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欣
摘要:該文以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為例,就推動旅游職業教育的產教深度融合,建設現代旅游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旅游人才素質和職業能力水平,辦人民群眾滿意、學生終身受益的職業教育等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職業教育;旅游行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10-0022-03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旅游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與人才的支撐是分不開的,各級各類學校培養和輸送了大量的旅游人才。近年來,我國旅游職業教育發展迅速,據統計,2014年全國招收旅游管理類專業的職業院校達2000余所,在校生約72萬,從人才培養的總量看,數量并不少,但不可否認,人才資源供給不平衡,職業崗位結構不合理,畢業生素質能力與企業要求不適應,新型業態人才缺口大,已成為制約旅游業轉型升級和旅游業品質提升的瓶頸。因此,推動旅游職業教育的產教深度融合,建設現代旅游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旅游人才素質和職業能力水平,辦人民群眾滿意,學生終身受益的職業教育,已成為行業和社會共同的呼聲。
一、旅游職業教育是行業的呼喚與需要,也是旅游職業院校存在和發展的價值所在
曾經一段時間,人們認為旅游業就業準入門檻低、技術科技含量低、服務技能要求低。新的《旅游法》實施之后,一個顯著的變化即在網絡化的智慧旅游時代,低層次的人才已不能滿足現代旅游業的需要,必須吸引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質的旅游從業者,使之形成更加科學、合理的人才隊伍結構,因此,旅游業呼喚旅游院校提供行業需要的人才。怎樣培養旅游企業需要的人才,既需要旅游院校主動問計于企業,也需要旅游企業行業全程參與育人過程,與學校共同把脈專業設置、課程匹配、教學設計、教學質量評估、學生就業創業幫扶等,才能確保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需求相對接。20多年來,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堅持“圍繞旅游辦專業,圍繞旅游育人才,圍繞旅游搞科研,圍繞旅游強服務”的辦學方向,探索具有旅游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了“依托行業、產學結合、接軌國際”的特色辦學之路。
(一)緊緊圍繞旅游行業發展需要,主動設置和調整專業
學院堅持按區域、行業需要設置專業,目前所設的27個專業,主動滿足“大旅游”產業需求,以“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為線索,形成了涵蓋旅游各要素、各主要業態的專業結構。及時根據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旅游新業態的發展需要調整專業(方向),比如依據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要大力發展休閑鄉村、老年旅游和特色旅游品的研發,學院新增設了國際郵輪乘務和老年服務與管理等專業,并調整了休閑服務與管理、旅游工藝品設計與制作等專業方向,力求所設置的專業(方向)更具有前瞻性和引導性。
(二)積極探索政校企合作機制創新,深化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組織體系建設是校企合作機制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學院通過甄選優質旅游大企業,培育深度合作關系。在原有“訂單班”模式基礎上,逐步建立“多層面交叉互動”的政校企合作組織體系,即省級政府主管部門層面的學院發展理事會、各地市旅游部門層面的產學合作工作站、學院層面的“企業制學院”以及專業層面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并形成“政府推動、行業引領、校企聯手、合作共贏”的政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構建政府主導、學校主體、企業主力,有篩選、有評價、有激勵,深度融合的高效旅游職業教育合力機制,為工學結合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強力支持。
(三)牢牢依托區域旅游經濟,強化服務能力
學院以中國旅游研究院旅游標準化研究基地、浙江省旅游發展研究中心、浙江省休閑觀光農業培訓研究基地等研究機構和飯店管理、旅游人力資源開發、智慧旅游等11個產業研究所為載體,打造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在此基礎上,通過與區域地市的旅游部門共同建立20個產學合作工作站,在校外搭建起了學院與地方旅游部門和旅游企業全面合作的平臺,并通過課題研發、職業培訓、送教下鄉等社會服務,走出了“把知識送下去,把課題帶上來”的社會服務新路子。通過校地(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產學相長,校企互哺、校地共贏”的目標,提升了教師行業能力,同時反哺教學和人才培養,也推動了學院的自身建設。
二、人民群眾滿意是社會的期盼與要求,也是旅游職業教育辦學的目標和責任
黨的十八大指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造就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是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職業教育不僅是就業創業的“謀生教育”,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成長教育”,更是整個社會的“幸福教育”。在高素質技能型旅游類人才培養中,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始終把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內容,努力促進學院與企業、專業與職業、學生與崗位的對接,以就業為導向,積極引入第三方機構就業質量評價機制,大力推行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的的“英才計劃”,深入推進多元化旅游人才培養模式。
旅游行業需要人民群眾滿意學生終身受益
(一)依托“企業制學院”,建構校企共育的培養模式
