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中國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對商業銀行競爭力有較大影響,為了研究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因素,利用因子分析法將銀行的各項財務指標進行有效的計量分析,得到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影響商業銀行競爭力的主要因素為盈利能力、成長能力、風險管理能力三個方面。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商業銀行競爭力 因子分析法
一、引言
隨著金融市場的開放,利率市場化是銀行業發展必然趨勢,利率市場化不僅給商業銀行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金融市場競爭力攀升的同時,探究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影響,探尋合理的應對策略,對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發展方向有著深遠意義。
目前,商業銀行競爭力研究早已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瑞士洛桑國際慣例開發學院(IDM)對競爭力的指標體系構建以及研究方法涉及了8個領域的300多個指標。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WEF)將商業銀行競爭力定義為:商業銀行在一定的市場結構下,受公共政策、市場供需關系的影響,對自身金融產品進行創新、推廣,并得到比競爭對手更多利潤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為:商業銀行競爭力=競爭力資產*競爭力過程。
國內部分學者通過對商業銀行指標數據進行逐一對比分析,來得出影響競爭力的主要因素(焦瑾璞,2012;張福海,2013;張玉珂和王麗華,2013;范偉強,2011;邵新力,2011;等等),形成了早期研究的一種主流分析方式。現在大部分學者利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等計量分析方式對指標數據進行處理得到相關影響因素(史德明,2013;陳偉光和肖晶,2011;高紅衛,2012;等等)。隨著其研究的深入,以及分析方法的改進,其有些學者的觀點也有所改變, 一些關于商業銀行競爭力的研究非常有代表性, 但其研究沒有解釋觀點發生變化的原因。
因子分析是通過研究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把一些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的一種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它通過尋找出一組數目較少的、相互獨立的公共因子來代替相對較多的、互相關聯的原始變量,而所選取的公共因子能集中反映出原始變量所含有的大部分信息,從而起到了濃縮信息、簡化指標結構的作用,所分析的問題變得簡單、直觀、有效。
文章依據相關資料,建立了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指標體系,并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對2006年、2012年、2014年10家國內商業銀行的財務指標進行了分析,并客觀評價了在利率市場化對中國銀行業的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以及各家銀行的具體競爭力強弱,說明了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提高競爭力的方法,由于存在信息披露和資料獲取的困難,所選取的指標難以全面包含影響商業銀行競爭力的所有因素,但仍可得出一些有用的結論。
二、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改革,實質為一個完善金融市場的過程,其有利于發展我國的金融市場,利于建立現代金融業發展的需求以及滿足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需求。同時,利率市場化也將對商業銀行產生最大沖擊力,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商業銀行的財務指標的變化,導致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中的競爭力有所改變。
(一)對效益類指標的影響
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我國商業銀行過度依賴存貸利差的發展盈利模式將不可持續,必須加快調整和轉變。利率市場化將使銀行獲得自主的定價權,實施主動的負債管理,優化負債結構,降低經營成本,有利于銀行根據客戶需求開展金融創新,根據自身風險偏好與收益預期進行產品調整,特別是發展中間業務,進一步提高銀行管理水平和風險意識,這一方面的影響可以從商業銀行的效益類指標反映。
(二)對盈利類指標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的逐步實施,使銀行的負債成本不斷提高,資產業務的收益率受債務市場低利率和貸款利率降低的影響而不斷走低,導致銀行的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的利差空間不斷收窄,對商業銀行盈利水平影響較大,需要利用相關的盈利類指標進行分析。
(三)對信用風險類指標的影響
在信用風險指標方面,在利率管制下,由于國家的宏觀調控,商業銀行的市場風險是可控的,但是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利率風險、信用風險以及流動性風險問題會大幅增加,風險控制管理不當極易會造成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困局,因此信用風險類指標可以對其進行有效體現。
三、因子分析
(一)樣本與指標體系的選擇
