩子又會怎么說?”“日后你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你希望你的孩子怎么說你這個父親?”
如果當事人的生活中確實存在一個可以提供具體協助的人,咨詢師可以先暖化當事人愿意嘗試尋求協助的意愿,同時與當事人具體討論如何針對此特定對象尋求協助,以提高求助成功的幾率或有面對各種結果的準備。當然,若當事人有些微改變時,可鼓勵當事人向這些支持者表示感謝,如此又可循環地強化此支持系統(Furman,2008)。如:
“你想請誰具體幫什么忙?”
“你期待對方的反應為何?”
“你如何表達,會更增加他幫忙的機會?”
“對方看到你的何種變化,就知道他已經幫上了忙?”
亦即,運用關系問句來協助當事人找尋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支持者,以促發生活系統中有人能提供支持、信任、鼓勵與期待給當事人,而讓當事人更順利地走過障礙,并使支持者發揮見證、預防與提醒復發的作用(Furman,2008)。
2關系問句催化當事人重新定義目標與采取行動當事人來談時,常持有來談的最大期望,或者,在晤談過程中,通過咨詢師的協助,逐步澄清自己所欲的目標。而關系問句,常常引發當事人對于自己想要的、需要改變的目標與行動,有更多的澄清與現實化的思考。
例如,當一位業務員評價自己不夠稱職時,咨詢師會先了解他眼中夠好、夠理想的定義為何,他目前對自己表現的評價內涵,以及重要他人的標準所在:
“什么樣的表現,會讓你覺得自己是夠好的、是令自己滿意的?”
“一位所謂理想或夠好的業務員,可以帶給這公司什么不同的貢獻?”
“這樣的標準從何處來?”“這些標準何以這么重要?”
“這些標準是你自己的標準,還是公司的標準?”
“公司的期待是什么?”“這與你對自己的期待之間有何差別?”“知道這個差別,對你的意義是什么嗎?”
“如果你真的成為一位最棒、最完美的業務員,會和現在有什么不一樣?”“對于業績的挑戰,可能會如何處理?”
評量問句、關系問句也常是于此時被用來引導當事人思考不同的面向,而使咨詢目標更加明確化、正向化、可追求化,或激發當事人將抽象的努力方向,化為具體的行動,甚至產生可優先努力或容易成功介入的方向:
“以1到10分評價,10分是很有能力、很完美的母親,1分正好相反,你覺得自己目前是幾分?”“何以是這個分數?”
“若就孩子的角度,他會打幾分呢?”“他看重的是什么,所以打這個分數?”
“若你的評分再多了1分時,你會和現在有何不同?”
“若孩子的評分再多了1分時,在他眼中,他會看到你和現在有何不同?”“若你要再突破自己與孩子評分下的1分,各會是需要做什么?”
這些引導,乃企圖讓受督者從“問題的描述”轉而說明“所欲的目標”,并幫助受督者澄清與檢視自己所設定之目標背后的參照標準與詮釋架構,以更能浮現出當事人真正想要的咨詢目標。當然,咨詢師也會持續努力傾聽與回應當事人的描述,捕捉與推想當事人的需求與在乎的重點,并再與當事人確認是否為受督者想突破之點。例如:
“我了解你孩子目前回避你想與他討論的問題。不過,若從你先生的角度,他會認為孩子若有什么其他改變,對孩子也會是有幫助的?”
“你女兒對于她目前的婚姻是很擔憂的,但是她和她先生挽回婚姻的動機的評分各是幾分?”“何以有此分數?”
“而她和她先生挽回婚姻的信心的評分各是幾分?”“何以有此分數?”
“信心與動機哪一個分數需要先提高(或者是最容易提高)?”
如果,來談的當事人關注的是如何影響與協助別人,咨詢師還會以關系問句請當事人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有關對當事人已產生的幫助所在,來捕捉與確認可以參考和繼續多做的有效行動:
“如果具體詢問你的先生,他會特別感謝你對他和他的孩子的協助是什么?”
“孩子三個月前的狀況是在1至10分的幾分位置?”“他目前的情況又是幾分?”“你如何幫助他產生這些改變的?”
“孩子會說你過去用的什么方式,特別幫助得了他?”“那個方法,也適合用在這個新的挑戰上嗎?”“若使用的話,會有什么結果?”
“你雖然生氣孩子一開始對你說謊,但是,你后來是如何能讓孩子愿意誠實地告訴你這些事情?”
