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強
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美麗的夢想,讓孩子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追夢途中,有許多美麗的花絮,這個案例就是眾多花絮中的一個小片段。
【背景】
現在農村孩子的父母大多數都不在身邊,成了留守兒童。爺爺奶奶順理成章成了他們的監護人。隔代的愛更多的是沒有底線的溺愛,這對孩子日常行為的養成影響很不好。我作為班主任,看著這些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心中想的是如何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但是,這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不管不問。如果是這樣,就不是關愛,而是害了孩子們。
【案例】
2013年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我擔任了四年級的班主任兼數學老師。已經開學兩個星期了,每天我都會第一個來到教室,打開門窗,樂滋滋地看著學生開心地陸續走進教室。但是我發現一個問題——每天都有遲到的學生。早上趕不上晨讀的學生大有人在,甚至中午趕不上第一節課的學生也有。每次問起,他們都有充足的理由。無非前一天晚上睡得晚了,早上醒不了;爺爺奶奶做飯晚了;車子壞了,走著來的……對此,我已經開了兩次班會特別強調準時到校的重要性,還幫他們想辦法,比如設鬧鐘,前一天晚上睡前檢查自行車……但是收效甚微。
【分析原因】
首先,學生現在已經是四年級了,但是他們依然和低年級一樣,對自己的要求沒有改變,沒有意識到已經是中高年級了。其次,是家庭因素,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的溺愛,讓這些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意識不到遵守紀律的重要性。
【教育方法】
為了改變這些學生的壞習慣,我以身作則,每天總是第一個來到學校,班會上連續兩次強調這個問題,但效果依然不明顯。
照例是時間距離遲到的時刻越來越近,還有很多的學生沒有來。我心里暗暗著急,想著該怎樣發表長篇大論,對這些孩子進行思想教育。丁零零的鈴聲打斷了我的思考。踩著鈴聲進教室的那名學生隨手關上了門,緊隨其后的那名學生正好沒有趕在鈴聲響進教室。他很無辜地望著我,我搖搖手,示意讓他進來,并順手用拖把頂在門后邊,防止被風刮的響聲太大震動玻璃。巧的是我剛剛頂上門,手還沒有離開門的時候,又一名遲到的學生趕到教室門口,輕輕地推門。我童心大起,和他開起了玩笑。他輕輕地推門,我輕輕地頂住;他再用些力,我便加大力度。如此兩次三番,這個學生無奈地走到后門,悄悄地走進了教室。看到前門后面的我,臉紅了。同學們也都笑了。
幾分鐘后第二批遲到的學生被我如法炮制,被拒之門外幾次后從后面進入,教室又一次傳來學生天真的笑聲。終于等到最后一個學生進教室了,笑聲也最后一次響起。
我靈機一動,心想:這就是一次很不錯的機會呀,每個被拒之門外的學生都是紅著臉走進教室,說明他們意識到遲到了,知道遲到是不對的。于是,我點破這次被拒之門外的學生的共性——遲到,然后提出希望,并且在課下逐一調查了這些學生遲到的原因,單獨找這些學生談心,和他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從此,遲到不再是家常便飯,即使偶爾有學生遲到,學生也會找到我主動說明原因。
【教育反思】
遲到的話題是老生常談,老師解決的辦法無外乎兩種,一是苦口婆心型,一是懲罰型。這兩種方式我都不太贊同,第一種作用不會很明顯,第二種效果會很顯著,但是會讓師生間的關系變得緊張,甚至對學生的心靈造成傷害。一個小小的玩笑,就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適時進行教育,既讓學生改掉遲到的毛病,而且還欣然地接受老師的教育方式。
教育無小事,處處皆學問。只要我們心中有愛,把握得體,教育也就成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業。為了我心中的教育夢,抓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實現快樂教育,無論這條路有多少艱難坎坷,我都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