2006年8月,央行將貸款利率浮動范圍擴大至基準利率的0.85倍;2012年6月,央行進一步擴大利率浮動區間,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7月,再次將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7倍。這兩次大幅利率范圍的調整是中國利率市場化過程中比較重要的時間點,故選取2006年、2012年以及年份較近的2014年為數據指標參考年份。
另外文章選取了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4家國有銀行以及華夏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中興銀行6家上市股份制銀行,并通過對銀行效益性指標、盈利指標、信用風險指標中的初步選取,構建了由每股收益(元)X1、總資產利潤率(%)X2、總資產凈利潤率(%)X3、成本費用利潤率(%)X4、凈資產收益率(%)X5、凈利潤增長率(%)X6、總資產增長率(%)X7、股東權益比率(%)X8、資產負債率(%)X9、不良貸款率(%)X10、資產報酬率(%)X11、非主營比重(%)X12、固定資產凈值率(%)X13、資本固定化比率(%)X14,14項財務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
(二)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因子分析
1.KMO度量與Bartlet檢驗。
在做因子分析前,需對相關數據進行KMO度量與Bartlet檢驗,一般認為KMO值>0.59,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Sig.值<0.05,則拒絕原假設,說明變量適合做因子分析。對2014年、2012年、2006年的數據進行KMO度量與Bartlet檢驗,得到其值符合因子分析要求,如表1。
表1 三年財務數據KMO度量與Bartlet檢驗
2.建立成分矩陣。
為使因子之間的信息更加獨立,對成分矩陣進行最大方差正交旋轉,并提取相應年份的公共因子,經過旋轉后的成分矩陣的經濟含義比較明確,根據正交成分矩陣中的高載荷,將各年份指標分成幾類公共因子。
利用旋轉成分矩陣表中各指標的載荷值,可知三年中第1個公共因子在指標X2、X3、X4、X5、X7、X11、X12、X13上有較大載荷,即從資產利潤率、總資產凈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增長率、資產報酬率、非主營比重、固定資產凈值率方面衡量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因此可稱為盈利能力因子; 第2個公共因子在指標X1、X5、X7上有較大載荷,而這三項指標都是從銀行成長能力方面反映商業銀行市場份額的重要指標,因此可稱作成長能力因子;第三個公共因子在指標X1、X10上有較大載荷,將其命名為風險因子。
3.因子評分。
根據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列出各年份因子的數學表達式:
F1=-0.02X1+0.27X2+0.26X3+0.06X4-0.17X5+0.07X6+
0.02X7+0.10X8-0.02X9+0.11X10+0.27X11+0.02X12-0.22X13
+0.10X14
F2=0.12X1+0.06X2+0.06X3-0.10X4-0.06X5+0.30X6-
0.19X7+0.06X8+0.19X9+0.13X10+0.11X11-0.07X12+0.28X13
+0.33X14
F3=0.27X1-0.06X2-0.03X3+0.36X4+0.17X5+0.05X6+
0.14X7-0.01X8-0.14X9-0.63X10-0.21X11+0.01X12-0.01X13
-0.18X14
F4=-0.02X1+0.27X2+0.26X3+0.06X4-0.17X5+0.07X6+
0.02X7+0.10X8-0.02X9+0.11X10+0.27X11+0.02X12-0.22X13
+0.10X14
F5=0.12X1+0.06X2+0.06X3-0.10X4-0.06X5+0.30X6-
0.19X7+0.06X8+0.19X9+0.13X10+0.11X11-0.07X12-0.28X13
+0.33X14
F6=0.27X1-0.06X2-0.03X3+0.36X4+0.17X5+0.05X6+
0.14X7-0.01X8-0.14X9-0.63X10-0.21X11+0.01X12-0.01X13
-0.18X14
F7=0.01X1+0.15X2+0.15X3+0.14X4+0.02X5+0.10X6+
0.01X7+0.12X8-0.12X9-0.11X10+0.12X11-0.02X12-0.02X13
-0.12X14
F8=0.24X1+0.04X2+0.06X3+0.03X4+0.30X5-0.10X6+
0.33X7-0.09X8+0.09X9-0.17X10-0.09X11-0.12X12-0.07X13
+0.03X14
F9=0.02X1-0.12X2-0.14X3-0.04X4-0.23X5-0.26X6-
0.08X7-0.02X8+0.02X9-0.15X10+0.02X11+0.83X12-0.03X13
-0.08X14
將各變量代入因子得分模型,可以得出10家商業銀行在這三年中各個公共因子上的得分,見表2。
表2 10家銀行因子得分及排序
最后把各銀行的公共因子進行加權綜合,得到三年各銀行的最終得分(見表3),列出綜合得分公式:
Z1=0.429F1+0.285F2+0.143F3
Z2=0.429F4+0.285F5+0.143F6
Z3=0.429F7+0.285F8+0.143F9
表3 各銀行三年競爭力綜合得分
四、因子分析的結論
根據因子分析所得指標,盈利能力因子由F1、F4、F7表示,成長能力因子由F2、F5、F8表示,風險因子由F3、F6、F9表示;而2014年的因子為F1、F2、F3,2012年的因子為F4、F5、F6,2006年的因子為F7、F8、F9。
(一)從成長能力、盈利能力、信用風險方面分析
從F1、F4、F7得分可見,在國有商業銀行的平均盈利能力在2006年明顯大于股份制商業銀行,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國有商業銀行具有壟斷優勢,經營效益較好,在2012年股份商業銀行中,已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占據了得分前五位中的三席,其原因在于2012年央行對利率變動范圍的調整,使得這些股份制商業銀行有更多的盈利空間。
從F2、F5、F8得分可見,已上市的股份制銀行的資本管理能力高,資產結構較為合理,在2012年的利率改革之后其股東權益乘數普遍高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說明它們在管理能力、成長能力方面受到了利率市場化的較大影響。
