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明

【摘 要】在《汽車機械基礎》課程建設過程中通過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促進優質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促進品牌課程的形成及教學質量的提高,從而培養出更多的符合社會需要的實用型技能人才。
【關鍵詞】《汽車機械基礎》 ? ?課程改革 ? ? 教學方法 ? ? 課程內容
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推動教育結構調整,提高勞動者受教育年限,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促進教育公平和城鎮化有序推進,國家相繼出臺了很多政策文件,支持中職教育的發展。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職業教育提出了發展、改革和保障三方面的任務,以全面推進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以服務為宗旨,著力推進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課程教材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深度對接,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自治區根據國家的要求,制訂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若干意見》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深化職業教育攻堅五計劃》。
汽車維修行業對維修人員的專業技能及專業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就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汽車專業建設更要上升到更高的層次。隨著我校相關建設最終驗收,我校汽車專業從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校企合作的建設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體化教學的改革已經歷5年,基礎條件非常成熟,從行業發展及教學改革要求來看,品牌課程的建設勢在必行。
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廣西物資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根據行業需求,按照“能用、夠用、實用”的原則,配置具有行業項目加工能力的設備。同時,從企業和行業聘用一批既能運作項目,又能完成教學任務的人才,發揮設備和人才的優勢,對中職學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做了大膽的嘗試。《汽車機械基礎》是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較差、理論理解能力不強,這是現實狀況。為了讓他們更好地學好專業課,打好專業課基礎,本課程改革意義重大。通過對企業需求的調研,結合教學、生源兩方面的現狀,使中職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等相關專業群的人才培養更加符合企業生產的需求,教學方法更適合學生的學習心理,我們把中職本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等作為項目研究的核心內容,以實現我們的培養目標。
一、課程內容的改革
根據汽車維修企業發展的需要及實際工作過程為主線,針對汽車維修崗位職責,經過校企委員會與課程團隊及專業指導委員會的共同探討,確定汽車維修崗位所需的技能、管理理論、職業素養,以項目為載體,確定課程內容,達到能力、知識和素質的結合。
以往的《汽車機械基礎》課程內容是按教材的章節順序進行,以理論為重點,而職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能,怎樣做和做得更好是重點。基于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價值取向,設計了按項目即工作任務的工作過程來編排課程內容,組合劃分為八個項目,各項目分解為多個“項目單元”,依據知識技能要求,確定相應的知識目標,使得教材內容“適應、夠用”“知行統一”,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原則。具體設計如下:
項目序
號 項目名稱 項目主要內容
項目一 認識機械
項目單元一 ?認識機器、機構及其組成
項目單元二 認識運動副并能繪制機構運動簡圖
項目二 螺紋、鍵與銷的連接
項目單元一 ?螺紋連接
螺紋的選擇與應用 (實操:制作螺紋)
項目單元二 ?鍵連接
鍵連接的選擇與應用(實操:鍵的拆裝)
項目單元三 ?銷連接
銷連接的選擇與應用(實操:活塞銷的拆裝)
項目三 軸與軸承 項目單元一 ?軸
汽車用軸的選擇及應用(實操:變速箱軸的拆裝)
項目單元二 ?軸承
汽車用軸承的選擇及應用(實操:變速箱軸承的拆裝)
項目四 認識聯軸器、離合器與制動器 項目單元一 認識聯軸器的類型及用途
項目單元二 認識離合器的類型及用途
項目單元三 認識制動器的類型及用途(實操:剎車鼓的拆裝)
項目五 帶傳動、鏈傳動 項目單元一 ?帶傳動
汽車用皮帶的選擇與應用(實操:空壓機皮帶的拆裝)
項目單元二 ?鏈傳動
汽車用鏈條的選擇與應用(實操:發動機正時鏈條的拆裝)
項目六 齒輪傳動 項目單元一 認識齒輪傳動的類型及基本常識
項目單元二 ?常見齒輪傳動的基本知識
項目單元三 ?齒輪傳動的維護
項目七 平面連桿機構及
凸輪機構 項目單元一 ?平面連桿機構
(實操:雨刮器的拆裝)
項目單元二 ?凸輪機構
(實操:發電機凸輪軸的拆裝)
項目八 液壓傳動 項目單元一 ?液壓傳動的基本知識
項目單元二 ?液壓系統常用液壓元件的識別
據此,我們編寫了《汽車機械基礎一體化實訓教材》和《汽車機械基礎一體化實訓手冊》實行并推廣使用。同時,我們把職業道德素質修養的相關內容穿插到相應的項目中,如團隊合作、學習態度、安全意識、責任心、工作態度、頂崗心得、課外實踐等內容納入本課程教學中,使道德修養貫穿于教學全過程。
二、課程教學改革
(一)教學手段的改革endprint
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采用“滿堂灌”的方法講授學習內容,課堂單調乏味。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知識、能力得到重新整合,建構合理的知識、能力結構,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所以教學手段單一的狀況應徹底改變。由于本課程實際性強、情景豐富的特點,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