學院與國內外重要旅游企業緊密合作,先后組建了“君瀾學院”、“宋城學院”、“中青旅學院”等12所“企業制學院”。在企業制學院中組建訂單班,如酒店管理專業“南苑班”、景區專業“宋城班”、導游專業“中青旅班”、電子商務專業“攜程班”等,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增強辦學活力。在“企業制學院”建設中,校企雙方共同確立培養目標、制定教學計劃、調整課程設置、承擔教學任務,實現教學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的“三統一”,進一步優化各具特色的“一專一品”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二)秉承“實踐育人”,打造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學院根據各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標準,以學生綜合職業能力養成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導向,構建“校內外一體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一是課程內容理論與實踐的交叉。即“理實一體化”課程內容實行課堂授課與技能訓練交叉進行;二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環節的交叉融合。通過設置一定實訓教學環節,確保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交叉進行。如酒店管理專業第1學期學校理論教學與酒店認知交叉,第2、3學期學校理論教學與酒店見習交叉等等;三是實踐教學中仿真性實訓與生產性實訓的交叉融合。各專業均安排有一定的仿真實訓課時,通過“校中店”和各類項目任務驅動,實現仿真教學與生產性實訓交叉結合。
此外,學院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建立了一批合作緊密、行業特色鮮明、能滿足各專業學生實踐要求的校外實習基地,并開展星級實習基地評審,確保學生實習質量;同時,積極拓展海外實習實訓項目,為學生海外實習實訓搭建良好平臺,先后在日本、美國、阿聯酋等多個國家建立高品質海外實習實訓基地,把國際頂尖企業變為實訓課堂。
(三)推行“課證融合”,探索雙證融通教學模式
“雙證融通”要求學生既要有“雙證”,更要會“雙能”。所謂“雙證”,即學生在獲得高等教育畢業文憑的同時, 通過資格考試取得相應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所謂“雙能”,即掌握知識的能力和上崗操作的能力。學院積極推行“課證融合”,并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專業核心課程標準與相應等級職業資格證書標準的“一體化”,真正實現高職學歷教育“課證融通”模式。要培養“雙能”學生同樣也離不開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學院十分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引進, 年輕教師都要進行職業能力培訓, 選派他們到旅行社、高星級酒店、大型展覽公司等旅游主管部門和旅游相關企業掛職鍛煉,同時,學院每年聘請大量來自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擔任兼職教師,一些重點建設專業兼職教師承擔的專業課學時比例達到50%。
三、學生終身受益是教育的本質與愿景,也是旅游職業教育的核心和任務
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服務終生的教育。經過職業教育,受教育者將形成特定的職業技能,并以之作為謀生的基本手段,并對人的全面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職業教育不是早期終結型的教育,它必然要求人們長期不懈地加強學習,以適應職業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使人們獲得了終身教育的機會。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在高素質技能型旅游類人才培養中,一切圍繞學生,以生為本,堅持從教育理念創新入手,積極推動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理念的塑造,從而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工作的有效開展。
(一)強化國際合作,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
學院遵循“開放、多元、融合”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進一步開拓國際化辦學渠道,并逐步形成以中澳合作為代表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以赴臺交流為代表的校際交流培養模式、以赴日研修為代表的滲透學習研修模式、以赴阿實習為平臺的就業導向頂崗模式、以赴美實習為平臺的短期體驗實踐模式和以中意合作培養為路徑的訂單式培養實訓模式等六種國際化旅游人才培養模式,在校學生通過選拔考核,還可以從美國、韓國、烏克蘭等8個國家(地區)10多所合作院校中自主搭配選擇“交換生、2+2或2+2.5專升本、預科班+插班生”等培養類型,走上各自的成才之路。
(二)注重素質教育,提高學生全面發展能力
職業院校的素質教育,既要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又要著眼于學生的就業和未來的職業發展服務。
結合職業教育特點,拓展學生對職業素養、職業精神、人文精神的認知,著力培育學生的誠信、責任、愛崗敬業以及學會懂做人,精專業,會做事。近年來,學院積極開展文化育人工程,營造了具有濃郁旅游特色的校園文化,創造了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同時,強化職業禮儀教育,大力實施“陽光工程”,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以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為載體,用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生活陶冶學生情操,把德智體美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又如組織豐富多彩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引導青年學生在服務基層、服務企業的實踐中成長成才。
(三)廣拓渠道,推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即使本校畢業的學生能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學院自身也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學院一方面通過“英才計劃”、“陽光工程”等項目,著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養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另一方面,通過開設管理課程、人文素質課程、職業培訓、國際交流、專家講座、社會實踐活動等渠道,加強學生的旅游學科基礎和崗位技能技巧;培養興趣,開闊視野,學有專長,強化綜合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工作。
“旅游行業需要,人民群眾滿意,學生終身受益”是我們辦學的出發點,也是我們為之努力的目標,雖然取得了一點成績和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仍然要提煉,要完善,要發展,期待旅游職業教育蒸蒸日上,越辦越好。
責任編輯朱守鋰特約編輯羅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