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凱 劉嵩 李英
摘 要:隨著就業競爭的越來越激烈,醫學生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對醫學生就業能力進行培養,主要從培養醫學生積極的職業認知、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積極的職業人格以及創設積極的校園文化環境四方面入手,促使醫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獲得較高的主觀幸福感的同時,提升其就業能力。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就業 醫學生 就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9(a)-0210-02
隨著醫學院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加,各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要求的不斷提高,醫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探討醫學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1 積極心理學簡介
心理學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將治療心理疾病、使普通人生活幸福以及發現有天賦的人作為自己的三大使命,然而隨著二戰的爆發及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心理學的研究長期集中于對心理問題及心理疾病的治療上,這極大地促進了心理學第一個使命的發展,但卻使另兩個使命停滯不前。近年來,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并逐漸受到重視,心理學開始將視角從消極轉為積極,注重對人性、社會和生活積極方面的探索,并用更加開放和欣賞性的觀點重新認識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1]。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普通人,它采用量化與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人類的潛能和美德,并以此為基礎,致力于探索人類通往幸福、快樂、自由和完善的有效途徑,最終實現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和共同繁榮。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包括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積極的人格特質和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三個方面。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主要集中于對主觀幸福感、快樂等積極主觀體驗的研究;積極的人格特質則集中于對樂觀、創造力等促使個體形成積極人格的心理品質的研究;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則關注良好的社會組織系統對人的潛能與美德形成的影響。積極心理學的不斷發展,不僅為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嶄新的理論視角,同時為心理學打開了更為廣闊的應用之門。
2 醫學院校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常見心理問題
由于某些部門片面強調就業率對于學校辦學的評價作用,將就業率的高低與學校的招生計劃、專業發展和經費分配等因素聯系起來[2],導致部分院校片面追求就業率,而忽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由于大部分醫學院校課程內容較多,學生課業負擔較重,業余時間相對較少,因此,學校對就業方面的指導基本依靠就業指導的課程或一年一次的就業模擬大賽等方式進行,在宣傳就業重要性的同時,又忽視了對學生就業心理的指導,導致醫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一些心理困惑。
2.1 對自身和職業認知不足
對于自身的正確認知對于醫學院校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大部分醫學生對自身的優點和不足沒有準確的認知,要么過分自信,要么過分自卑,因此,在就業的過程要么片面追求好城市好醫院好職位,要么不敢嘗試追求理想的單位和職位,不利于自身的職業發展。
此外,部分醫學院校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是因為家長的意見或是考慮未來的經濟收入,他們對職業本身的特點及相應的職業需求認識不足,進而導致就業時出現盲目、攀比等心理。還有部分學生因對職業性質、職業意義認識不足,過分強調就業單位的工資待遇、所在城市、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著功利心理。
2.2 存在不良的就業情緒
由于每個醫學生的成長經歷、家庭背景、自身條件和機遇等各不相同,因此,最后的就業狀況也存在著或優或良的不同差異。部分學生沒有從全面的視角去看待就業差異這一結果,片面認為社會存在不公平競爭的現象,進而出現抱怨父母、抱怨社會、抱怨他人等消極就業情緒。還有部分學生過分看低自己,認為自己沒有競爭力,特別是在求職中屢屢受挫之后,便認為自己不會找到心儀的工作,而出現自暴自棄的想法。
2.3 職業人格不完善
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社會對醫生的要求也不再是單純的治療救人。醫生除了要有扎實的職業技能之外,還需要有人際溝通能力、情緒調節能力、準確的同理心等多方面人格特質,以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和工作要求。而由于醫學院校大學生課業負擔較重,大部分醫學生在校期間把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了學習課本知識上,沒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其他活動,更別提對職業人格進行培養了,這就使得醫學院校大學生職業人格還不夠完善,不太容易快速適應日后的醫療工作。
3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醫學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在積極心理學理念下,對醫學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養成,要從培養醫學生對就業的積極認知,激發醫學生對就業的積極情緒體驗,塑造其積極的職業人格,并建構良好的校園就業文化氛圍入手,在充分發揮醫學生內在潛能的同時,構建有利于醫學生就業的校園文化環境,全方位地提高醫學生的就業能力。
3.1 培養積極認知,樹立積極就業觀念