從F3、F6、F9得分可見,三年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市場規模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占據了得分的前幾位,這種優勢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具有政策性因素,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存貸款份額三年來均穩定在90%左右,具有絕對的壟斷地位,表明國有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是建立在銀行與顧客之間長期關系之基礎上的,因而在業務來中可以獲得較為充分的風險信息,使得“潛在的進入者”加大了進入成本,在這一方面,股份制銀行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從數據的角度看,利率市場化對信用風險的影響較小。
(二)從綜合能力方面分析
從綜合排名來看,利率市場化對已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平均競爭力影響較大,盡管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規模與效益的嚴重背離,而顯得效率低下,但國有商業銀行以其雄厚的基礎資源和極高的存貸款市場份額,使得利率市場化對其競爭力不是很大,而且可以發現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介于股份制銀行之間。
五、政策建議
(一)提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
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國有商業銀行盈利能力較差,存在規模不經濟,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雖然具有規模優勢,但卻不具有規模經濟,由于競爭的缺乏和政府干預,導致國有商業銀行缺乏市場觀念,不注重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而是采取粗放式經營。因此要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整體盈利能力,一方面應致力于國有銀行改革,撤掉沒有盈利前景的分支機構,降低經營和管理費用,使其規模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鼓勵中小銀行的發展,在穩健經營的基礎上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從而獲得規模經營帶來的效益。
(二)增強商業銀行成長能力
我國不論是國有商業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其盈利手段還是單一地依賴于傳統的存貸款業務,而國際上先進銀行的手續費收入在總收入中已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在分業經營的管理模式下,國內銀行經營的同質化致使行業內存在同層面的低水平競爭狀態,作為未來銀行的業務發展方向,中間業務創利水平代表了銀行的成長能力能力,而且其收入水平將更能反映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競爭實力,因此應鼓勵商業銀行開發新的中間業務品種,改善自身成長能力,提高競爭能力。
(三)增強金融創新能力
商業銀行必須要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一方面充分利用利率市場化帶來的產品機會,另一方面要更加適應客戶需求,來提高自己在市場中競爭力。而且利率市場化會使商業銀行面臨更大更多樣的風險,商業銀行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調整資金比例,降低資金成本,提升商業銀行內部資金充足率。
參考文獻
[1]李虹.商業銀行如何應對利率市場化[J].黑龍江科學.2014(12):111-117.
[2]李蛟.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國有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可維持性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5):45-51.
[3]劉政偉.我國利率市場化建設中商業銀行結構與競爭力研究[J].致富時代.2010(1):66-72.
[4]馬麗卿.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競爭力分析[J].致富時代.2011(11):35-43.
[5]馬雪松.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探析[J].甘肅金融.2013(8):98-103.
[6]梅梅.我國商業銀行須直面利率市場化改革[J].時代金融.2012(2):121-130.
[7]史德明.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比較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45-153.
[8]王曉楓,熊海芳.基于市場結構的銀行競爭力實證分析[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78-88.
[9]吳碩,肖菲.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競爭力研究[J].時代金融.2014(5):61-75.
[10]姚錚,邵勤華.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指標選擇及其權重確定[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1):131-143.
作者簡介:杜校天(1994-),男,湖北洪湖人,就讀于湖北經濟學院,專業: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