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旺
【摘 要】新課程評價是提升高中課程管理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過程,促進發展是高中課程評價改革的指導思想。就評價內容而言有必修課和選修課,就評價主體而言,主要有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在這四個評價主體中,對課程實施起著關鍵作用的是教師和學生,找到教與學的科學評價途徑,探索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學生的評價應是新課程評價的主體。對“教的如何?”“學的怎樣?”應是學校實施新課程評價的核心指標,如何在評價中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是教學評價成功的先捷條件。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評價;學生自主評價;評價主體實現;新思考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程評價是提升高中課程管理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水平和教育質量監測制度,構建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深化學生評價制度改革是實施新課程的必然要求。目前,在國家、省、市實施新課程改革方案的指導下,依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立足過程,促進發展是高中課程評價改革的指導思想;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是最根本的理念;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擇,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是根本出發點;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是基本的途徑和方法;強調參與和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是基本要求。
一、構建一支“互惠互利”的友好合作的教學、評價共同體
這是新課改中轉變教師角色意識,進行民主教學,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具體要求。同時,也是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習的最好體現。學科教學評價要落到實處,由學校安排專人評價教師個體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都是無法進行的,因其工作量的巨大無法實施。只有學生不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是教師教學的最好見證,因此,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評價立足點是正面的,也是全面的。反之,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況的了解和評價如果忽略平時的過程,僅到期末用一張卷面考試作為唯一的評價依據也是失之偏頗的。這樣看來,教與學的雙邊是相依相存的,無論是學習過程還是評價過程,只有相互補臺,才能和諧統一。
二、講求科學性原則,確定合理的統一的對應的評價標準
這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從教與學相統一的角度出發,以教學目標體系為依據,確定合理的統一的評價標準,建立起一套“教”與“學”相照應的評價工具。對照在教學之后,學習者在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等方面是否產生了如教學目標所期待的變化,這是要通過教學評價來回答的,離開了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就無法進行教學評價。這是搭建教學評價平等、民主的基本橋梁。要根據學科教學目標要求,在教師選擇教法的“對面”——學生能找到可以接受學科“三維目標”的學習方式。教學方法是師生雙方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內容的手段,是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行為體系,教學方法要服務于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的要求。可用這樣的關系圖表示:
在此關系圖中,強調的是教與學都要服務于課標要求的達成。要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合作學習。因此,教學評價指標的建立應該是雙向互補型的,而不應該是教師、學生評價指標的單個、孤立存在。
三、建立師生共同建構評價指標體系的新型教、學共同體
這里我們借鑒的是泰勒的課程評價價值取向中的“主體取向的課程評價”觀,泰勒認為課程評價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讓學生與教師一道學習課程目標要求,找準教學的共同目標,研制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帶著目標任務學習,建立一個全新的民主的教學團體。這就要求教師要徹底轉變教學觀念,建立師生間的學習伙伴關系,徹底摒棄師道尊嚴、高高在上的“教授”模式,需要發揚的是一種全新的開放、接納學生的教學胸襟和方式,甚至有時可以是師生同臺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
四、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系統評價
這是對實施評價主體的實作規程要求。前面我們已充分論證了教學評價雙方的團隊協作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這里我們闡釋的是評價的具體操作技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它告訴我們的是無論做什么事,有計劃、有步驟就能順利達到預定目標。因此,學科教學評價要建立在師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工作實施基礎上,因此,我們可以嘗試按以下步驟實施:
1.制定評價工作計劃,明確師生工作責任
這個計劃應包含學科評價的學期主體目標、評價工作任務安排、評價工作的實施流程(班級分組目標任務、評價實施的時間安排、確定評價的主要方式等)。學期學科主體目標的確定根據課標要求和開課情況研究確定,重點應圍繞學習目標確定。思考教師圍繞學生目標的達成要采取哪些措施(方法);評價工作任務劃分,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分組負責,責任到小組,責任到學生。形式上可按評價領導小組、材料組、記錄組、板報組、宣傳組等工作任務性質界定,所設工作小組的多少可以根據不同學科的需要情況成立。一個有條不紊的評價計劃制定出臺了,評價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
2.評價條件、材料的籌備
根據評價需要,制作教師評價、學生學習評價的量規、圖表和登記卡片、學生成長記錄袋等,甚至有條件的學校和班級考慮建評價展示櫥窗等。這些評價條件、材料的預置都要據評價計劃和實施步驟,在學期初一次性做好準備,以備過程評價使用之需。
3.按計劃實施環節評價
這個工作程序強調評價中個案材料的收集和管理并及時做出記錄、評判和公示。這里強調的是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而進行的確定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完善教學過程.
4.評價工作總結
此過程除進行總結性評價外,在評價工作環節上強調的是過程材料的收集、入檔、匯總,形成終結性評價并公布評價結果,記錄評價成績,總結評價工作得失,調整下一步評價工作。多采用絕對評價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準,將評價對象與這一客觀標準相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的評價方法。
不難看出,在這樣的學生充分參與的評價過程中,真正體現學生參與、學生主體,讓學生自評為主,讓學生自己的事自己做,這樣的評價是一個較好的學生自主學習、管理的最好訓練教學背景,既重視學生在評價中的個性化反應方式,又倡導了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合作。它是一種“表現型評價”,依據是學生的公開展示和表現,它倡導“學以致表”,讓學生將個人內在的素質充分地外化展示出來,讓別人能夠具體地、客觀地和形象地感覺到和觀察到他內在的品質。通過展示讓他們獲得表現的喜悅,從而不斷認識自己,完善自己。同時,通過同伴之間彼此交流和合作學習,相互激勵,發揮同伴在學習過程中的影響,共同提高。
總之,教學評價如果師生能達成“互惠互利”的共同聯盟,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生充分發揮主體功能,并且教師在主導工作中能結合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環境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等設計適合自己的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評價工具,切實將學生納入評價工作,積極主動參與自主評價,真正讓評價發揮診斷、激勵、調節的功用,那么,評價本身的價值就會得到最大限度的升華。我們也堅信通過這種互動評價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最終能真正實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