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楊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大連116029)
淺析門德爾松《無詞歌》中的循環組合曲式原則
司楊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大連116029)
《無詞歌》是門德爾松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雖然鋼琴小品《無詞歌》篇幅短小,但是里面的曲式結構卻特別豐富,而循環組合曲式原則就是其中的一種,本文將通過分析《無詞歌》中的循環組合曲式原則,讓我們更深入的了解到門德爾松的作品,更能了解《無詞歌》豐富的內涵。
曲式結構;循環組合曲式原則;曲式分析。
鋼琴小品由古典主義之前的鍵盤樂器發展而來,在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們都是推崇較大型的奏鳴曲式,直到浪漫主義時期,鋼琴小品才逐漸得到了作曲家的重視,并得以發展。門德爾松的《無詞歌》在這個時期,就成為了鋼琴小品的代表作,門德爾松的作品《無詞歌》深受同門費爾德和陶伯特的影響,但又有很深的不同,門德爾松的《無詞歌》音樂偏重于對生活感受和自然風光的描寫,很多作品來自作曲家真正的感受,偏向于真正地抒情描寫。門德爾松雖然也曾創作了大量的聲樂作品,但是最能代表門德爾松獨創性的還是他的鋼琴小品《無詞歌》。
無詞歌的作品風格是:一是《無詞歌》是以抒情性和歌唱性為主的特點的旋律;二是在織體伴奏的獨特性,每一首樂曲主要是一種伴奏織體來伴奏;三是旋律的發展與音樂語言陳述結構的多樣化;四是內容相似,篇幅精簡。《無詞歌》的每一首曲目都是精品,篇幅雖然短小卻有豐富的內涵;五是作品的曲式豐富性。在《無詞歌》當中,曲目雖然篇幅短小,但是曲式結構卻很豐富,包含各種曲式原則,如:并列組合原則曲式結構原則,再現組合的曲式結構原則,循環組合原則曲式結構的樂曲,奏鳴曲式原則曲式結構的樂曲,這些豐富的曲式原則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門德爾松的《無詞歌》增加了光環,下面就為大家來分析《無詞歌》中含有循環組合原則樂曲的曲式分析。
(一)回旋曲式
循環組合原則類似于回旋曲式的一種。傳統上認為回旋曲式是有中世紀詩歌體裁移到音樂中的結果,這是俄國音樂理論學家阿連斯基也認同此看法。回旋曲式的別名又叫做循環體。(這也是我國獨特的一種名稱)。“回旋”這個詞的意思主要是“循環往復”這也是回旋曲式的特點。主題的反復在現,一般來說不少于兩次,若是一次的循環往復,在形式上其實更類似于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另外回旋曲式可以和多種曲式加以結合,如奏鳴曲式,變奏曲式和再現曲式結合,從而形成回旋奏鳴曲式,回旋變奏曲式,回旋三部曲式和回旋組曲等形式。門德爾松的《無詞歌》中就有多種這樣的表現,這里先分析和再現曲式的結合。
(二)《無詞歌》中的循環組合原則
這里所謂《無詞歌》中的循環組合原則,是因為在《無詞歌》里的并沒有古典樂派時期的那種規范的回旋曲式。一般來講,循環組合最簡單的形式是A+B+A+B+A的形式,這個打破了原有的循環曲式結構的原則,也就是三部-五部曲式,而三部-五部曲式中反復的B不是原樣反復,一般是調性上的變化,就變成了雙三部曲式,而雙三部曲式再繼續發展B變成C,就變成了傳統上的回旋曲式。
(三)《無詞歌》中含有循環組合原則樂曲的曲式分析
1.曲目分析這里也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根據再現單二部曲式發展出來的,另一種是根據單三部曲式發展出來的。
(1)根據單二例:作品102之2。曲式結構圖。
A B B"
a+ a' b+a'b'+a"
4+4 4+4 4+4
D 升f 升f D 升f D
從圖示上可以明顯的看出,這首樂曲是由簡單的單二部曲式結構發展出來的,b'中并不是簡單的反復,也不是簡單的變奏,而是變成了整個樂曲的高潮點。
(2)根據單三例:作品30之2曲式結構圖。
A B A' B A"
8+9+1 8+8+1 8+9 8+8+1 8+14
降b降D 降b降b 降b降B降B
我們看到這個曲目的結構特點是,在循環中A段從調性到結構都起到了巨大的變化而B段卻沒有變化,作品采用了同主音調性變換的方式來結束。很明顯這部作品是由再現單三部演變而成的三部—五部曲式。
2.雙三部曲式。
由于B部分的反復部的非原樣再現而形成的曲式,更接近回旋曲式。
例:作品67之4的曲式結構圖。
前奏A B 連 A'B'連 A'補 尾聲2 8 14 5 12 14 9 12 4 16
C-G C-F-G C:V C a-d-E C:V C C C
此作品是一首雙三部曲式結構的樂曲,是一首快速。有高超技巧的鋼琴小品,A部的再現在屬調上結束,其變化以及結構的擴大充分體現了,再現單二部曲式中所常有的組合關系。而B部雖然主題不變,但是調性卻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反復分別在屬調和下屬調上出現,并且采用了大小調式的對比。使曲目雖然反復卻不單調。
(四)循環原則與奏鳴原則結合
循環原則除了在再現單二部和再現單三部曲式上有著充分的體現,還可以與奏鳴原則相結合,也有的被稱作是回旋奏鳴曲式,也是邊緣曲式。這種曲式的基礎是全曲在奏鳴曲式原則的框架下,在呈示部和再現部的末端在增加以主部再現,來形成回旋的因素。常見的有:七部回旋奏鳴曲和五部回旋奏鳴曲。五部回旋奏鳴曲中沒有展開部,再現部的副部會產生調性符合,雖然也是A+B+A+B'+A的形式,但是卻與三-五部曲式或者和雙三部曲式有著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B'中的調性回歸問題。如:A (主調)+B(復調)+A(主調)+B(主調回歸)+A(主調)。《無詞歌》中的第43首,為五部回旋奏鳴曲,此外《無詞歌》中作品38之也采取了循環與奏鳴原則相結合的方式,但是卻有著自己獨特的方法。這部作品不是傳統古典七部回旋奏鳴曲的框架,也不是五部回旋奏鳴曲的構造,它同時綜合了早期和成熟時期奏鳴曲式以及古奏鳴曲曲式的特點,音樂手法獨特新穎。作品中用到了展開部用主部再現展開,再現部主部與副部相結合的發展手法,令人耳目一新。這些獨特又具有創新意識的手法讓古今中外的作曲家至今贊嘆不已。
總的來說,門德爾松的《無詞歌》作品雖然篇幅短小,但是卻有這豐富的曲式結構原則,循環曲式原則就是其中一種,無論采用何種曲式方式都是為了讓曲目的主題進一步的發展,再循環組合原則中,無論是三-五部曲式,還是雙三部曲式都是在再現原則的基礎之上的進一步發展。A部的每一步再現每次變化,依舊符合起開轉合的基本原則,由此可見門德爾松在再現單二或者再現單三里加入循環曲式原則。不僅僅是為了加深A的形象,而是在一遍一遍的反復中加深情感的渲染,真正地讓人們深入其中。或許這就是門德爾松作品的魅力吧。
J601
A
1005-5312(2015)29-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