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玲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興趣;方法;條件;鼓勵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0—0104—01
朱熹曾經指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杜甫提倡:“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都是強調多讀書廣集益的好處。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及早引導學生正確面對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博覽群書,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使學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一、激發興趣,促成閱讀
1. 介紹讀物梗概,誘發興趣。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書中人物、內容梗概或精彩片斷,激發學生“欲知詳情,請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完《賣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裝》后,教師可介紹《安徒生童話選》給學生;教完《將相和》《赤壁之戰》后,教師可推薦《三國演義》(兒童版)給學生。這樣學生就會被興趣推動,紛紛要求借書閱讀,在讀中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燦爛文化的藝術所在。實踐證明,只有培養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學生才會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2. 談自己的讀書感受,激發興趣。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或組織學生講)閱讀讀物后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與學生進行對比教育,能夠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才會主動地在課余時間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二、教給方法,指導閱讀
1. 選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
2. 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師可以選擇部分作品,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3. 速讀法。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利用速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因此,教會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需要,采用速讀法不失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4. 摘錄批注法。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總之,讀書要做到“手腦并用”,閱讀才會變得更精彩、更有實效。
三、創設條件,促進閱讀
1. 組織圖書角。為了彌補學生書源不足的問題,教師可動員學生把個人的圖書暫時存放在班級圖書角里,組織學生自己管理借閱。圖書角設在教室一角,課余時間隨時借還,十分方便。教師也可采用“流動圖書箱”的辦法,由班干部輪流負責圖書的保管、借閱工作。為了介紹圖書,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舉辦圖書展覽,把被介紹的圖書陳列出來,同時展出學生整理編寫的宣傳圖書的資料,這樣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條件。
2. 保證閱讀時間。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及時推薦合適的讀物或文章,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另外,教師還應減少書面練習,增加閱讀作業,為學生課外閱讀提供空間和時間。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允許學生利用“早讀”或“自習”時間進行閱讀,既可朗讀所教的課文,也可翻閱課外的書報,保證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閱讀及指導。
3. 開展閱讀活動。學校、班級經常開展有關活動,比如,組織朗誦會、圖書節、故事會等,能夠創造條件讓學生廣泛地“讀”,大量地“讀”。
四、鼓勵先進,堅持閱讀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如果不及時檢查督促,容易自流。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教師應每學期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其形式或是舉行讀書報告會、經驗交流會,或是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經驗,評比表彰課外閱讀積極分子等。對課外閱讀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教師要及時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后,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其他學生效仿的范例,這樣班里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其意義也就更加深遠了。
總之,課外閱讀是人類的一個全新的生活領域,更是人類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和趨勢。作為語文教師,要追趕時代,就得超越課堂,帶領學生“躍馬平川”,去開辟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