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雅楨
【摘要】在我國大學生在思想和行為方式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足之處,筆者認為思辨能力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非常的重要,然而局調查結果顯示,現在很多的大學生在思辨能力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下面筆者首先會對大學生思辨英語教學現狀進行簡單的分析,然后對大學生思辨能力欠缺的原因進行具體的分析,最后筆者會對構建培養思辨能力的模式以及構建策略進行具體的論述。
【關鍵詞】大學英語 思辨能力 模式 構建
一、引言
在當今的大學教育當中,雖然我國已經對英語??频慕逃哟罅肆Χ?,但是總整體上來看,還是有著不足之處,在二十一世紀當中我國更加注重對于學生的素質教育,然而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到思辨教育的作用。下面筆者將會重點的闡述現如今我國各大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英語教學當中思辨能力培養所出現的問題以及對策。
二、大學思辨英語教學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現如今的大學當中對于英語的要求已經越來越高,英語行業的發展不僅僅代表著一個社會當中時代的潮流,更代表著時代發展的步伐。隨著教育體系改革的不斷發展,思辨能力對于學生已經越來越重要。在當代的大學當中,很多學生的英語水平較為低級,處于一個有待于提升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當中應當對其加強思辨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因為在未來的發展當中,英語必將是要面向于社會的一個語種,所以在學習當中一定要知道怎樣去熟練的使用英語與他人進行交流。
三、大學生思辨能力欠缺的原因
現如今大學生在思辨能力上面存在著很大程度的欠缺,這一現象歸根到底是因為學校沒有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教學安排,造成學生在學習英語當中出現了漫無目的的現象。這種情況對于學生來說很容易造成學習與聽課之間的矛盾,由于沒有學習的目的,所以在進行聽課的時候,并不知道自己所欠缺的是什么。為了可以讓學生對于自身的發展有所提高,教師應當對學生多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和分析,將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上來。
四、構建培養思辨能力模式
1.營造課堂環境:營造課堂環境對于學生來說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一般情況下具有思辨能力的學生都會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在心理上較為堅強并且富有正義感。在傳統的教育模式當中,很多的高校英語教學都是教師占據著主導地位,而學生被迫聽從教師的引導,筆者認為在現如今的發展當中,這種單調的教育模式是錯誤的,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和展示自我的機會。這樣對于學生的展示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辨別事物的方式都會有著很大的突破。
2.以課堂內容為基礎,強化語言學習:思辨能力主要是培養學生在思維方式上的創造力和辨別事物的主動能力,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在這一方面有所突破可以在基礎教育之上強化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筆者建議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獨立的思考當中找尋到促進自身思辨能力的行為和方式,可以開設一些獨立的課程,這種課堂的開設既可以幫助學生完成自身的基礎學習,還可以在基礎學習之上更加有助于思維和辨別能力的提升。
3.強化個性自主學習:強化對學生的自主控制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在傳統的教育當中,學生都是根據教師的引導來完成教育授課任務,為了更好的有助于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筆者建議強化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為學生制定一定的學習任務時,給予學生一定的思維想象空間,進而使得學生在學習當中逐漸的學會依靠自己去探索知識,并從中得到一些發現。因為思辨能力對于英語這一學科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只有采取正確的培養方式才能夠讓學生的思辨能力有所提升。
五、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模式的構建策略
1.重視課前思辨準備:課前的準備非常重要,大學當中的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組,然后在課前讓學生互相之間進行一些討論,關于討論的內容教師會提前進行布置,這種課前討論并不是毫無目的的,主要是為了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在討論當中將自己的真實想法流露出來。
2.課堂對思辨能力進行滲透和訓練:課堂思辨能力的提升決定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創造能力的提升,為了使得學生在課堂當中可以對于英語充分地理解和認識,教師可以采取動作教學法,顧名思義,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可以夾雜著一些動作去形容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樣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是非常有幫助的。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一定要開啟自己的想象力,不要讓自己的思維受到束縛,讓思維在自主探索和對比中更加清晰,對事物認識更加全面和客觀。
3.思辨能力的課外拓展:思辨能力的課外拓展可以更好的鞏固學生英語方面的學習,將課堂上所學習的一些內容在課外進行一下拓展,教師可以在業余的時間當中為學生設定一些課后的作業,并且對主題展開討論,讓學生根據多個角度的思考和思維價值觀去完成教師為學生留的作業。最終學生對自己在作業當中出現的不足進行反復的推敲,加深自己的記憶力。
六、結束語
我國現如今大學英語教學一向重視素質教育與人才方面的培養,筆者認為只有合理的構建當代大學生的英語教學模式,并且打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才會對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會為我國高校為未來的社會當中輸送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羅清旭.批判性思維的結構、培養模式及存在的問題[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