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

摘 要 通過文獻資料法、調查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對長沙縣農村科普的主要措施,以及農村科普的效果進行分析與評價,旨在較全面的分析長沙縣農村科普工作現狀,對長沙縣農村科普工作建設提供一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 農村科普;工作機制;湖南省長沙縣
中圖分類號:G32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27--02
1 長沙縣農村科普的主要舉措
1.1 加大科普資金投入
長沙縣按照與縣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原則,確定縣本級科技發展專項經費按財政決算指出的1.3%列支遞增,從表1可以看出,長沙縣在科技經費方面的支出逐年遞增,科普支出在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略有增幅[1]。
1.2 完善科普設施建設
在長沙縣科協的組織下,近年來,長沙縣以“一欄一室”為標準,不斷完善科普設施,進一步鞏固科普宣傳陣地。“一欄”即:科普惠農(惠民)宣傳欄和科普畫廊;“一室”即:科普活動中心(室)。目前,全縣每一個鄉鎮(街道)都建有一個科普活動中心,80%的村和社區(金井鎮惠農村、青山鋪鎮青山社區、江北鎮農校、跳馬鄉喜雨村、北山鎮青田村、干杉鄉萬龍村、春華鎮春華居委會、路口鎮路口社區、雙江鎮農裕村和開慧鄉清泰村)建有1處科普宣傳欄、1個科普圖書室和1個科普活動室[2]。
1.3 創新科普宣傳手段
充分發揮電視、網絡等現代傳播媒體的優勢,創新科普宣傳手段。利用中國科協“科普大篷車”信息資源,已連續七年與縣電視臺聯合舉辦科普電視專欄節目,在長沙縣電視臺播出[3]。同時,長沙科協還與網度公司合作,進一步完善豐富“長沙縣科普信息網”的內容;與移動公司合作,開通了“科普短信平臺”,定期向廣大移動用戶發送科普知識短信,突出“低碳、節能、環保、健康”主題;與長沙縣電影公司合作,開展送科普電影下鄉的活動,并制作的《農村實用技術ABC》光碟作為送科普電影下鄉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進一步整合資源,搭建和完善科普工作平臺,擴大了城鄉居民獲取科普知識和科技信息的渠道。
1.4 重視科普示范項目建設
在科普“四進”“五創”示范活動基礎上,廣泛開展了創建“科普示范鄉鎮(街道)”“科普示范村”“科普文明社區”的活動和“科技示范戶”“科技致富帶頭人”“科普文明家庭”的評選活動。目前,在全縣已形成了以安沙鎮、黃花鎮等12個科普示范鄉鎮(街道),黃龍新村、和平村等14個科普示范村,開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黃興中學和黃龍小學等10所科普特色學校為主體的科普示范體系。其中,長沙縣自成肉牛養殖基地榮獲全國科普示范基地,曙光山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葡萄種植基地榮獲湖南省科普示范基地,黃興蔬菜協會榮獲湖南省先進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
縣科協切實加大科普示范基地、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示范戶、科技致富帶頭人的培育力度,引導他們向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發展,進一步發揮科普示范基地、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示范戶和科技致富帶頭人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農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1.5 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科普活動
1.5.1 舉辦大型科普集市,惠及千家萬戶
近年來,長沙縣科協結合“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和《科普法》宣傳月、《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宣傳月等活動,共組織舉辦了6場大型的送科技下鄉暨科普集市,40多場各具特色的小型送科技下鄉活動和科普進社區活動。共組織動員了600多名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開展科普宣傳和技術咨詢服務,設置科技咨詢臺260多個,展出各類科普展板、掛圖860多塊(幅),贈送科普資料8.62萬份,科普宣傳單2萬多份,科普圖書6 100本,農村實用技術光碟350套,推介農作物新品種80多個,農業生產新技術30多項,免費提供蔬菜良種1 600多份,參與活動的干部群眾達18萬余人次。
1.5.2 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培育新型農民
