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孔兵
【摘 要】問題意識是人們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比較難的或疑惑的實際問題以及理論問題,而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建造良好教學環境,激起學生發部;精心創設教學情景,培養學生會問;倡導自主探索活動,鼓勵學生勤問;并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促進學生多問。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意識;研究
一、建造良好環境,激起學生發問
教師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應成為教育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共同研究者、共同發現者,成為學生的知心的朋友,促使學生解除思想包袱,大膽表現自我。以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基礎的課堂教學環境,是學生問題意識賴以生長的土壤,是情感、信息交流的主陣地。師生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勇氣,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要用信任、鼓勵的目光注視著學生,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偏見時,教師也要給予積極的肯定,表揚他(她)有敢于提問的勇氣,而不要冷嘲熱諷,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是先讓學生自學,然后由學生交流自學結果,學生很容易從課文中知道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于是我就在驗證對稱軸時讓學生自己舉例,其他同學驗證。如我班周梓明同學提出長方形有4條對稱軸?立刻有同學反駁:“明明只有2條,怎么有4條呢?”我把這個問題又拋給該同學,林宇軒同學自信地說:“除了長和寬中點的連線外,沿著對角線剪開也可以讓圖形完全重合。”這時馬上有學生反駁圖形是不能剪開的。于是我立刻試一試。這樣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中的“完全重合”,讓學生產生誤解。于是我適時引導學生對這兩個概念進行說明。還有一個學生竟提出了正方形有無數條對稱軸的說法,很多同學聽了以后哄然大笑,但我表揚了該同學,而學生們有的點頭附和、有的卻在沉思,我就順勢問學生:“同學們是不是都贊同?”這時有同學又提出新的問題:“照他這么說,每個圖形都有無數條對稱軸?”同學之間自然而然地進行了一場辯論,而這些問題和這場辯論,正是在寬松的學習氛圍下,學生的求知欲旺盛,學生的天賦,獨特的想法噴涌而出,促使學生由喚起問題意識到敢于提出問題。
二、精心創設情景,培養學生會問
要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程度,不僅要重視學生理智活動,還要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設有趣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充分調動學生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潛能。教師利用現成的有利環境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場景,讓學生沉浸在特定的氣氛中,主動積極地從事各項智力活動。例如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根據條件補充問題:本班有男生32人,女生24人,________?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提出了不同的問題。還可以創設激疑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問的心理特點,設置一些問題情境,展示數學魅力,引起學生思考。營造一種探索氣氛,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具體情境中,從而誘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讓他們有問不完的問題的心理狀態,讓他們的思維在數學的海洋里遨游。比如在教學“判斷一個分數能否化有限小數”時,我不直接把結論給學生,而是設計了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抽簽比賽活動的教學情景。我把一些分數制作成卡片,讓學生去抽簽,每抽出一張后,要求學生直接說出這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答對的同學獎給紅花一朵,然后看一看誰得到的紅花多,誰就是冠軍。抽出來的分數如果是能口算的,學生一般能正確判斷;而一些不能直接口算的,學生就不能馬上判斷出來。適時,我馬上告訴學生這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并讓學生對我的答案進行驗證。經過多次驗證后,結果準確無誤。學生就會產生懸念,老師沒有通過計算怎么能判斷得這么既快又以對?是否有一定的規律?有什么決竅呢?有的學生就會問:為什么有的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有的卻不能化成有限小數?這與分數的分子有關,還是與分數的分母有關呢?還是與分數的分子、分母都有關呢?在師生互動的情境中,學生的求知欲望大大提高,強烈的疑問意識使學生的問題提出一浪更比一浪高。
三、倡導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勤問
教學中,問題由學生來提出,結論由學生來探究,方法由學生來探索,結果由學生來評價,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學習的主人。學習本身是一種緊張、困難的認識思維活動。如何讓學生從緊張、困難的學習氛圍中解脫出來,關鍵是能否充分調動學生運用眼、耳、手等多種感官去注意觀察,形成自主的視覺、聽覺、觸覺的愉悅探索。比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我出示與新知有關的題目:比較0.1、0.10和0.100的大小,讓學生說說這三個數的大小關系。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學生說這三個小數相等,有的說它們不會相等,有的學生在靜靜地沉思,這三個小數的關系究竟怎樣呢?我不直接給予答案,而是讓學生動手實踐、分組討論。有的學生用三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分別分成10、100、1000等份來證明;0.1是一個;0.10是10個,也就是;0.100是100個,也就是;從而得出0.1=0.10=0.100。有的學生畫出線段圖,將線段分成不同的等分,在線段圖上標出0.1、0.10、0.100,結果發現都是在同一個點,從而得出結果0.1=0.10=0.100。有的同學生用假設法,給這三個小數都加上相同的單位“米”,變成0.1米、0.10米、0.100米,再將3個名數換算成毫米:0.1米=100毫米、0.10米=100毫米、0.100毫米=100毫米,從而得出三個小數相等。通過動手實踐,學生就會發現規律,有的就會問:小數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是否都不變呢?有的就會問:小數點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都不變嗎?有的就會問: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都不變嗎?這時,我讓全班學生對這三個問題進行探討,對這三種表述進行比較,最后得出正確結論: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學生在問題中明確了小數的性質,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出: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計數單位有沒有變化?學生在合作活動中互相交流,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迸發出無窮問題的火花,使學生勤問。
四、聯系生活實際,促進學生多問
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來源于每個人的身邊生活環境。通過具體生活情境,讓學生體驗到生活數學。喚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樂問。如在教學行程應用題時,我便在教室里創設一個兩人相遇的生活場景,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用生活數學來萌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會利用現實生活提出數學問題。又如,在教學“近值數”時,我先讓學生到附近商店了解各種商品的價錢,看一看商店里對各種的商品的價格標價是怎樣寫的。學生就會發現小刀的標價是0.30元,圓珠筆的標價是1.00元等等。在課堂上,學生就紛紛提出:為什么商店里的標價都是兩位小數?為什么有些是整數的它偏偏要用小數表示,為什么要在小數后面多寫兩個零?能不能直接用整數表示呢?能不能用一位小數表示呢?能不能用角作單位?是不是只能用元作單位?能不能不帶單位名稱?等問題,課堂教學呈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生動學習場面。這樣,不僅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而且培養學生能從現實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并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