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銀鳳
摘要:本文通過英語教學“互動”學習模式的課題研究,提出了“整體教學法”的思路。“整體略讀,感知新知”“整體細讀,理解內容”“整體精讀,發現新知”“歸納總結,拓展延伸”“互動練習,內化輸出”。同時對語法教學中“整體教學法”的運用問題進行了實踐探索,從中發現語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整體教學法在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策略。
關鍵詞:整體教學法 語法 教學 運用 學習模式
語法課在傳統的教學中,經常以演繹法進行。以往大多數教師都是先講解一般過去時的構成及用法,再進行詞及詞組的操練,然后是句子的操練,最后延伸到語篇。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很少,多來自于教師的講解,在后期的練習中仍然出現丟東少西,不會運用等弊端,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我們按照《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的要求,同時新教材的整體設計遵循感知、理解、發現、內化、拓展和運用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進行。我們對以往的教學法和學習方法進行了研究,在大量的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在語法課上我們按照語法課的遵循原則:簡潔而有時代性的原則,情與景交融的原則,理解運用為先的原則,以過去時為例,以整體教學法為依據,以學生的“互動”學習模式為內容,總結了以下學習模式。
一、整體略讀,感知新知
在語法教學中我們運用了整體教學法。整體教學法強調由學生主動參與并遵循內容從整體到部分的教學過程。即:采取先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看到整體,然后逐步掌握教學內容,并且每一部分的學習都應有意義,而不是無意義的機械操練。以此為理論依據,我們采用了學生通過已知的語法內容,觀察語段,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的方法。而我們在運用整體教學法后,采取先對所學的語法內容進行初步的了解和感知。如,在學習一般過去時時,先看一段由一般現在時構成的語段,如:Every day I walk to school. I ride my bike when I get up late. Sometimes I go to school by car. I often talk with my classmates at school. I study for two hours after school. Im busy.再看由一般過去時構成的同樣的語段。如:Last week, I walked to school. I rode my bike when I got up late.Yesterday, I went to school by car.I often talked with my classmate at school. I studied for two hours after school. I was busy.其中只變化時間和動詞。先小組討論閱讀兩篇語段,確定動詞的發音。
二、整體細讀,理解內容
在學生進行第一次閱讀之后,小組討論兩篇語段的不同之處,再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競爭,在課堂上展示(walk-walked,ride-rode, get-got,go-went,talk-talked,study-studied,am-was)。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它們會有這種不同?學生在對比了兩篇語段后,得出結論:是因為時間狀語(every day,yesterday,last week)的不同。由此學生能縱觀全局,自然就掌握了一般現在時與一般過去時的區別,關鍵在于時間狀語。兩次閱讀后,學生對于這些不同的詞所代表的含義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整篇的理解不再是難題。也不會把過去時當成一個新詞,而不知其意。
三、整體精讀,發現新知
學生的學習就是明確學習主題,通過整體精讀學習內容,然后對主題內容所蘊含的知識內容進行重構,進而發現新知。例如,在學生已知兩篇語篇的不同之處和整體含義后,再讀并找出它們在構成上的不同和規律,如walk,talk后加ed,study變y為ied,其他的詞都是不規則的,得出這種構成方式是一般過去時。通過這種策略來發展學生學習的探究和拓展能力。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經過學生的發現和總結,過去時的概念、構成和用法基本逐漸在學生面前慢慢展開。不用教師費盡全力地講解就基本了解了。但是,學生并不能完整地把過去時的概念和用法完全展現出來。這時我們再在多媒體上將過去時的概念、構成、用法一一展示出來。讓學生對過去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我們引入本單元的單詞和短語,用過去時進行拓展練習。教師將不規則的動詞點出,其他由學生說出。仍然以先篇后句的方式,將過去時內化為學生可以輸出的材料。從起始點到結束,都是篇不離口,這為學生整體認知和后面進行的寫作練習夯實了基礎。
五、互動練習,內化輸出
在學生進行生生互動中,將過去時逐一展現出來后,學生的互動練習還沒有結束,學生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如何將這些理性的知識轉化成內化的語言輸出。因此,在接下來的訓練中,開展兩種形式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根據前面學生的理解和詞與詞組的輸入,讓學生組成語篇。在學生做范例時,其他學生要認真傾聽,找出其所犯的錯誤,并加以糾正。根據學生的語篇,進行討論,組成對話。
綜上所述,是我們在語法教學中的一個實例。在實際運用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需不斷改進,如一節課內是否能完成這些內容,是否所有的學生都適合這種學習方式等等,是需要我們繼續探索的。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