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雯瑞
摘 要 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當今高校輔導員與學生關系逐漸呈現出“荒漠化”、“集權化”及“錯位化”的現狀,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順利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必要前提,探索一條師生關系新路徑已勢在必行。依據生態位理論分析師生雙方的生態位與生態位重疊,分析現狀產生的原因并擬提出解決路徑:以溝通、合作的互動方式為突破口,以平等、共生的平衡狀態為理想目標及確立各自生態位,增進師生的溝通交流,充分發揮輔導員應有的作用,以期構建理想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 輔導員 生態位 生態位重疊 師生關系 解決路徑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10.035
On Analysis of University Teacher-Student's Relation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RAN Wenrui
(Management Department,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00)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modern university teacher-student's relation gradually presents desertification, centralization, dislocation. Good teacher-student's relation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us exploring a new path of teacher-student's relation is essential. On analysis of teacher and student's niche and niche overlap based on the niche theory, this paper study the reas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tend to propose solution paths: interactive way of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s breakthrough, balance of equality and symbiosis as ideal goal and establishing their own niche, aim to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developing teachers' potential, and it may constructed ideal teacher-student's rel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 niche; niche overlap; teacher-student's relation; solution path
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校學生不斷擴招,我國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階段。因此,高校學生生源呈現出復雜化、多樣化的趨勢。輔導員作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之一,不僅從事日常管理工作,還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因此,高校輔導員工作是在一定的師生關系下進行的,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完成的活動。師生關系最初的內容就是道、業與惑的傳承與互動。而當今我國高校輔導員與學生關系的現實,既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行為導向,也影響著輔導員職業化建設,尤其在師生關系淡漠、信任危機等方面。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輔導員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保證。
本文將生態位理論引入教育學中梳理,以跨學科研究的視角來摸索高校輔導員與學生兩者自身特點及現實狀況,并提出解決路徑,以期師生雙方按照各自生態位參與到教學活動和日常交往中,促進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本身的自由、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
1師生雙方的生態位
生態位即指每個個體或種群在生態系統中的時空位置及功能關系。大學生、輔導員及行政人員是“高校生態系統”的“生態因子”,各“生態因子”的職責范圍不同,與其他個體或群體有著不同的功能關系。
1.1 高校輔導員生態位
從基礎生態位來看,高校輔導員是身具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責,具有高等學校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從實際生態位來看,在“高校生態系統”中,是有與其競爭的行政人員,專業教師等“生態因子”存在時所占據的生態位。
1.2 高校大學生生態位
從基礎生態位來看,高校大學生是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自由學習、成長成才的花朵。從實際生態位來看,在“高校生態系統”中,存在限制其自由發展的因子包括輔導員、行政人員及專業教師等因子。
1.3 高校輔導員與學生雙方生態位重疊