“雖然你還沒幫助你先生突破失業再去找工作的這個困難,但你之前何以能讓他愿意采取行動去與你婆婆溝通的?”“這是怎么做到的?”“你先生通常需要什么,才比較容易改變?”“你之前用過什么方式,最容易影響你先生敢于冒險的勇氣?”
“你父親的情況確實是不容易改善的,但是你認為他是如何幫助自己沒有變得更糟的?”“之前你又做了什么,而讓他可以采取這些應對行動的?”
若當事人表示不知道對方的想法時,咨詢師則可引導當事人去思考如何可以得知與確認如何運用過去例外經驗以及有效方式來嘗試了解之。
如果,當事人的計劃受挫,無法順利使對方有所調整,此時,關系問句則可用來引導當事人認為的問題或為對方設定的目標,對方的看法為何?會有何意見?能接受的內容與程度為何?而能找到適合自己與對方的合理目標與后續行動。具體問句如:
“針對這個主題,如果你問孩子,你猜他希望所謂問題解決時的情況會是什么?”“他看重的跟你有什么不一樣?”“又有什么是一樣的?”
“是什么讓你覺得,如果孩子少跟這些朋友外出會對他比較好呢?可以多說一些嗎?”“他知道你這些考慮嗎?如果他知道了,會對他有何影響?”
明顯可見,關系問句能促使當事人評估在他們達成目標后,對生活中重要他人的影響,而增加當事人愿意前進的動機(Berg & Dolan,2001; Pichot & Dolan,2003)。而在引用關系問句來引導當事人思考別人對其改變或不改變的意見與反應時,其實也在幫助當事人發展同理別人的能力,同時,這樣的方式也幫助了當事人能更真實地活在他的生活系統脈絡之中,并且實際地面對可能發生的一切(許維素2013; 2014)。
3關系問句于強制轉介的關鍵角色
當事人常常是被家長、家人或校方強制帶來接受輔導的。當事人于被強制來輔導時,需要了解被強制輔導的目的與標準。因為很多被強制來談的當事人多陷在被轉介的憤怒與無奈里,不太能明確得知強制轉介者的目的,或難以感受到轉介者的用心良苦。特別重要的是,強制轉介者常有評量當事人的影響力(例如:退學與否、可否繼續留任、影響法院判決),讓當事人知道他正受到什么樣的評量標準,以及可能會面臨的結果,是當事人的權利,也是讓當事人自我負責的開始。當然,咨詢師也需要知道轉介者的標準,因為有時咨詢師需要與這些轉介者匯報當事人接受輔導的結果。所以,對于受強制來談或非自愿前來的當事人,咨詢師可以詢問當事人對于來到這里的看法與解釋,同時,詢問轉介者等重要他人的意見以及協商目標,常是一個有用的開場方式(許維素,2009;2013;Berg & Briggs,2001):
“你認為自己為什么會在這里?”
“你必須來到這里,是誰的意見?”
“是什么讓他認為你必須來這里?”
“他認為有問題的原因是什么?”
也可以試著詢問當事人對強制轉介者的正向期待與目標:
“是什么想法讓你的母親要你來這里與我說話,她認為這是對你有用還是對她有用呢?”
“他會覺得,如果發生了什么事,會對你是有幫助的?”
“他認為你必須有些什么樣的不同?”
“若發生了什么,他就會真的相信你已經有所改變了?”
“你需要如何說服他說你不用來接受輔導了?”
“你必須有些什么改變,就可相信自己不用再來了?”
需注意,咨詢師是以一種客觀而關懷當事人的態度來問這些問題,同時咨詢師也要給當事人選擇同意或不同意的空間與態度;亦即,咨詢師記得詢問當事人對于被轉介的理由之觀點,從中找到當事人也可同意之處為起點。
由于當事人即使知道了被期待的標準,仍會覺得憤恨不平或覺得做不到;此時,咨詢師可以引導當事人嘗試思考需要改變的“底線”,這會讓當事人覺得容易許多;從最低點開始改變,是一個起點,接著就可以朝著不會被要求來接受輔導的方向邁進。例如:
“在最低限度下,他會說你至少必須要有哪些小小的不同才行?”
“如果1分是不好,10分是很好,你認為他對于你現在的情況會打幾分?”“如果到幾分左右,他就會比較不再來提醒你了?”
或者,咨詢師也可直接提出所知的機構結案標準(Berg & Steiner,2003),讓當事人了解之,以提高愿意合作的程度,也促進當事人對于現實感的增加。當然,此時咨詢師要記得,其所提出的標準需是正向、所欲的、可具體評量、當事人做得到的結案標準,而且若能從這些結案標準中找到當事人同意之處開始推進,以期能激發當事人自身愿意改變之處,會是更具效益的。例如:
“你同意老板要你來晤談的理由嗎?”“怎么說?”
