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成材
【摘 要】素質教育已經在我國教育體制改革背景下廣泛推行,但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中,依然存在素質教育的實施效率不高的問題。為了不讓素質教育流于形式,需要教師對素質教育進行深刻的認識,并改進創痛的語文教學的方法與教學的思想,讓學生通過小學語文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人文修養、社會責任感以及到道德修養等,全面提高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實施效果。
【關鍵詞】素質教育;小學語文;實施效果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而不斷深入發展,素質教育也已經在我國的大中小學的教學過程中廣泛實施。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教育目標的,小學語文是為學生未來的學習打基礎的,素質教育應當深入到小學語文的整個教學活動當中。為了提高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效率,有必要對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的方法進行探討。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其觀念已經在人們的思想當中根深蒂固,一定程度上對素質教育的深入全面的開展產生了影響。作為小學的語文教師,應當主動轉變教育理念,自覺增強自身的素質教育意識。主動探索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為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實施貢獻力量。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將小學語文當中,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介紹如下。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立足點,在近年來小學生減負的呼吁下,小學語文教學不再是注重分數的提高,而是轉向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當中,應當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進行關注,促進他們自覺主動地接受知識,并對知識踐行主動的實踐。在小學語文課文當中涉及到的知識,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進行運用,內化為學生自己的人文素養。例如,課文當中有涉及到時間、時光等內容,語文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了解到時間的重要性及其易逝的特點,引導學生在日常的生活當中養成珍惜時間的習慣。也可以通過對生活中的道理進行總結、歸納,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活學活用。
二、注重對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還承擔著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的任務,因此,在日常的教學工作當中,需要教師結合教學的具體內容,對學生的道德素養進行培養。同時,課文當中有些是與民族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在潛移默化當中,引導學生以提高自身道德素養的標準規范自己的行為。道德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相結合,對于學生來說是最寶貴的東西,影響到學生的成長、生活和工作。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起到道德模范的作用,為學生做好表率,同時,推薦一些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進行閱讀,并表達出自己的閱讀感悟。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深化他們對道德素養道的理解和知識,促使他們用這一標準去規范自己的言行。教師要從知、情、行三方面對學生的道德素養進行培養。“知”就是要將最基本的知識對學生進行講解、教學,幫助學生了解到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非道德的。幫助學生形成明確的道德標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當中,明白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例如,在學習《失物招領》這篇課文時,教師通過知識的講解,讓學生認識到愛護環境的重要性。并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主動愛護地球的環境,不亂丟垃圾,建設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不做破壞環境的事情。通過對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促進學生做到知行統一。
三、對學生良好的心理素養進行培養
當代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施當中,對學生優秀心理素質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要對學生的心理進行積極的引導,注重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壓能力。由于學生成長在一個和平的年代,社會物質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學生并沒有艱苦的經歷,認知上還存在不清晰的地方。這就需要通過語文教學對學生的認知進行糾正或者強化,促進學生主動向優秀人物學習。例如,在學習《詹天佑》一課時,教師可以把詹天佑的愛國精神、敬業精神以及不怕困難的精神向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認識到詹天佑的高尚情懷以及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逐漸培養學生積極向上、不怕困難的精神,鍛煉出學生積極樂觀的心理素質,當困難來臨的時候,保證他們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去面對,而不會被困難嚇倒,能夠樂觀面對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
四、注重日常生活中對學生的教育
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僅要看學生的語文分數,更要看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對學生的培養,不應該以單一的課堂教學作為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真諦,而應該把素質教育的陣地延伸到課堂教學之外,在小學生的生活中進行教育,在日常生活的行為當中去感悟。從而從思想深處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在日常生活方面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學。由于目前小學生的獨立性比較缺乏,基本生活常識也比較匱乏,甚至一些學生由于長期受到家長的溺愛,養成了驕縱的性格。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認知,明白是非道理,并學會尊重他人和父母。通過課文的學習,讓學生主動發現日常生活當中,自身存在的偏差,主動糾正自己的行為。從而實現將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的目標。
五、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在小學的語文教學當中,實施有效的素質教育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語文知識,還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責任意識和敢于擔當的勇氣。由于現在的小學生都生長在幸福和平的大環境下,具有良好的物質條件,學生對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認識并不清楚,因而責任意識也就比較模糊,責任感不強烈。甚至一些學生沒有絲毫的責任感,沒有勇氣去承擔自己的責任。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還應當對學生的責任感與承擔責任的勇氣進行培養,激烈他們勇于承擔責任,為將來融入社會、勇于承擔起社會的責任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在講課的過程當中,可以將有關社會責任的實例、體悟等向學生進行介紹,在介紹的同時,為學生提供當時的特定的歷史背景或者環境,讓學生深刻理解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的深刻內涵,從今學生對自己的行為等進行思考。同時,詢問學生,如果故事當中的主人公是自己,會怎么做。在教學活動當中,讓學生對社會責任感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同時,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當前所背負的使命,就是通過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對學生的愛國情懷進行培養,對學生的思想境界和認知水平進行升華。
六、小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除了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教育之外,還要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道德素質以及人文素養進行培養,同時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提高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實施效果。另外,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實施不僅要以課堂教學為真諦,還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的教育和培養,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在生活當中內化成自己素養的一部分,并在日常生活的行為當中體現出來。從而,有效提高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實施效率。
參考文獻:
[1]謝玉梅.基于素質教育背景探究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語文建設,2013,30:5-6.
[2]金梅琴.缺失的童年——淺議小學生作文寫不好的原因[J].赤子(上中旬),2015,16:209.
[3]陳鳳群.“右腦開發理論”觀照下的小學語文素質教育[D].廣州大學,2012.
[4]葉獻萍.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教學的目標與方法[J].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09:39.
[5]熊大英.《創新教育與學科教學》科研課題研究實驗報告[J].赤子(上中旬),2015,16:267-268.