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堂
摘 要:開學性教學是一種相對于傳統封閉式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在開放式教學的課堂中,學生可以全面發展,而不是單純局限于課本知識。通過創造一個自由開放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全面提高綜合知識水平。采用開放式教學,應要求學生進行教學活動準備,教師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心理,設計問題的認知情境并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
關鍵詞:中學歷史;開放性教學;意義;實踐
中學歷史教學的過程要求教師盡量使用開放性教學,使學生逐漸養成主動學習探索的習慣。實施開放性教學意味著教師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創建民主自由的課堂。通過課前準備、小組探討和展示,提高課程開放水平。
一、開放性教學的意義
開學性教學是一種相對于傳統封閉式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在開放式教學的課堂中,教師要求學生全面發展,提出問題并解答問題,而不是單純局限于課本知識。通過創造一個自由開放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全面提高綜合知識水平。具體來講,開放性教學的意義具有以下三點。
(一)滿足學生對知識的全方位需求
在開放式教學的模式下,教師所教授的知識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師和學生共同搜集資料、共同進行討論研究,保證了學習方法的多樣性,也滿足了學生對知識的全方位需求。
(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開放式教學手段要求學生自己設立研究題目,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并對問題進行解答。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針對知識盲點,主動提出問題并解答問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
(三)可以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采用開放性教學的課堂中,教師不再單純地進行講課,也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同學生一起探討問題,甚至學生也可以上臺講課。這種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的確立,可以通過教師、學生的雙向溝通和交流,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二、中學歷史開放性教學探索與實踐
(一)要求學生進行教學活動準備
在歷史新課程開課的前一天,教師可通過學生干部傳話,讓學生在課本、練習冊、書籍和網絡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可以是歷史事件的奇聞異事,也可以是歷史新觀點,還可以是歷史謎團,通過尋找問題的過程,可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學習更豐富的歷史知識。在教學準備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沖破思維框架,對歷史事件或人物進行獨立思考。
(二)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心理
課堂心理環境包括學生間的人際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班風和學生個體心理因素等等。在歷史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心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提高,可以激發學生情感,通過正確的歸因方式產生樂觀、愉快和自信的情感。這些積極的心理狀態可以有效減輕部分學生的厭學心理。
(三)設計問題的認知情境
開放性歷史教學的課堂是由多個歷史問題組成的。教師應通讀教材,通過對教材的全面掌握和理解,建立合理的知識框架結構。同時,教師也應該調查學生的閱讀習慣、知識掌握情況和認知思維結構。通過這兩點,教師可以設計出合理的問題。例如,在七年級人教版課本中《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這一單元中,新課標教學要求了解江南地區的開發和北方民族融合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性。根據要求,可以向學生提出第一部分的問題:目前中國北方有哪些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人們都聚集在北方哪個省市?隨著課程的進度,問題逐漸轉換為:從教材的敘述中,可以了解到北方民族融合經歷了怎樣的過程?通過詢問較為簡單的教材問題和生活常識類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習效率。
(四)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
在每學期的開始階段,歷史教師應將學生分成歷史研究小組,根據班級人數進行合理分配,以每組3~4人為佳。在課堂上,布置研究小組不同的任務,例如,小組學習“《清明上河圖》背后的故事”和“歷代著名政變”等。每組設置組長,組長可以為組員分配不同的任務,組員可以利用網絡、圖書館和課外參考書等查詢相關問題和資料。在查詢材料的過程中,可以綜合小組成員的思維,使學生的團體協作意識加強,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小組搜集資料完畢后,還應該由組員對材料進行整理和展示。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圖片展示和視頻展示,使學生了解到更多的歷史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課本重點知識的印象。
歷史是中考考試科目之一,因此提高中學歷史課程的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認為,開放性教學可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全方位需求,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可以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采用開放式教學,應要求學生進行教學活動準備,教師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心理,設計問題的認知情境并組織學生小組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盧孔津.高中歷史新課程開放性教學的初步探索與反思[J].科學大眾,200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