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望
【摘 要】本文以在杭高校思政教師為調查對象,利用SPSS統計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和差異性分析,研究在杭高校思政教師在不同性別、學歷、年齡、職稱等方面的差異比較并進行問題分析,提出改善高校思政教師主觀幸福感狀況的三點啟示。
【關鍵詞】高校;思政;主觀幸福感
認真總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成就、經驗,研究面臨的新問題,努力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創新,卓有成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一件意義重大又刻不容緩的工作。但教育的實施主體是教師,思政課教師的職業感受會嚴重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筆者覺得很有必要來研究高校思政教師的主觀幸福感的現狀,從而使高校思政教師擔當起國家寄予的殷切期望。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對在杭高校的思政教師進行調查,發放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27份,問卷有效率為81%。其中男教師共169人,女教師共158人。30歲以下135人,30~40歲之間118人,40~50歲有72人,50歲以上有12人。已婚244人,未婚83人。教齡7年以下127人,7年-14年的有118人,14年-21年的有48人,21年~28年的44人。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 利用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和差異性分析,從不同性別、學歷、專業、年齡、職稱、職務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發現高校的思政教師的主觀幸福感狀況總體情況。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杭州思政教師主觀幸福感總體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覺得很幸福、比較幸福的比例分別6%和45%,覺得一般幸福的比例為37%,感覺很不幸福的比例只有不到調差對象的4%0。將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得到綜合幸福指數5.44 (總指數為7.00),總體處于偏上水平。說明杭州高校思政教師幸福感狀況是比較高的。
2.2在不同人口學變量上的教師主觀幸福感狀況
從表1可以看出,各種性別教師的幸福指數總體上來說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總分為7),但不同性別教師在幸福感水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女教師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要高于男教師。教師工作的穩定性對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高校女教師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會體驗到更多的滿足感,而男教師則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科研任務,這些都會讓男教師的幸福指數出現一定的下降。
2.2.2不同年齡教師幸福感差異比較
為了解不同年齡教師在幸福感上是否存在差異,使用F檢驗進行差異性分析,檢驗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各種年齡段的高校教師幸福指數均較高(總分為7),縱向分析比較可以看出,不同年齡段的教師幸福指數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本研究中,年齡為40~50歲的教師主觀幸福感比其他年齡段要高,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2.2.3不同婚姻狀況教師幸福感差異比較
為了解不同婚姻狀況教師在幸福感上是否存在差異,使用T檢驗進行差異性分析,具體結果如表3:
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婚姻狀況高校教師幸福指數均較高(總分為7),且不同婚姻狀況高校教師幸福指數存在顯著性差異,已婚教師的主觀幸福感水平顯著高于未婚教師。
2.2.4不同教齡教師幸福感差異比較
為了解不同教齡教師在幸福感上是否存在差異,使用F檢驗進行差異性分析,具體結果如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不同教齡的高校教師幸福指數均較高(總分為7),且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教齡為1-7年的教師和教齡為21-28年的教師主觀幸福感的均值較其他時間段得分較高,這可能與不同教齡段教師的身心狀態存在很大的關系。
2.2.5不同學歷教師幸福感差異比較
為了解不同學歷教師在幸福感上是否存在差異,使用F檢驗進行差異性分析,具體結果如下表5:
從表5可以發現,不同學歷的高校教師幸福感指數均較高(總分為7),經過進一步的事后檢驗發現,碩士學歷的教師幸福感最高,本科學歷次之,而具有博士學歷的教師幸福感水平最低。
2.2.6不同職稱教師幸福感差異比較
從表6可以發現,不同職稱的教師幸福指數均較高(總分為7),經進一步的事后檢驗發現,教授的主觀幸福感最高,副教授次之,講師和助教最低。
3 啟示
3.1教育主管部門提高思政教師的待遇水平,學校為教師的職稱提升鋪路
物質條件雖然不能夠直接決定個體的主觀幸福感,但卻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因素。目前,高校教師的工資待遇和其工作付出并不對等,很多老師希望能夠提升自己的工資待遇。因此,教育主管部門應該綜合考慮社會經濟水平、物價水平,及時調整教師工資待遇,提升教師的生活水平,解除教師工作的后顧之憂。另外,在對不同職稱教師的訪談中也發現,職稱對于教師的影響較大,很多教師希望能夠提升自己科研能力的培訓機會和獎勵機制,因此,學校可以考慮為教師提供更多科研交流合作的機會,為教師提供更為優質的科研資源,并設置合理的科研考核機制,加大獎勵機制,提升教師科研積極性,從而提升教師科研能力,讓更多教師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體驗到更高的主觀幸福感。
3.2學校要高度關注青年思政教師的幸福狀況
對于高校青年教師來說,雖然他們在同齡人中具有相對高的社會地位,但是他們所處的經濟收入水平卻并不與之相對等。曾經有研究認為高校教師整體的收入屬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兩極分化的現象較為明顯:高職務、高職稱、科研骨干高校教師的收入水平較高,而青年教師的收入卻往往偏低。對于高校新近青年教師來說,所要承擔的各種壓力更大,對于高校來說,應高度重視青年教師的工作、生活現狀,為他們創建合理的上升渠道、優良的資源支持、和諧的人際氛圍、公正的評價體系,同時關注他們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及時給予解決,減輕青年教師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夠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工作,以做出更大的貢獻。
3.3教師要樹立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學會享受過程
當代社會,經濟水平飛速發展,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處理各種事件的節奏也在加快,總是在考慮各種結果,卻往往忽視了處理事件的過程。作為高校教師,要學會享受過程、享受生活和工作,在遇到生活壓力事件時,考慮調整自我心態,學會緩解緊張狀態的放松技巧,同時也學習習得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提升自我工作效率。同時,在審視自己勞動成果或工作過程時,用欣賞性的、發展性的眼光來看待,這樣更能夠發揮自我的良好狀態,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獲得較高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參考文獻:
[1]任長見.高校思想政治教師綜合素質培養探微[J].科教文匯,2013,(7).
[2]苗元江.從幸福感到幸福指數—發展中的幸福感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