高校大學生在師生關系中處于較低位置,其基礎生態位很難保持,功能和作用極易被取代或剝奪,兩者生態位重疊會帶來“高校生態系統”失衡。輔導員侵占了學生的生態位,本該由學生獨立完成的事情由輔導員緩解、甚至代勞。消解“高校生態系統”師生關系的失衡,就是要破除輔導員對學生的“控制”,取而代之以“引導”和“啟發”的方式引領學生。在輔導員和學生生態位的分布上,輔導員從本屬于學生的部分“空間”中退讓出來,同時要求學生去占領這部分“空間”。師生雙方處于合理的生態位是達到“高校生態系統”平衡、和諧及自由發展的前提和保證。endprint
2高校輔導員與學生關系現狀及解決路徑
2.1 高校輔導員與學生關系現狀
(1)師生關系“荒漠化”。高校學生人數增加,輔導員招聘名額限制,師生比例難以達到國家要求的1:200,甚至某些高校師生比例超過1:500。隨之而來,輔導員工作壓力加大,無暇顧及到每位學生的生活、學習與心理動態。輔導員對兩端學生關注度較多,而處于中間的學生則幾乎感受不到輔導員的存在,甚至可能出現師生互不相識的情況。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學生遇到難題時,首先選擇向同學、朋友及網友求助,這樣多樣化渠道也使得師生關系“荒漠化”進一步加劇。
(2)師生關系“集權化”。在倡導服務型社會中,輔導員是服務者,學生是消費者;在師生關系中,輔導員處于優勢能地位,學生處于低勢能位置。因此,輔導員采用傳統管理方法,對事務性工作以命令、批評等霸權方式分配、交流,又常以長輩或管理者身份自居,極易阻礙了師生交流渠道,嚴重造成師生關系“集權化”。同時,部分輔導員倚靠 “集權化”權利進行不公正的評獎評優,在道德敗壞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學生對老師的認同感,成為師生間難以跨越的屏障。過度“集權化”使得“教育”被分解為“教”與“育”兩個部分,而師生關系中輔導員的工作方式僅存留“教”這個部分。
(3)師生關系“錯位化”。輔導員崗位用人單位沒有明確依托的專業學科,而大部分高校的輔導員專業幾乎無限制。輔導員事務性工作較多,提升自己思想與學術的時間較少。在師生關系中,輔導員沒有獨立的人格、思想與學術,則難以被學生真正認可。輔導員的“強勢”地位就會被剝削,反而在學生眼里變得“弱勢”了。當這種認識被現實顛覆時,學生自然無法對教師產生敬畏感、認同感。
學生的生態位錯位也是造成師生關系“錯位化”的原因之一。一方面,與家庭教育相關。學生在自我認識、人際交往、處事態度方面沒有足夠的情商,自我意識過重,難以有關系意識。在這樣的“素質”下,一旦輔導員無法滿足其虛榮心或受到批評教育后,則立刻會對輔導員產生偏見,甚至恨之入骨。另一方面,學生對輔導員的期待較高,他們理想化的期待與實際狀況形成了較大反差,成為師生關系中的主要問題。再者,學生不注重思想道德修養,疏于對自我的嚴格要求,行為舉止不文明。
2.2 高校輔導員與學生關系解決路徑
基于生態位理論看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不僅應該讓輔導員與學生回歸到自身位置,同時強調處于不同生態位的師生應該和諧、共生。師生關系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避免沖突和分歧,從而建立其平等、統一的理想師生關系。
(1)溝通、合作的互動方式是師生關系的突破口。師生關系包括工作關系與情感關系。工作關系是依靠高校教育客觀條件決定的,而情感關系則是輔助橋梁。輔導員主動與學生交流,消除學生心理障礙,學生才會主動與老師溝通,甚至交心成為知己。良好的溝通、合作的互動方式的師生關系是指是“使兒童成為教師、教育者、家長在對他們進行教育、教學、教養和形成他們的個性的自愿的、有利害關系的戰友、志同道合者,成為教育過程的平等的參加者,成為對這一過程抱關心和負責態度的人”。輔導員參與這一教育過程,除了多與學生溝通交流,還要傾聽學生內心的意見。良好的溝通、合作的互動方式,有利于輔導員全面了解學生,幫助學生解決難題,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也有利于學生了解老師,提高對學業的追求,探索自身的學業生涯發展。這種互動的方式,能夠促進學生樂于與輔導員對話,成為師生關系的突破口。
(2)和諧、共生的平衡狀態是師生關系的理想目標。和諧、共生的平衡狀態依賴于解除輔導員降低自身高度、知識及管理者等因素形成的“集權化”現象,師生在各種教育活動中都互相尊重、互相信賴,不斷協調師生交往的過程,尋求“和諧、共生”的平衡狀態。輔導員把學生作為獨立主體的人,自由表達,且與輔導員相互尊重、相互信賴中全面發展自己。在和諧、共生的平衡狀態下,學生找到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輔導員應該改變觀念,充分意識到師生雙方作為“高校教育生態系統”的兩個因子,都具有同樣的人格和權利。師生兩者是“高校教育生態系統”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態因子。而平衡狀態中不可回避師生的沖突與矛盾,但這種矛盾是建立在知識水平基礎上,這種良性的互動卻能促進師生本體的發展。
輔導員的集權化消解,并不否認輔導員對學生施加影響的必要性。對學生真正的尊重是指在表揚和鼓勵的同時,也能指出學生的缺點,并以自身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潛在影響。雅斯貝爾斯說:“人,只能用自己改變自身,并以自身的改變來喚醒他人。但在這一過程中如有絲毫的強迫之感,那效果就喪失殆盡。”
(3)師生雙方確立正確的自我生態位。學生在師生關系中要表現出獨立性格與自主意識,具有思考辨析的能力,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其次,學生要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使個體潛能的發揮,正確表達自身思想和感情。第三,要全面認識自我,正確地正視自我,并尊重輔導員,把輔導員視為平等的引導者對待。當然,學生還應克服心理障礙,積極主動地與輔導員交流和接觸。
師生關系的平衡狀態對輔導員的要求很高。一是要求輔導員嚴于律己,品行端正,作為學生品行的榜樣。二是要求輔導員多與學生交流,關注學生心理動態,營造平等和諧的氛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三是輔導員要懂得不斷提升自我,充實自我,提升科學研究水平與輔導員技能。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S].2004.
[2] 杜殿坤.原蘇聯教學論流派[M].太原: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75.
[3] 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