對就業的積極認知可以包括兩個方面。首先,醫學生應該對自身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很多大學生在就業時要么過分自信,要么過份自卑,這些都是不良的就業心理。正確的自我認知,是對自身優勢和不足的全面、客觀、清晰的認識,并在較好地接納自己的特點,充分發揮優勢的基礎上,找機會彌補不足,使自己不斷地成長和提升。在就業過程中,醫學生應該擁有正確的自我認知,尋找適合自身特點的、并能發揮自己潛能的單位及崗位,重視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要對職業有積極的認知。醫生這一職業擔負的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偉大使命,承擔著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重大責任,因此,這一職業需要從業人員具有極強的責任感、高尚的價值觀和較強的奉獻精神。醫學院校大學生只有對這一職業的特點和需求有了積極認知,并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才能承擔起醫生應該承擔的責任,更好的從事這一職業。
為了培養醫學生的積極認知,教師在平時授課的過程中,在傳授醫學臨床知識的同時,一方面,應該注重對學生未來職業特點和職業性質等相關知識的介紹,使學生對未來的職業有更感性、更系統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應該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使他們對自己有一個準確、清晰的認識,在不斷認知自我的基礎上,樹立積極的就業觀念,以更有利于他們就業。
3.2 培養積極情緒,樹立對職業的熱愛
積極的情緒體驗是指能激發人產生接近性行為或行為傾向的一種情緒[3]。積極的情緒可以擴展人的認知思維活動的內容和范圍,并提高人的積極的意志品質,這不僅有利于對積極認知的培養,也有利于對積極意志品質的塑造。培養積極情緒,首先是激發學生學習時的積極情緒體驗。醫學知識內容多且復雜,不容易記憶,但卻非常重要,而學生在學習時如果情緒不高,則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激發學生學習時的積極情緒,使他們能夠快樂學習、熱愛學習,進而形成對自己未來所從事的職業的熱愛。其次就要培養醫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一個人只有過得幸福和快樂,才會更有能量去幫助其他人。醫生只有具備獲得幸福的能力,才能保證工作時的快樂情緒,這不僅有利于維持自身工作時的積極狀態,還能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并能更好地幫助患者,使患者體驗到被關注和幸福。
培養醫學生的積極情緒,需要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首先自己要保持一個積極的情緒狀態來感染學生,并綜合采用多種授課手段和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時的積極情緒,使學生對所學科目感興趣,為適應未來的職業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教師在授課或者日常與學生接觸時還應培養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發現幸福、感知幸福和體驗幸福的能力,使醫學生能夠挖掘自身潛能,并使之充分發揮出來,以更好地提高自己、幫助他人。再次,學校也應該開展相關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醫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幸福教育、積極心理教育等,培養他們感知幸福的能力。
3.3 培養積極人格,提升就業能力
人格是一個人的整個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隨著我國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現代社會對醫生的要求越來越高,醫生除了能治病救人之外,還需要能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很好的溝通、準確地理解患者的情緒體驗、對患者進行心理的關注等多方面的人格特質,為患者提供身心的全面服務。這就需要醫學生能夠具有積極的人格品質以提高自己的就業和適應職業的能力。
對醫學生積極人格的培養,首先,就要增加人文、就業、心理等相關課程的設置,從理論上使學生了解人格品質對就業的重要影響;其次,要多增加學生實踐和實習的機會,使他們在實踐和實習中了解職業對人格品質的需要,并在實踐中努力培養自身積極的人格;最后,教師對學生人格品質的培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注重自身的人格培養,在與學生的接觸中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形成積極的影響。
3.4 建立系統的校園文化,為提升醫學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形成合力
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的潛能發揮離不開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而對于醫學生而言,他們的生活環境主要是校園,因此,對校園文化的建設,對于提升醫學生就業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學校對于醫學生來說,不僅僅是傳播知識的地方,更是對學生整個人格進行塑造和職業指導的地方。學校不僅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創設好的學習環境,還需要給學生創造大量面向社會、面向崗位的機會,使學生盡早了解未來所從事的職業,了解職業對自己的要求,并通過各種渠道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提升醫學生就業能力,學校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重視學風校風建設,夯實醫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從業技能;其次,盡可能地創設模擬醫院的教學實踐條件,并多為學生提供與患者、與醫院交流溝通的機會,使學生盡快了解職業環境,盡早進入職業狀態;再次,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多組織活動,培養學生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樂觀、自信等能力,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重視就業指導教育,除了相應的就業課程講授之外,還應為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專業就業和職業規劃指導,使學生轉換傳統的就業思想,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時,拓寬就業思路,將就業與創業相結合。
總之,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從培養醫學生積極認知、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和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入手,對醫學生進行就業能力的培養,以使醫學生能夠在感受自身幸福的基礎上,更好地完成就業。
參考文獻
[1] 麻曉磊.積極心理學的發展與展望[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60-72.
[2] 于興艷.積極心理學理念與方法對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的借鑒研究[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4):69-72.
[3] 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