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樂
【摘 要】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社會各方面都加快了發展腳步,尤其是數字化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發展,提升了社會對于設計人才的需求量。可是,目前我國設計教育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所以,一定要盡力完善這一方面的改革。在對培養教育人才模式進行改革設計時,一定要明確技術與藝術間的關系,對其間存在的問題進行正確處理,并通過對現代的信息技術進行設計,使師生作用得以有效發揮,同時以市場作為依托,推動我國設計教育朝世界領先水平發展。
【關鍵詞】數字化時代;藝術設計;教育問題;探討
目前在我國發展較為突出的一種行業就是藝術設計,因此,人們對藝術設計加強了重視,可是社會上依舊缺少高素質藝術設計人才,這就表明藝術設計教育所要承擔的責任變得更加重大。我國藝術設計教育早已經歷過幾十年的風雨歷程,幾代人一直堅持不懈的投身于藝術設計教育領域,可是由于眾多因素對其的制約,阻礙了藝術教育設計的發展。對此,本文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探討了數字化時代藝術設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目前藝術設計教育的模式進行改革,確定全新培養觀念
藝術設計教育最先起源于西方,我國起步相對較晚些,在社會經濟逐漸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增加了對設計人才的需求,設計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了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主要發展目標。數字化教育可以將藝術設計教育的宗旨更為直觀表現出來,現在,我國逐漸深入發展教育的階段,早已不只是體現在表層技術和相應手段上,而是對設計人員有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1]。除此之外,在對藝術設計人才進行培養時,一定要把藝術和科學技術進行有機地結合,學生不能只一味的學習專業技術,還應該掌握一些與專業技術有關社會和人文等科學方面的知識。在我國快速發展過程中需要的人才越來越多,這就使得人才的基本功一定要扎實,同時,還必須對這些基本功進行熟練的掌握。
二、對學生創設性思維進行培養
藝術設計即計劃、預算、想象,也可以認為是人們想要完成某種目的而制定的創造性活動。首先,以設計為主觀心理行為;其次,藝術設計也為一種創作過程,主要依靠相應技術手段以及先進的生產條件,轉變設計者的內心想法最終形成外在產品。在進行具體藝術設計教學時,教師一定要對各種藝術現象進行總結,并從中找出審美價值和美學理論,從而使新的審美創作得到實現[2]。我國現在藝術設計教育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同時部分院校過于注重教學成果,對教學過程加以忽視,這樣使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得不到培養和發揮,所以,在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行培養。有了創造性思維,才會產生疑問,有了疑問,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去探索知識,所以,在教學中必須提出一些教學問題,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目前藝術教育主要目標就是對學生創作性思維進行培養,只要抓住這一要點,才會使學生擴大思維設計空間,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開發。
三、將師生間的作用有效的發揮出來
當藝術設計教育進入到數字化時代后,就會對整個教學系統進行影響,其中教學的方法、內容和理論等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這就需要教學過程中將師生的作用共同發揮出來。我們現在正生活在信息化的時代,數字化以及信息化技術等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與方法,同時,學生還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特點制定學習方式,決定學習內容[3]。存在于網絡中藝術創新觀念和專業探討對學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主要就是鼓勵學生可以在學習藝術設計時積極思考和創新。
四、掌握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趨勢
市場對藝術設計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我們要關注市場的需求,掌握藝術設計教育的主要發展趨勢。在數字時代中,藝術專業教師通常情況下都會簡化教學步驟,然后利用電腦軟件對教學步驟進行編制與設計,最后利用多媒體向學生講授藝術知識。藝術設計教學不但是我國教學中的主要環節,也是與市場經濟依附存在的。如果我們在進行藝術設計時不考慮市場需求,只是在課堂上單一的講解理論知識,這將是無能的藝術設計教育。因此,在藝術設計教育過程中必須重視實踐教學與學術教學,同時在設計時也要重視各種模式的實際操作步驟。
五、結語
目前我國非常重視可持續發展的教學設計理念,并且對人為精神較為關注。現在設計不但使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還要使人們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在我國參與世貿組織以來,藝術設計教育就面臨著新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想要促進數字化藝術設計向前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應用信息化手段創造新的設計內容和方法。只有這樣,我國藝術設計教育才會持續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蕾.本土民間、民俗藝術資源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的開發和利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1):119-121.
[2]呂珊珊,趙卓.中俄毗鄰地區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創新思考——以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藝術設計教育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7(7):149-150.
[3]李靜,甘海泉.促進遼寧高等藝術設計教育與地方中小企業發展互惠合作的可行性分析[J].價值工程,2012,31(24):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