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藝
說到班主任,話題多多,酸甜苦辣,苦不堪言……試問:這樣的人生還有什么意義?顯然這不是我需要的班主任形象,更不是我夢想的教育。近兩年的苦苦思索,思出的還是一個古老而浪漫的話題“愛”,覺得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不斷地學習研究中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愛,懂得了愛就會有心,有心則有夢,有夢則有法。以下四點是我在二年級4班實施的以“愛”為基礎的教育。
一、讓愛做主,自我修煉
首先,自我閱讀。信息社會使我們快節奏地發展,世界的變化導致我們每秒鐘都可能落后,所以,學習成為班主任不可缺少的自我修煉的方式。而通訊的發展、互聯網的產生又給我們提供了更多了解世界的渠道,比如手機閱讀。其次,積極反思。2008年在省級骨干培訓班學習時,老師告訴了我們一句話:我思故我在,我行故我能。工作中對學生的事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你會得出許多結論,發現許多方法,在這些結論和方法中去分析比較,找到最有效的方法,然后在工作中實踐,印證其作用。最后,在實踐中打破定式,努力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二、讓愛做主,建設班級
班集體建設對我們并不陌生,許克修早在90年研究班集體時就提出了有關班集體建設一套完整的理論。班主任在班集體中是工程師,要具備:敢于創新,博學多才,以身作則,認真負責,要嚴格地按照“設計、修筑、裝修”進行,絕對不能偷工減料,絕對不做豆腐渣工程。我的工程具體操作如下:
1.宏觀規劃。一年級上學期,定好班級建設的框架——“集體前景”和“個人前景”規劃。其次以“團結”“向上”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增強集體向心力,將松散的群體轉化為有凝聚力的班級。一年級下學期,把“習慣”和“規范”提上日程,意在從細節入手全面訓練孩子的習慣,以形成規范。只有讓孩子有良好的習慣,班級才能更好地來規范,這樣才方便老師將孩子已經形成的好習慣逐步升華成為良好的品行。
2.微觀入手。三大教育法則:(1)宣傳教育。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用生動有趣的例子告訴7歲的孩子團隊精神對于班集體的重要性。(2)活動教育。在活動過程中,孩子相互幫助,相互監督,相互贊美,集體與個人共同進步,班集體的凝聚力自然地產生。(3)公平教育。公正的評價有助于團隊精神的形成。因為公正,班級建立了正確的輿論,因為公正,我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逐漸高大,我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三、讓愛做主,家校同育
家庭教育是來到沙灣后,我看到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分三個方面談。(1)動情曉理的交流,就是無論是從情還是理下手,你都要將你的教育觀點深入傳達給家長,讓家長心服口服地接受。一年級開學第一次家長座談會,我便做了一個PPT資料,將我的教育設想和要求講明,希望家長配合支持。隨后的宣傳平臺,是我與家長共同學習怎樣教育孩子。這里提供一個案例,是我解決一起重大學生問題與一個家長的交流及反思。(2)神奇的周末實踐單。為了更好地與家長溝通,訓練孩子綜合學習的能力,我建立了一個周末平臺,即“周末實踐單”。實踐單內容分為:學校與班級常務介紹;夸家長欄目;復習課內知識;參與綜合實踐(包含道德教育)。盡管這樣做表面看來給老師增添了麻煩,實際上堅持下去孩子和家長的變化會使你的工作逐漸輕松。(3)家庭表現周記表。(展示文件袋)不要忘記將家長拉進來參與教育,讓他們有主人翁的意識,全民參與,才能取得勝利。
四、讓愛做主,守望成長
孩子的成長是馬拉松,不是短跑。《麥田里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守望”一詞,它引發了我對教育這個概念新的認識,那就是:真正的教育是不帶功利的,它需要我們以一種在目標確定的狀態下,長期而穩定的平和心態去等待孩子成長,這個等待的過程即是——游離于管與不管之間的愛的守望。所謂管,是老師積極地設計、實施和反思;所謂不管,是不急于求成,老師充滿愛心地、寬容地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這段時間學校班主任工作室受全國班主任研究中心之托,整理許教授60年教育生涯的資料,我也參與其中,翻閱手稿,我理解了她對教育的癡情;整理榮譽證,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生命的意義……許克修平凡而偉大的一生正應了古代女詩人李清照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是,我的心中有了一種圣潔的情愫:做一個幸福的班主任,做一個有詩意的老師,讓心與夢一起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