“在法院要你改變的項目中,哪些你也覺得改變了對你是比較好的?”
雖然當事人與咨詢師都需要理解強制轉介者的目標,不過,咨詢師需特別注意:千萬不要太受到轉介者的期待而變得躁進,或者處于要當事人一直遵照轉介者目標的立場,因為這很容易讓當事人更堅信咨詢師是轉介者的盟友,而破壞了好不容易建立的輔導關系。當然,此時挑戰咨詢師的是,咨詢師如何從當事人憤怒或不合作的表達中,注意傾聽到當事人一點點的同意所在(許維素,2009;2014)。
此外,很多當事人,特別是青少年,會重視身旁周圍人的看法與意見,尤其是看重重要他人對自己的評論。若當事人不想改變時,咨詢師可以就當事人看重或喜歡的人(如好朋友、老板、父母)之眼光來提醒他(Berg & Reuss,1998):
“如果你的媽媽(或太太、孩子)知道你想放棄自己的這個想法,他會怎么說呢?”
“是什么告訴你,自殺對你的家人會是有益的?”“你是從何處判斷的?”“他們會同意嗎?”
“關于你想立刻辭職這件事,你的好朋友會有什么意見?”
進而,也可以提醒當事人,別人的反應又會如何影響他:
“當你太太知道你辭職時,她會有什么反應?”“她可能會做什么?”“這對你又會有什么影響?”
“如果你不來上學了,你的好朋友會有多想你?他們會有多擔心你?”
當然,咨詢師也可以從改變對他人的影響或他人協助來提醒當事人:
“如果你決定不辭職了,你的太太會有多開心?”“她的開心對你又有何影響?”
由于這些重要他人是當事人所看重的,連帶他們的意見與反應,也會是當事人重視的,因而較易打動當事人本來執著的心。有趣的是,當這些意見是從當事人透過重要他人立場說出時,效果往往最好;而這些意見若是咨詢師直接提出來的話,反倒會使當事人認為是咨詢師在找麻煩。
是以,每個人都有重要的人際社交關系,其往往也是一個人實際的生活系統,當事人也不例外。由于每位當事人的人際系統皆是獨特的,也絕不同于咨詢師所認定的,所以關系問句將協助咨詢師了解對當事人而言非常具有個人意義的生活細節與例外資源,也同時會增加當事人對另一個重要他人的了解。當然,咨詢師需提醒自己,幫助當事人活在現實系統中,理解別人對他的肯定、支持、期待或要求,是相當重要之舉,但是,咨詢師千萬不要忘了需要協助當事人在面對別人的觀點時,捕捉到當事人自己認可同意的發展方向,如此,方能尊重當事人的自主性,也才能提升當事人的合作性與自我負責能力,并期待當事人因為更能發現與珍惜生活中一直存在的系統支持,而提高了自我價值與行動力量(許維素,2013 ; 2014)。
參考文獻許維素. (2009). 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的應用.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許維素. (2013). 建構解決之道:焦點解決短期治療. 寧波:寧波出版社.許維素. (2014).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理論與實務. 臺北:心理出版社.Berg, I. K., & Briggs, J. R. (2001). Treating the person with the gambling problem. From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Overview. The online course in the winter semester of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guawm_7770-1100_2003m11).Berg, I. K., & Dolan, Y. (2001). Tales of solution: A Collection of hopeinspiring storie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Berg, I. K., & Steiner, T. (2003). Childrens Solution Work.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De Jong, P. D., & Berg, I. K. (2007). Interview for solutions (3rd ed. ). Pacific Grove: Brooks/Cole.Fiske, H. (2003). Considering reasons for living: Solutionfocused conversations with suicidal people. SFBTA Conference.Furman, B. (2008). The workshop of 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 for difficult clients. Taipei.Pichot, T., & Dolan, Y. (2003).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Its effective use in agency settings. New York: The Haworth Clinical Practice Press.
The Nutrients for Love and Support: The Application of Relationship QuestionWeisu HSU(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and Counseling Psychology,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10610, China)Abstract: Relationship question is used to clarify the details of clients personal life resources, and to deepen clients understanding of significant others and reality system. In Chinese society, where people valu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relationship question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interviews. Therefore, by giving example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introduce the multiple purposes and functions of relationship question, one important skill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Key words: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relationship 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