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王嘉彥
【摘 要】高校對于貧困生的資助工作已有一段的歷史,從當初的幫助貧困生解決上學、生活所需的費用,到現在資助工作已經擴展到育人的層面。在這演變的過程中,高校資助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作者分別研究了資助工作的成績及問題,并給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資助工作 ? ? 高校 ? ? 成績 ? ? ?貧困生 ? ? 不定 ? ? 建議
一、高校資助工作簡介
高校資助工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1952年頒布實施《關于調整全國高等學校及中等學校學生人民助學金的通知》,其實質是在免除學費的基礎上實行人民助學金制,目的是為了補貼貧困學生的“伙食和其他生活困難”,這就是最初的對全國大中專院校在校學生的資助政策。隨后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幫扶大學生的資助政策,直到2007年5月,國務院確立了“獎、貸、勤、助、補、免”和綠色通道等多形式、多元化的綜合資助體系,即通常我們所說的新資助政策。自此之后,我國高校資助工作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保證大學生的學費及生活費已經不再是高校資助工作所頭疼的問題了,資助工作已經慢慢向著加強學生的自強教育、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感恩意識的育人教育、關注貧困學生心理健康的心理教育工作傾斜,讓同學們得到資助的同時,可以奮發進取、努力學習、增長才干。
二、資助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績
1.保證家庭困難的學生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隨著國家政策、社會關注度及學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如今已經不會再出現因經濟原因無法上學的情況了,同學們可以通過生源地貸款及國家助學貸款來完成大學夢。同時還設立了: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等獎項,很好地解決了貧困生因無法交學費而被大學拒之門外的情況。
2.高校資助工作更加完善和專業,制度保駕護航
目前高校資助工作可謂深入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日常的新生報到綠色通道、獎助學金的發放以及貧困生身份認定等工作外,學校還積極拓寬勤工助學的崗位,特殊節假日關心慰問貧困學生,固定月份對特困學生給予特困補助,建立明確詳細的資助工作流程,建立貧困生貧困檔案,啟用學生征信系統,運用信息的力量對學生進行統一有效地管理等一系列深入學生學習生活的資助活動,使得資助工作變得更加完善。除此之外,還組織學校資助工作的負責人參加高校資助方面的培訓,相互學習、增長經驗,彌補不足,還會定期組織資助工作論壇,這些都可以使資助工作變得更加專業。最后在國家資助政策的護佑下,高校工作才得以平穩發展。
3.高校資助育人、感恩、志愿、誠信教育成績顯著
學校為了將資助工作的意義進一步延伸,開展了育人、感恩、志愿、誠信教育一系列活動。學校通過資助老師耐心、細致入微、情感化地關心每一位貧困生的做事態度,榜樣式的教授感動貧困生,教育他們如何做人;每次得到社會企業或個人的資助,學校都會要求受資助學生寫一封感謝信寄給資助人,這一小小的舉動足以教會學生學會感恩;學校還會與社區、街道以及企業合作,讓貧困學生們積極投身到志愿活動中去,讓他們可以在感恩社會的同時多多接觸社會;我校還建立學生誠信卡片,這一卡片記錄著每位學生大學四年的每一次交學費情況,獲得獎項、處罰以及資助的情況,這些都可以為畢業生服務,向面試單位展現自己良好的誠信品質。
三、資助工作存在的不足
1.貧困生的身份認定問題多
國家一直在強調多幫一個貧困生,國家將多一個人才,但由于各個地區對于如何界定貧困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很難測評。高校對于貧困生認定都是通過學生入學拿來的各地方開據的貧困生認定材料,然后學校通過審核的方式來確定貧困生。這里面就存在兩個問題。首先,地方開據的證明材料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有些地方的認定工作確實存在“走后門”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就會給學校的審核帶來麻煩。其次,學校審核貧困生的時候,只憑據認定材料及主觀認定,并沒有實地考察等環節,那么作假的貧困生就可以渾水摸魚。我校在每個班級都設立了以班主任為組長,班長、普通同學、貧困生代表為組員的貧困生測評小組,這個看似公平的對貧困生的認定也存在著問題,同學之間也往往會出現“走關系”的現象,同學之間怕得罪人,所以隨意評定某同學貧困的現象常有發生。
2.貧困生心理問題復雜
多年來我國一直在關心貧困生的物質資助,擔心他們不能上學,擔心他們的溫飽情況等,但從來沒有重視過他們的心理情況。貧困生的心理問題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首先,自身來自農村,家庭條件不如身邊同學好,有些同學會因此而奮發努力,但有些心理承受力較差的學生會因此而產生自卑感,缺乏自信,疏離朋友,久而久之易產生心理問題;其次,成長的環境也會造成心理問題。部分貧困學生,從小在家中嬌生慣養,缺少自理能力,面對新環境就會缺少安全感,再加上物質上的不對等,長久下去就會失去自信和自尊,隨后就會朝心理不健康的方向發展。
3.貧困生的道德問題棘手
我國現在的政策是貧困生資助全覆蓋,這就導致了一種“被資助”的現象在高校中蔓延開來。有些貧困生在學校里的學習成績一般,也沒有什么突出的貢獻,而在每年發放助學金的時候會給其發放資金資助,這種現象長久下去就會在他們心中產生一種“我貧困,所以我就能得到助學金”的想法,這種依賴心理會逐漸演變成嚴重的道德問題。除此之外,有些貧困生會選擇國家助學貸款,在他們畢業的時候有些同學會變得缺乏信用,他們不按時支付銀行本息。這樣下去銀行就不愿意發放貸款,貧困生就會貸不到錢,進一步影響資助工作。這種惡性循環的結果也會在德育教育中產生不良的效果。
四、結論及建議
1.正確把握方向,引導貧困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與高校貧困學生資助工作緊密結合。大學是社會主義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大學的首要目的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貧困生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黨和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財力,給予貧困生特殊的照顧,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所特有的。在開展高校資助的同時,學校應確保貧困生得到社會主義的關懷,使他們堅持完成學業,盡快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出力,延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建立審核長效機制及合理的測評跟蹤體系
高校對于貧困學生資質的審核應建立在長效機制下,而不應簡單地通過貧困生認定材料草率了事。高校可通過教育部在各個省市建立資助工作部門,對于貧困生的資質進行家庭走訪調查,且對于確實困難的學生家庭繼續跟蹤其得到受助資金后貧困條件是否好轉,受助資金是否用于改善貧困條件上等。除此之外,還應改進班級貧困生評價審核體系。像我校除了班級測評小組總體把握外,還通過學生征信系統讓全班同學匿名進行貧困生貧困程度認定,反饋其平時生活中是否認真努力學習等情況,便于輔導員和學校掌握受資助同學的具體情況,對于揮霍資助資金且教育無效的學生,下學年應取消其受資助資格。
3.擴展勤工助學,堅持資助育人教育
學校應利用貧困生的課余時間,組織他們參加助教、助管、助研、黨團委助理、圖書館、實驗室、后勤等各部門的勞動以獲得合法報酬用于補貼學業的實踐活動。除了在學校內進行勤工助學,學校還可以聯系校友企業、周邊社區等讓貧困生參加勤工助學。在增加了勤工助學渠道外,還應考慮對于工時費用的提高。這樣一來,既可以消滅他們不勞而獲的德育污點,又可以培養貧困學生的勞動感恩意識、自立自強的精神,增強他們的誠信意識。
資助工作任重而道遠,高校進行資助工作時應堅持政策、把握方向、經驗交流、勇于改進。
【參考文獻】
[1]黃建龍,陳雯.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思考[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9,11(3):75-78.
[2]譚紅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