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尚在試點階段,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文章分析了云南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踐與存在問題,提出了促進云南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云南省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問題 發展策略
2009年9月1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標志著新農保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新農保具有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鮮明特征,政府補貼是新農保的一大亮點,其與自我積累式的老農保有本質的區別。新農保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繼取消農業稅、農業直補、新農合、農村低保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項重大惠農政策,對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切實解決“三農”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但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在我們這樣一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的農業大國,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從試點、完善到制度成熟需要一個過程,必然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通過試點,我們應該盡快解決新農保制度存在的各種問題,推進新農保制度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云南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開展現狀
(一)云南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實施方案
根據《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12月頒布了《云南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施辦法(試行)》,具體規定了云南省新農保試點的實施方案。新農保貫徹“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的基本原則,根據規定,我省新農保的參保對象是試點縣區域內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具有本省戶籍的農村居民。新農保繳費標準為每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個檔次,參保人可以自主選擇繳費檔次,多繳多得。根據實施辦法,參保人按規定繳費后,可享受省財政給予的每人每年30元的繳費補貼,在此基礎上,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提高繳費補貼。參保人領取的養老金由個人賬戶養老金和基礎養老金兩部分組成,支付終身。根據文件規定,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老年人,不用繳費,可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新農保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暫定為每月55元,國家將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適時調整。
(二)云南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踐
根據國務院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有關精神,云南省人民政府確定了嵩明、巧家、富源、彌勒、南華等16個縣作為云南省首批新農保試點縣。2010年云南省第二批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在嵩明縣啟動,全省新增威信、師宗、石屏、勐臘、永平等21個縣市區為新農保試點縣。至此,全省16個州市、37個縣市區已開展新農保試點工作,覆蓋農業人口950多萬,覆蓋面達24.8%,應參保626萬人,已實現參保540多萬,參保率達到86.3%,100多萬60周歲及以上農村老年人按時足額領取了養老金。2011年,全省新農保試點縣市區從37個擴大到97個,新增的60個縣市區涉及農業人口1430多萬人,涉及地區絕大部分是邊境縣、民族自治縣和國家重點扶持縣。
被列為全省新農保試點縣之一的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通過采取有力措施,扎實推進全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截至2011年4月,全縣新農保參保人數已增加到13.8萬人,參保率達99.25%。其中,共有60周歲以上的25302名老年人領取養老金,晚年生活有了保障。截至2012年底,德宏州51萬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州新農保參保率達93.47%,基本實現了老有所養的目標。
二、云南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存在問題
(一)新農保政策對部分群眾缺乏吸引力
一是部分群眾對新農保政策理解不透徹,參保積極性不高。特別是部分未達到60周歲尚需繳納一定保費的群眾,因個人自身理解能力低及保障意識淡薄,認為現在新農保政策還在試點階段,政策不穩定,存在等待觀望思想;二是由于新農保政策雖有國家財政補貼,但其水平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中的國家補貼相比,仍然低很多。可以說新農保的發放標準還是初級、低水平的,對富裕的農民吸引力不大;三是年輕農民沒有近期利益,參保意識不強。
(二)集體補助難以到位
在新農保制度設計中,集體補助并不是硬性規定,而是建議有條件的村集體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助。但是從我省目前的試點情況看,絕大多數地區的農村集體經濟實力非常薄弱,集體補助難以落到實處。
(三)地方政府籌資能力有限
