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文君
【關鍵詞】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含義;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0—0026—01
一、明確幼兒心理健康的含義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各種環境中都能保持一種持續的、積極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能作良好的適應,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調動身心潛能,這是心理健康的普遍意義。對于幼兒來說,心理是否健康可參考以下標準:樂于學習;發展智力;適應生活,學習自理;悅納自我,具有自信;樂于交往,融入群體;調節情緒,初學自控。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現狀
? 社會正處于急劇變化之中,家庭結構、養育方式的改變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緊張因素,這導致兒童的心理問題較以前明顯增多。據全國22個城市的調查發現: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12.97%,另據蘭州精神衛生中心對蘭州市3000名4~6歲的幼兒心理的調查:8.8%的幼兒有不良行為,11%的幼兒情緒抑郁、自卑,8.5%的幼兒憂慮、緊張。因此,我國幼兒心理健康的現狀不容樂觀。
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健全狀態受多種交叉、滲透、影響因素的制約,這些因素可以籠統分為環境、生物學、保健措施的易得性以及生活方式這四種類型,我們應從這四個方面加以教育滲透。
二、對策
1. 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做好孩子健康心態的表率。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思想行為、意識習慣、情感態度等對幼兒個性的導向作用是十分明顯的。曾經有人這樣形容,如果幼兒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他就會指責;如果幼兒生活在敵意的環境中,他就會打架;如果幼兒生活在鼓勵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信。所以,父母應精心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以身作則,尤其在面對困難挫折時更要保持一份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作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
2. 及時增加幼兒心理健康成長所需要的“營養素”。本質上說,幼兒最需要的心理營養素是愛。準確來說,是父母和親人所給予的愛。愛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如溫暖、關懷、寬容、安慰、鼓勵、獎賞、贊揚、支持、信任,等等。再如,自信對幼兒來說,是一種終生有用的極為重要的營養素,它是通往成功、邁向勝利彼岸的良好工具之一,自信能使人的潛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因此,教師和家長要培養幼兒的自信心,讓幼兒在做事中培養興趣,并從成功中體驗出自己的力量、能力,從而不斷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希望也是一種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營養素。要讓幼兒充滿希望,關鍵需要環境的潛移默化,因此,教師和家長在幼兒面前始終要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險阻,都要抱樂觀的態度。長期以往,孩子將會對生活充滿希望,藐視任何艱難險阻。
宣泄和疏導都是維護幼兒心理平衡的有效辦法。心理負擔若長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導,則會加重心理矛盾,進而成為心理障礙。因此,教師和家長還要留心關注幼兒,一旦發現有異常情況,則及時對幼兒加以指導改正。
3. 教師要創造一個能引起幼兒自由操作、探索的環境。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指出,人的行為常常由三種內驅力引起:一是好奇的內驅力——求知欲望;二是好勝的內驅力——成就欲望;三是合群的內驅力——交往欲望。教師在創造日常生活的物質環境時,要按照教育目的為幼兒提供有新穎性、啟發性和引導性的設備、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調整環境時,也要經常豐富、補充和更替交換設備、材料、玩具、物品,以激發幼兒求知好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滿足幼兒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進幼兒與物質環境之間有益的相應作用。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因時、因地、因材料靈活地運用,以引發幼兒的求知欲望,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心理。
4. 教師要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在幼兒園中,要做好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工作,首先,要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增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其次,設立專門的心理檔案,促進幼兒形成健康人格;再次,改善環境,創設良好濃郁的心理氛圍;最后,開展混齡活動,協調同伴關系。
總之,幼兒園的環境是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服務的,應該使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每個幼兒感到安全、感到歡樂、感到被尊重、感到為集體所接納,感到自尊、自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用真誠關愛每個心靈,讓尊重、平等、友愛的陽光照亮幼兒的心靈。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