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霞
【關鍵詞】 學困生;成因;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9—0037—01
學困生的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本文從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學困生的特點以及如何針對其形成原因和表現的特點進行教育轉化作了較詳細的分析和探討,現總結如下。
一、學困生的成因
1. 自身因素。(1)學習數學的目的不明確而缺乏學習自覺性。有些學生學習數學只是為了應付差事,免受教師及家長的責備,學習數學沒有成為他們的內在需要和形成自覺索求的信念,因此一遇挫折,就可能一蹶不振,使數學成績越來越差。(2)學習數學習慣差而缺乏學習的持久性。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學習毅力差,習慣于“走馬觀花”式的學習方法,只停留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主動尋找致錯原因,因此常常犯重復錯誤。(3)學習數學缺乏興趣而感到枯燥無味。這些學生對學習數學處在厭煩、焦躁的抑制狀態,學習無勁頭造成厭學情緒,很少有興奮和較高的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 外部因素。(1)家長教育無方,表現在對孩子的學習放任自流,孩子作業是否按要求做完,很少過問。等到成績不好,更多的是責罵而不是幫助其分析原因。(2)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思維過程關注較少。學生被動吸收的現象偏多,且集中復習多,穿插復習少,造成學生知識遺忘快、知識保持時間短。同時,在布置作業時,關注學生知識應用型訓練,缺少知識形成型訓練。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機械記憶、套用現成的方法,缺少積極有效的思維。
二、轉化策略
1. 走進學生心靈,尋找教育突破口。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與認識過程是相互聯系的,任何的認識過程都伴隨著情感,小學生對某一學科學習興趣與學習情感是密不可分的,他們往往不是從理性上認為所學習的科目是否重要而去學好它,而是常常因為不喜歡某科的老師就放棄該科的學習。因此,每個老師要俯下身子,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走進孩子的心靈,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這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
2. 優化課堂結構,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一個人如果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發豐富的想象和積極的思維,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并能夠在從事與它有關的活動中,用意志去克服困難而不感到疲倦。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勤奮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動力因素,更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它直接影響著分層學習的成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方設法激發學困生學習的興趣,優化課堂結構,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 及時反饋糾正,學困生練習當堂處理。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當堂練習,當堂校對,當堂訂正,這種學習方式進步較快。每節課的課堂教學我都要做到及時反饋糾正,并在巡視中看到學生做對的題目,隨手批改,看到錯的題目及時指出錯誤,盡量讓他們做到錯題不過堂,這樣的處理大大地調動了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
4. 家校聯系,形成教育合力。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光靠老師在那里“單操”是不行的,必須求得家庭的配合,使家長、教師合為一股力量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1)建立“家校”聯系網絡。教師要將事先調查得到的聯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制成表格,并向家長公布自己的聯系方式。(2)建立“家?!被拥钠脚_。每天讓學生記錄好家庭作業,希望家長定時檢查學生記錄的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監督學生按時認真完成作業,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3)幫助缺乏家教知識的家長了解有關的基本常識,向他們推薦家教方面好的資料。同時,還要幫助缺乏民主氣氛的家庭召開民主生活會,創造平等、和睦的家庭氣氛,為學困生提供一個寬松和諧的改正自我、超越自我的家庭環境,讓家長也成為教學“專家”。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困生的轉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但只要我們對學困生充滿熱情,充滿愛心,永不拋棄、永不放棄,我堅信學困生一定能獲得較長足的進步。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