根據《云南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施辦法(試行)》的規定,省級財政應在繳費環節給予參保人每人每年最低30元的補貼,此外,市、縣兩級財政可以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增加繳費補貼,并對選擇較高檔次的參保人給予鼓勵性繳費補貼。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財政能力的限制,云南多數試點地區,尤其是國家級貧困縣的市、縣兩級政府無力追加補貼或只能按最低標準給予參保人補助,使得參保人個人賬戶積累能力難以提高,直接影響參保人未來的養老金待遇。
(四)經辦力量嚴重不足,經辦手段落后
在新農保實施中,參保人員登記、變更及養老金發放等工作量巨大。一些縣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在制度運行之初就難以滿足經辦業務的實際需要,16至59歲參保人員面廣量大,60歲以上人員增減變化頻繁,認定工作艱巨。大多數鄉(鎮)農保經辦機構辦公設備不足,職能缺失,村級勞動保障基礎工作亟待充實。此外,很多縣的經辦業務還是以手工操作為主,經辦成本高,出錯率高,效率低下,難以適應新農保征繳、發放工作的需要。
三、云南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策略
(一)加大新農保的宣傳力度,積極引導農民參保
新農保作為一種新的養老保險制度,要在短時間內讓廣大農民群眾認識和接受,必須要加強宣傳動員工作。建議充分運用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等宣傳媒介進行廣泛的宣傳發動。工作組要深入農戶家中,挨家挨戶上門講解,使廣大農民全面了解建立新農保制度的重要意義、新農保繳費基數和比例、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條件以及養老保險待遇計發辦法等內容,讓農民認識到新農保制度給自己帶來的實惠,充分調動農民參保的積極性。
(二)建立新農保制度地方各級財政的合理分擔機制
根據指導意見,地方政府應當在繳費環節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貼,補貼標準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對選擇較高檔次標準繳費的,可給予適當鼓勵,具體標準和辦法由省(區、市)人民政府確定;對農村重度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群體,地方政府為其代繳部分或全部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從云南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地方政府的支出責任中,是由省級財政負責參保人員在繳費環節每人每年30元補貼,同時對重度殘疾人全額承擔100元的最低標準養老保險費。有能力的地區,市、縣兩級財政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參保人繳費環節增加補貼,對參保人選擇較高檔次繳費給予的鼓勵性補貼也由市、縣兩級財政負責。由于云南省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能力的差異,地方財政補貼在省、市、縣三級財政的分擔沒有必要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從目前試點的情況看,由于新農保的實施主體是縣級政府,縣級政府將承擔重要責任。建議在云南省地方各級政府的支出責任劃分中,根據試點縣的情況,區別對待。對于財政收入較高的富裕縣,縣級財政要多承擔一些責任;對于財政收入較低的貧困縣,則由省級或市級財政多分擔一些責任。這樣做有利于實現省內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均等化。此外,要保證新農保制度的可持續性,地方財政每年應列出專項預算,充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并隨著經濟的發展同步增長。
(三)拓寬地方政府籌資渠道,充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
地方政府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一是發展地方經濟,增強地方政府的籌資能力。云南省應該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培養支柱產業,積極發展旅游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二是創新籌資渠道,充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可以從現行地方稅收中劃出一定比例來補充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還可以將土地出讓收益按一定比例補充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土地原本是農民生活的基本生產資料,盡管國家在征地過程已給予農民一定補償,但很多地方存在補償標準不合理的現象。因此,對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缺口和不足,如果將縣以上政府土地收益按一定比例劃出充實本級政府新農保基金,將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提供可靠穩定的資金來源。
(四)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經辦效率
經辦管理績效是新農保制度順利運行的關鍵性制約因素。當前應做好檔案管理及基礎信息采集工作,實行參保人員數據信息化管理,保證參保、退保人員數據齊備,手續齊全。目前國家正在設計統一的系統軟件和網絡建設規劃,應盡快按照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的要求,實現新農保征繳、發放支付業務和基金監管的全過程計算機管理,有效解決日益增大的新農保辦理需求與落后的服務體系支撐這一矛盾。
參考文獻
[1]昆明信息港.云南省今年新增21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EB/OL].http://news.kunming.cn/yn-news/content/2010-10/
26/content_2321303.htm.
[2]薛惠元,張德明.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機制探析[J].現代經濟探討,2010(2):56-60.
[3]張瑞書,王云峰.新農保籌資機制“三思”[J].中國社會保障,2010(4):35-36.
作者簡介:桂麗(1973-),女,云南個舊人,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地方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