依托“科普惠農講師團”,充分利用“農函大”“農廣?!薄⒖h委黨校和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管理中心和村級“科普學校”等培訓資源,圍繞發展農村經濟、推動農業產業化和促進農民致富奔小康這一目標,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舉辦了10多期鄉鎮(街道)干部和村干部的科技短訓班,主要是進行農業農村政策法規、市場經濟知識和科技致富技能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基層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帶領群眾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重點實施了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以“圍繞主導產業、培訓專業農民、進村辦班指導、發展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為指導,培養一批“覺悟高、有文化、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
2 農村科普的效果評析
2.1 科普設施、信息獲取方式及科普內容
調查范圍內的鄉鎮均以達到“一欄一室”的建設標準,但在科普設施的使用方面效果并不理想。87.2%的被調查者表示并不關注科普宣傳欄,關注科普宣傳欄的村民普遍表示宣傳欄的內容缺乏時效性和趣味性;64.5%的被調查者沒有使用過科普活動室,而使用過科普活動室的村民則基本表示活動室內的設施并不能滿足科普需求。由此可見,雖然有“一欄一室”,但其實效性、趣味性等都有待提升,流于形式,難以滿足村民對科普的需求,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在科普信息的獲取方式上,主要都是通過廣播電視、計算機互聯網、手機互聯網、手機的短信、圖書、報紙及宣傳欄等幾種。而根據調查情況反映,村民們較為喜聞樂見且能獲取較多有用信息的方式排在前三的依次為電視、電腦網絡、手機短信,相對而言,電視依舊是農民獲取科普信息的最主要途徑,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以及農業信息平臺的建設則使得電腦網絡和手機短信在農村科普信息推廣中為農民提供了諸多便利。
科普的內容方面,根據調查統計,電視的科普內容較有普遍性,而村民通過電腦網絡獲取的科普知識通常是較有針對性的,手機短信方面的科普內容則常常是植物病蟲害和牲畜疫病防治的預報以及培訓、檢查等方面的內容。
2.2 科普培訓、活動及示范效果
科普培訓方面,據調查結果顯示,長沙縣各級政府、科協和其他科普機構每年都會不定期地舉行各類培訓,并通過各種渠道通知村民參加,且絕大部分的培訓都是免費的。62.7%的被調查者都表示每年會參加1~2次的培訓。但通過與村民們的交談了解到,培訓的時間不甚合理,常常會與農作時間沖突,村民們在自愿的情況下都難以抽出時間參加培訓;培訓的內容較為專業化,不利用在實踐中采用和實施。綜合來看,以集中培訓的方式開展農村科普工作其效果并不如人們所想般樂觀。
相對于科普培訓而言,科普活動例如科技下鄉、科普周等則更受農民的歡迎。87.2%的村民表示每年會參與1~3次的科普活動,并樂于參與其中。將科普知識直接送到農戶家中,或針對農戶的種養殖情況給予針對性的指導是農戶們最為歡迎的科普方式,然而農戶們表示這類科普活動并不多見。一般的科普活動雖然較有趣味性,且在時間上給農戶們提供了不少的便利,但是其實效性欠佳,在實際農業生產中的采用并不多。
科普示范的效果則明顯優于前兩項科普形式。農戶方面表示,科普示范不僅讓農戶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科普效果,而且還在當地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示范基地負責人方面則表示,通過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設給自身的發展帶來了經濟、技術等方面的支持,使其獲得了更多的收益;同時,能為其他村民提供更多的農業技術方面的幫助。但是,普通農戶表示創建科普示范基地的“門檻”過高,普通農戶難以爭取到創建科普示范基地的機會;而現有的科普示范基地主要以其自身的生產為主,尋求技術支持和科普幫助的便利性欠佳,科普示范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沒有發揮到位。
參考文獻
[1]張艷,石順科.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的示范期評價體系構建[J].科普研究,2013(5):21-24,75.
[2]喻紅艷,周艷.長沙縣發展現代農業的實踐與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5):325-326.
[3]向良平.長沙縣:2013年長沙縣科技活動周啟動[J].湖南農業科學,2013(12):59.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