我們主要是利用汽車運用與維修實訓基地(其中有專門的汽車機械基礎實訓室)為教學提供全真的環境來開展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的汽車機械維修崗位上“工作”:完成前臺預約與接待、維修前檢查與評估、具體維修等項目內容。
我們通過利用各種教學輔設備優化教學手段,豐富多種教學資源,建立了課程資源庫。利用多媒體、網絡媒體把汽車機械維修搬進課堂,將一些板書不易講清楚的問題,直接形象地展現出來;利用敏捷科技公司開發的汽車運用與維修仿真軟件讓學生進入虛擬的汽車維修崗位中“工作”。
(二)信息化、數字化教學是現代化職業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學資源庫的建立成為我們工作的重要內容
圍繞專業課程進行信息化 、數字化改造,是目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汽車機械基礎》基礎專業課程及其資源庫建設體現了課程信息化、數字化改革的要求。教學資源庫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課堂教學,通過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強調教學的互動性和有效設計,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且經過教師的精心設計,顯得更實用和易于接受。同時,旨在開發學生主動性的教學方法也在立體化教材的幫助下得以實現。教學資源庫建設還突破了教與學的時空限制,可以按照不同的對象、環境和設計目標來設計教學模式,有利于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與潛能,從而有利于發揮過程對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課堂外的自學更加便捷和有效。
我們成立了課程開發小組,展開調研,搜集企業案例、教學素材;制作了優秀教師的示范課錄像(光碟)和學生實訓錄像以及制作企業汽車檢測操作示范、過程講解、模擬演示的視頻光碟;編制了《中職汽車機械基礎一體化實訓教程》的電子教案和《中職汽車機械基礎一體化實訓教程》教學課件;制作了本課程的數字化教學資料、試題庫、習題庫、教學案例、企業案例、文獻資等數字化資料,并放進了學校內教學網站、教學資源庫平臺,努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課程開發及資源庫建設共建共享。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
基于汽車機械基礎崗位工作過程,《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打破過去傳統的理論與實踐分離的教學模式,構建教學“做中學,做中教”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情景教學法,多媒體、網絡教學法,頂崗學習法,任務驅動法,案例分析法,觀察法等。下面是我們常用的幾種教學法的簡介。1.情景教學法:利用校內實訓基地為教學環境,實施情景模擬教學,將汽車機械基礎崗位的工作內容引入課堂,營造與現實工作有內在聯系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將所學抽象知識具體化,同時也讓學生適應、理解現實工作的重要意義。2.多媒體、網絡教學法:讓學生感到很直觀且易于接受和模仿。在傳統的教學中,只能靠學生的想象來理解,難以掌握。3.頂崗實習法:我們和很多汽車維修、營銷企業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建立了校企合作協議,并且成立了校企合作定點班,如廣本班等。它們都是我校的校外實習基地,按照教學需要和進程,學生到這些企業去進行頂崗實習,主要是以在崗一線服務的實習。
三、課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通過教學改革,在《汽車機械基礎》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中,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考核,重視過程性評價,將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形成充分考慮職業技能掌握程度和評價本身對職業能力形成的促進作用的評價方式;同時,我們改革了過去由教師一個人決定的評價方式,采取了教師、企業和學校相結合的多元方式。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企業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考評;實習結束后,學校根據企業評定,結合學生在校成績和實習總結進行總評定。考核內容包括:理論知識,操作及解決問題能力,職業道德素養。其中,理論知識占35%,操作及解決問題能力占50%,職業道德素養占15%。按照專業的標準進行考核,最后得出總成績。我們還把獲得“汽車維修中級工證書”納入考核體系,使得課程教學目標與實用的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
四、本課程的主要特色
1.通過課改,整合了專業基礎課的知識系統,體現了“淺顯、易懂、實用、夠用”。
2.注重了理論知識與技能知識的結合,將理論、實踐課程相關內容有機地結合。
3.課程引入“項目”教學,把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融為一體,將課程內容拓展到專業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領域。
五、總結
通過對《汽車機械基礎》課程的改革,以典型汽車為載體,根據課程目標,采用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方式,組織涵蓋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與社會生活,實際生產相關聯的實踐問題、理論知識、操作技能以及學習評價等內容。并通過教材設定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技能訓練和教學評價反饋體系,實現“教、學、做、考”四位一體的教學體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